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劉彬 盧向陽
摘 要:在“陽光玫瑰”葡萄實際栽培的過程中,應根據植株的具體栽培特點與需求,合理使用嫁接方式與試種方式解決問題,提升設施栽培工作水平,嚴格管理植株的栽培技術,提升產量與質量,滿足當前的經濟發展需求。
關鍵詞:“陽光玫瑰”葡萄;特點;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010
對于“陽光玫瑰”葡萄而言,在實際栽培期間,應全面了解植株的特點,篩選最佳的栽培技術方法,并在沙壤土中栽培,保證pH值在7.3左右,促進有機質含量的增加,將行株距控制在3.1m×2.1m左右,將密度控制在120株/hm2左右。在栽培期間,應提升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滿足當前的栽培技術要求,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1 “陽光玫瑰”葡萄特征分析
1.1 特征特性分析
“陽光玫瑰”葡萄,外形具備圓錐特征,且果穗較為緊密,通常情況下,果穗的重量在800~900g之間,果粒的重量在7~8g之間,果皮為黃綠色、黃色的顏色,且果皮厚度呈中性狀態,果肉質地為硬脆的特征,其中,含有19%的可溶性固形物,且玫瑰香味較為濃郁,品嘗起來口感佳,沒有酸澀的味道,且品質很高。此類品種的葡萄具備良好的坐果性能,栽培難度較低,不會出現裂果的現象。在盛花期可以使用赤霉素藥物實施處理工作,促進果粒的無核化生長。且可以增加果粒的重量,有利于增長儲存時間,減少脫粒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此類品種的葡萄具備較高抗病蟲害的能力,外形美觀性很高,有利于提升葡萄種植效益。
1.2 產量特征分析
在苗木栽培之后的2a左右可以結果,平均年產量為610kg/hm2左右,收益較高。在高產栽培之后,可以全面提升結果的重量,在年均產量1100kg/hm2左右,可全面發揮高產栽培技術的積極作用,
2 “陽光玫瑰”葡萄栽培技術應用措施分析
2.1 栽培園的建設措施
在建設栽培園的過程中,需將耕作深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將pH值控制在7.4左右,并保證具備良好的灌溉條件,交通便利性較高,沒有空氣與水資源污染的現象。在選擇地塊之后,應利用深挖淺種的方式解決問題,對定植溝進行開挖處理,將溝深控制在81cm左右,底部設置21cm左右的排水層,并合理設置砂石與瓦片等材料。在中部41cm左右的區域,應設置肥沃的土壤,并施加有機肥5100kg/hm2,將過磷酸鈣肥料劑量控制在101kg/hm2,上部分可以設置21cm左右的熟土,在苗木定植之前,不可以施加肥料。
2.2 對花果進行合理的管理
在植株開花的初期,應保留5張葉片,實施摘心工作,并在營養枝上面留10張葉片摘心。在副稍管理的過程中,需明確具體的副稍情況。在每年1月份下旬,需對大棚進行封膜處理,在每年2月份下旬,需做好萌芽管理工作。在每年4月份下旬,應針對開花情況進行嚴格的分析,然后施加赤霉素藥物,劑量為1g/hm2,有利于拉長植株。在每年5月份中旬,再次噴灑赤霉素藥物,以便于提升果實的膨大效果。在每年8月份初期,應做好成熟管理工作。
2.3 水肥的管理措施
在水肥管理工作中,應根據植株的生長特點與條件,利用合理措施解決問題,促進植株的良好生長。
在萌芽時期,也就是每年3月份初期,可以施加尿素肥料,劑量10~15kg/667m2,復合肥10~20kg/667m2,在施肥之后,利用滴灌澆水的方式實施工作。
在每年3月份末期,需施加尿素肥料,劑量控制在10~15kg/667m2,然后利用滴灌澆水的方式實施工作。
在每年5月份初期,需在植株根部15cm左右的區域施加三元復合肥料,劑量為20kg/667m2,并在施肥之后用淺耕灌水的方式處理。在5月份末期,需在植株根部15cm的區域施加硫酸鉀肥料,劑量為26kg/667m2,促進枝條的成熟[1]。
在果實采摘之后,需施加復合肥料,劑量為16kg/667m2,
并噴灑磷酸二氫鉀,濃度為0.3%。
在施加基肥的過程中,需在植株周圍挖出深度為41cm、寬度為51cm的施肥溝,施加過磷酸鈣肥料,劑量為50kg/667m2,然后蓋上表土,澆透水,噴灑磷酸二氫鉀,以便于促進水肥管理工作的合理實施。
2.4 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在每年3月份,需噴灑波美度石硫合劑。在每年4月份末期,需噴灑施佳樂藥物,預防灰霉病。
3 結語
在“陽光玫瑰”葡萄栽培的過程中,農戶應合理分析栽培技術方式,嚴格控制肥料與水量,并結合植株的生長特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管理與控制體系,提升植株的產量與質量,滿足當前的經濟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梁晨浩,許業帆,趙杰,等.“陽光玫瑰”葡萄的特征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5(2):84.
作者簡介:王丹(1980-),女,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推廣和林木病蟲害防治;劉彬(1981-),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推廣和林木病蟲害防治;盧向陽(1981-),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推廣和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