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技術不斷發展,套袋技術在當今農業產收過程中應用較為普遍,為提升農業綜合產值奠定了基礎。本文通過對丹東地區燕紅桃套袋技術進行分析,以期為推動我國農業生產良性發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丹東地區;艷紅桃;套袋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S66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012
丹東地區位于處于溫帶與暖溫帶濕潤性季風氣候,較為適合燕紅桃的大面積種植,其地處鴨綠江中下游的沿江氣候,為燕紅桃的種植營建良好氛圍,使其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伴隨當今低碳環保型農業經濟體制的持續發展,農業對種植技術的要求有所提升,期許通過生產技術創新,引領農業走向綠色無公害發展道路,其中套袋技術可以有效提升農產品綜合質量,防治病蟲害,在燕紅桃種植中的有效利用,可有效提高經濟收益,推動我國農業綠色健康高效發展。基于此,為了使我國丹東地區燕紅桃產量得以有效提升,同時可提高農產品綜合質量,研究套袋技術與其應用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1 套袋技術
針對燕紅桃等水果所進行套袋技術,主要用于農作物生長后期,通過套袋免受病蟲害與鳥類啄食,通過套袋還可避免燕紅桃因日光暴曬而流失水分,也可降低風雨損傷,同時也可降低燕紅桃受環境侵染程度,防止燕紅桃表面被樹枝刮傷,有效提升燕紅桃種植綜合質量,為農產增收奠定基礎。同時,燕紅桃通過套袋如置于溫室中一般,保障燕紅桃處于適當的溫度與濕度氛圍中,可有效改善燕紅桃表面光澤,縮短成長周期,提升果實甜度,提高燕紅桃產量。采用套袋技術進行生產的燕紅桃無需噴灑農藥,賦予果實綠色無公害特性,滿足當今社會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推進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1]。套袋技術除用于丹東地區燕紅桃生產過程中外,還使用于其他種類的水果,為了使套袋技術得以有效應用,應注意科學選擇袋子質量,例如青藍色塑料袋,較為適用于芒果、龍眼等水果,外黃內黑雙層復合濕強紙袋,較為適用于金煌芒的種植,而外黃內黑加紅紙的雙層紙袋,則較為適用于梨的種植,白色濕度強透氣好的單層紙袋,是燕紅桃、紅芒、葡萄、荔枝等水果種植的首選材料,為提升技術落實成效具有積極意義。
2 丹東地區燕紅桃套袋技術應用方略
2.1 套袋時期
為了使套袋技術得以有效落實,應科學制定套帶時期,避免因套袋過早,在成果實還未到達成熟期,因套袋出現影響燕紅桃成長的消極結果,如若袋帶時期過晚,會增加果實受環境污染、病蟲害、日光灼傷等影響果品綜合質量的侵害,影響燕紅桃綜合產值。基于此,丹東地區燕紅桃套袋時期,應科學有效,符合果品成熟與提升收益的客觀需求,通過以往經驗總結,燕紅桃套袋技術通常在花謝20~30d后進行套袋。為了使套袋更具有效性,果農應在套袋前,對果實噴灑1次農藥,確保在農藥噴砂后48~36h內完成套袋,套袋選擇在晴天進行,通常在7:00開始,10:00結束,若在農藥噴灑后至套袋結束期間存在降雨現象,應對未套袋燕紅桃再噴灑1遍殺菌劑,達到提高套袋技術落實成效的目的。
2.2 套袋技術的操作
將待套袋子置于潮濕處,進行吸潮處理,賦予袋子韌性,避免在套袋過程中損壞袋子。科學選定待套果實,將附著在其表面的雜物除去,用嘴將置于左手上的紙袋吹鼓,用另一只手撐開袋口,張開紙袋下部氣孔,迎果實成長方向,輕柔套上紙袋,同時避免枝丫、葉片等物質被套入袋子內部,采用“折扇”手法,將袋口疊住,確保袋口折疊處位于果實基部,利用捆扎絲固定袋口,在捆扎時不斷調整捆扎方向,確保燕紅桃位于袋子中央且處于懸空狀態,避免袋子對果實造成異常摩擦,影響果實綜合質量,確保袋口處于扎進狀態,避免有害蟲鉆進袋子內部,在捆綁時應動作輕柔,以防捆扎果實脫落降低技術應用成效。
2.3 套袋技術采摘方法
套袋技術采摘依照品種、袋子種類存在差異,如雙層袋在燕紅桃采摘前20~25d摘掉袋子,而7~10d為單層袋子的摘袋時間,為了使果實表面授日光暴曬,通常以每日6:00—10:00、14:00—18:00時為摘袋時間,在上午摘袋時,為避開日光暴曬影響,應摘南側的袋子,為了使摘袋更具科學性,應合理把握摘袋時間,避免出現過早摘袋影響果實成色,或過晚摘袋果色暗淡等消極現象,為提升燕紅桃果實綜合質量,提高農作物產值奠定基礎。
3 結語
套袋技術可以有效降低農作物農藥含量,避免作物受環境污染影響,推動我國農業朝著綠色生態方向發展,符合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我國丹東地區作為燕紅桃生產主要產區,為了提升該地農業產值,應科學應用套袋技術,合理選擇套袋種類、套袋時間,依照套袋技術落實需求,科學落實套袋操作,套帶時期應科學有效,確保套袋技術有效落實,為提升燕紅桃產量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宋偉國.燕紅桃果實期的管理[J].防護林科技,2015(2):105-106.
作者簡介:仇東(1975-),男,遼寧省寬甸縣人,本科,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