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摘 要: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在經濟快速發展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產業,更是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內在要求。重慶作為集大庫區、大農村、大城市、大民族、大山區等于一體的城市,逐漸突出其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新農村建設面臨產業支撐薄弱、面積廣、農民增收困難以及勞動力低下等問題,因而需要推動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從而進一步加快重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此,本文以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為切入點,從確定主導產業以及科技創新、建立完善農業產業運行機制以及完善農業產品市場設施建設等分析其對策,望給予重慶農業負責人提供參考。
關鍵詞: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對策
中圖分類號:DF41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73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提升,農業作為我國支柱性產業也在此背景下開展各項經濟和制度改革,從而更好地達到增產豐收目的。農民也因農業快速發展而提升收入,更標志著新農村建設進入全新的局面,為后續現代化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正是因為農業產業化發展,一定程度也促進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政府也采取如扶持加工型龍頭企業和培育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以及組織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等措施,有效推動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從傳統粗放型不斷朝著精深型方向不斷拓展,使農業產業鏈條得以延長,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1 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重慶市實施產業化發展模式應堅守因地制宜原則,根據市場發展趨勢不斷嘗試,因而可采取以下發展模式:龍頭企業拉動型運行模式;該模式的組織形式即農戶+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可以向政府租賃土地,將分散在農戶中的土地全部吸納到企業經營活動當中,選擇在勞動力和土地都較為集中的基地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和開發農業出產業化。其重點主要緊緊圍繞單種或多種農產品加工、生產、銷售等一系列操作,同時和農戶或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有機聯合,雙方共同分享利益和承擔風險,提高經營效果;出口創匯型運行模式;重慶市可充分利用產業和區域優勢,借助國家制定政策扶持當地龍頭企業,重點發展特色蔬菜、優質種苗、優質家禽、名優水果等密集型農產品生產技術,同時生產和加工優質農產品并輸送出口,從而更好地帶動農民經濟效益增收和區域經濟發展;農業科技園型運行模式;政府主導投資興建農業科技園,采取企業化運行模式,以教育、農業科研、技術推廣等為技術依靠,善于引進國內外優秀技術、生產設施、資金,并集中現有農業科技成果,更要通過對現代農業技術、新設施、新品種進行示范和試驗形成高效農業園區的生產和開發基地,從而更好地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綜合農業開發;山地園地型運行模式;一般建設山區農業需要充分考慮資源優勢和市場條件,使開發的項目和產業更符合地區發展水平,將引進的國內外技術成果和傳統技術相組合,待技術成熟和品種試驗成功后則開始采取有效措施在當地大力推廣。
2 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策
2.1 確定主導產業以及科技創新
重慶市可根據現有基礎以及結合未來開發前景重點發展無公害蔬菜、壯大優質糧、水產、優質畜禽、優質果茶、特色產品、旅游觀光等產業,積極推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縣一特色等發展,從而形成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以及規模化經營等格局。同時重點發展乳品、肉類、無公害蔬菜、淡水產品等產品深加工。在加工層次上重點圍繞主導產業培育一系列龍頭企業,打造市場前景良好、科技含量高的產業航母。此外還需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進步以及現代農業科技培訓力度,全面構建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在實際發展中不斷加快成熟性、先進性和實用性農業集成,在農業產業區域大面積推廣組裝技術并大力推進先進農業科技技術進入農村和滲透到農民思維當中。必要時還需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從而更好地提升農民科技素質。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在于是否具備標準化農業體系建設,對生產源頭給予嚴格控制監督,強化市場準入機制。與此同時堅持標準化生產模式,構建相對完善的標準化體系,根據農業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地方標準,強化農產品標簽標識等工作,重點完善農產品例行檢測制度和質量監測體系,定期檢查農產品批發市場、生產基地、超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從而更好地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等一系列全程控制。
2.2 建立完善農業產業運行機制
在運行機制方面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建立農業利益聯盟機制;毫無疑問,推動產業化運行機制的重點在于合理分配利益,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才能更好地保證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戶在產業化聯盟中接受定向投入、收購和服務等各方面惠利政策而獲得較為豐富的農業市場信息,在產品銷售和種植技術方面均有所提高,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地區龍頭企業服務能力。同時還要對訂單式農業進行大力發展,采用股份合同制或簽訂契約等不同形式明確企業和農民之間的權利和責任意識,提高農業訂單履約率;鼓勵農業發展地區龍頭企業設立相應的風險資金控制體系,借助返還利潤和保護農產品收購等政策和農民開展緊密合作,目的在于將農民引入企業發展當中,不僅可以承擔企業部分風險,最重要能貢獻農業效益,和企業達到經濟利益一體化;構建農業產權運行機制;產權明晰是保證市場經濟運行的首要基礎,明確界定產權更是農業實現產業化經營的必要措施,結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農業發展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產權機制,引導農民以種植技術、土地經營承包權、資金、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為投資資本,在此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合作,自主經營的同時也自主承擔盈虧,最終形成自我發展的經濟主體。
2.3 完善農業產品市場設施建設
農業發展地區政府應主動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建立穩定農業投入體系,同時對農村金融體系進行改革,引導農戶通過參與小額貸款發展農業。所謂三大農業服務體系分別為大力支持社會化農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民與農業生產技術專業合作體系以及完善對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現代企業家應改變傳統思想觀念,積極配合政府組織培養新型化現代農民,加強農業實用性科技技術應用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通過多渠道建設農村實用人才。當地政府更要積極引進和培養現代農業企業家和企業經營人才培養。再借助現代化信息服務、政策制度引導、技術支持、資金扶持等培養一批懂技術、具有超前戰略眼光、善于經營管理的現代經營管理人才和企業家隊伍。此外,農業生產無法脫離機械裝備水平,應大力發展新型農用工具,緊抓種植物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建設,強化政府主導機制,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帶動農業朝著市場流行趨勢發展。與此同時,還可不斷健全完善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提高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因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和信息化建設有著緊密聯系,政府和相關農業主管部門應分步驟且有重點支持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例如借助無線感應網絡、云計算以及其他連接技術等更好地提升產能與產量。其中云計算可以提供實時農場土地數據,便于更好地協助農業規劃、構買、種植、存活管理、收割等各項工作。而可變速率技術、灌溉控制、感應器以及其他技術可以較好地幫助農民減少資金投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產出,從而提升經濟效益。同時還可合理應用GPS技術,該技術可以運用跟蹤畜牧養殖、監測土壤條件、拖拉機導航等,實現最小化噴射隔離范圍和重疊操作,減少化肥使用以及降低化學農業開支,減少對環境影響。精準農業應用可以對農田使用效率和使用中涉及到各項操作進行優化,幫助農業種植者科學合理劃分農田區塊,使農民可以根據不同區塊開展不同操作,最大限度提升農業效益。
3 結語
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應結合現代經濟發展趨勢和地區特點,不斷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結合現代農業發展觀念運用各項農農業技術,積極對農民展開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重慶農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楊樂.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研究——以生態畜牧業為例[J].知識經濟,2016(7):6-7.
[2]冉優卓,陳丹潔,黃慶華.基于協同理論的重慶市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6(17):66-68.
[3]安麗樺.重慶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5.
[4]楊靜秋.重慶市高效農業發展模式研究——以重慶美德集團為例[D].西南財經大學,2016.
[5]戴義.淺析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體系構建——以重慶市為例[J].商情,2017(9).
[6]陳正明,戰博,楊守正,等.農業綜合開發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