黃光義
摘 要:本文從基層的農業生產條件基本特點說起,以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研究對象,筆者認為走綠色農業發展道路,是正確方向;只有保護和應用好本地特色農業資源與引進優良品種并舉,才能循序漸進地向“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目標邁進;有效組織農戶參與適度規模經營是根本途徑;傾力基礎設施和市場建設是根本保障。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69
零散的“小農業”必須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才能與市場相接軌,這是廣大農民、基層干部及各級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然而從一畝三分地到產業化無疑是一個系統的變革過程,如果套用木桶理論來形容的話,其短板絕對不只是一塊。
1 猴場鎮農業生產條件的基本特點
1.1 交通設施建設有所發展,但沒有交通大市場的主干線通過
猴場鎮位于紫云自治縣南部,距縣城55km,209省道自北向南從猴場鎮境內穿過,過境路段全長35km;全鎮20個行政村通路率達100%,228個村民組通路率為75%。距離最近的高速公路匝道口紫云縣城55km,望謀縣城70km,羅甸縣城135km。以猴場鎮為中心的地區50km范圍內沒有交通主干線經過,實際上成為了交通上的死角,從而限制了工業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大棕農產品進入外地市場的交易成本。
1.2 土地零散化嚴重,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猴場鎮屬于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低中山丘原山峽谷區,在縣內處于南部“凸”起地帶,山體遮蔽大,切割深,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地貌以山地為主,境內最高海拔1674.3m,最低海拔984m,一般海拔1000~1400m之間,相對高差690.3m。境內的山以高、陡、多、密為顯著的特征,海拔落差大,切割深,土地零散化嚴重,3.33hm2連片的土地都屈指可數,不利于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
1.3 人均耕地少,但可利用的荒地多
猴場鎮轄20個行政村、228個村民組,農業總戶數8306戶,總人口42893人。全鎮國土面積216.9km?。耕地面積2406.47hm2,林地6507hm2,可利用荒地3628.73hm2。實際上國土二調時,猴場鎮的耕地面積達0.47萬hm2,因為退耕還林退了一部份,農民進城務工撂荒了一部分,才導致耕地面積大幅減少,實際上可利用于農業發展的土地還是不少的。
1.4 立體氣候明顯,農業資源非常豐富
猴場境內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立體氣候明顯,農業小氣候差異大,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農業生產資源豐富。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烤煙、紅薯等為主;經濟作物有辣椒、油菜,藍靛等,干果類果品有核桃,板栗,毛栗等,水果有桃、李、梨、花紅、石榴、杏、枇杷、酸棗、柑橘、柿子等。名優特色產品產要有山地辣椒,藍靛,山蒼籽,山地核桃等。
2 猴場鎮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考
2.1 走綠色農業發展道路
因為“附近沒有交通主干線經過”的區位條件,導致農產品的運輸交易成本增加,發展和生產大宗農產品于市場方面處于劣勢。如此的區位條件同時也限制了工業經濟的發展,自然地屏蔽了工業經濟對環境造成污染,在山青、水碧、天藍、云白的環境下,達到農業的“綠色”生產標準是可能的。只要緊扣“綠色”農業這個特色,加強環境的保護力度,嚴格執行“綠色”農業生產標準,于市場營銷活動中創立和堅守綠色品牌,消費者就認可綠色、放心、健康的農產品,農產品就可以走向大都市大市場,到達消費者的餐桌上。
2.2 循序漸進地向“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目標邁進
2.2.1 保護和應用好本地特色農業品種資源
山地辣椒,因其“味香美,辛辣適中”而遠近聞名,采收紅椒烘成干椒,或者剁成漕辣椒,是不可缺少的優質調味食材,深受客商親睞;藍靛,猴場生產藍靛膏加工工藝是浸泡提取汁液,成品純度高,雜質少,是市場上獨一無二的上好的染布源料;山蒼籽,猴場鎮境內產出的山蒼籽油檸檬醛含量高達80%以上,為國家免檢產品;山地核桃,其主要特點核仁飽滿,油足,芳香味濃。但在生產中都存在問題:山地辣椒品種雜亂,退化嚴重,抗病性差,產量不高;山蒼籽樹栽在雜樹草林間,不僅產量不高,而且采摘時都很費工費時,采一天山蒼籽的賣價還抵不上打一天工的工資,農戶對山蒼籽生產失去興趣;近年來政府引導致力于核桃種植,但都是引進外地品種,丟掉本地山地核桃核仁飽滿、油足、芳香味濃的品質,其成效甚微不說,來猴場買核桃的人都怕買到外地品種的核桃。
2.2.2 采取科學方法引進優良農作物品種
引進外地農作物品種,要先進行田間研究性栽培試驗,摸索出適應當地農業小氣候的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后,才進行示范性種植,讓農民觀摩,讓農民眼見為實,激發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然后再上規模發展。而不是聽說某地種什么賺錢,就去跟著種什么,一來就上規模,走入供苗商,供種商大賺特賺,農民血本無歸的怪圈。
發掘、保護和優化本地特色農業資源品種和引進外地優良農作物品種資源,做好農作物品種資源和種植技術儲備,至于該種什么,應遵循市場規律,讓市場說了算,才能循序漸進地走向“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目標。
2.3 組織農戶參與適度規模經營
2.3.1 調動農戶參與的積極性
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是農民,不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光是干部在吆喝,產業化發展一定只是空架子。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在有計劃的召開培訓會的同時,有條件時帶農民群眾到外地觀摩學習打造示范區域,做給農民群眾看,帶動群眾一起發展;要充分給予群眾的“知情權,讓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否則群眾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在生產中還用傳統辦法,銷售時不主動尋找市場信息和銷售渠道,往往會受到不良商家惡意打壓。
2.3.2 成立專業協會、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
利于群眾在組織中實現科學技術,市場信息等的資源共享,利于以法人的形式與商家打交道,改變農民群眾在市場中的弱勢群體地位。
2.3.3 適度的規模經營
零散的“小農戶”生產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但農業生產不比工業生產,農業生產所固有的分散性,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勞動的分工協作少等因素限制了農業的大規模生產。農業生產規模的大小,應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與自身的土地資源狀況相關,與農業機械使用率相關,所以規模大小應當“適度”,然后以農業專業協會、合作社等組織將這些小規模農戶組織起來,積小規模成大規模,形成“市場—協會、合作社—小規模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
2.4 傾力基礎設施和市場建設
猴場鎮不僅土地零散化嚴重,而且以土地為中心的水、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大部份耕地工程性缺水很嚴重,農業生產要素中的“水”要素成為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短板,交通不便也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發展,農產品需以人挑馬馱方式運輸的不在少數,致使農產品運輸成本增加,商品化率大打折扣。將農村零散的土地通過土地流轉和土地整治等辦法,整合成集中、平整、連片、配有水、有路等設施健全的土地,讓有經營能力的農民來耕種,農業才能順利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
市場建設可分為硬件和軟件2個方面,硬件方面包括農產品交易市場,倉儲,物流,冷鏈配送,交通設施等,軟件方面包括引進農業企業,培育農業經紀人,農特產品品牌創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農村土地確權等。如果引不進農業企業,農業經紀人不活躍,物流業不發達,農產品就很難賣出去,沒有倉儲、冷鏈配送設施,如果遇到市場滯銷的情況,一定會出現增產不增收的“谷賤傷農”局面。只有夯實市場基礎,鍵全市場功能,才能有效地為農業產業化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牛若峰.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特點與方向[J].北方經濟,2012(11).
[2]王青.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策[J].科技導報,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