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琰
隨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關注教學評價,已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焦點。如今,基礎教育價值取向的重心發生了轉移,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已日漸上升為更重要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課程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發揮評價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導向與激勵功能。而“互聯網+教育”的大背景,為構建發展性的高效課堂教學評價提供了可能。
一、評價的意義
過程性評價屬于個體內的差異評價,即把學生過去的情況與現在的情況進行比較,或者把學生的相關方面進行比較,進而獲得評價結論。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對學生進行評價,可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比如,一學期或一個月進行一次學業質量的評價,可將時間劃分為一些相對短暫的階段,如對一個章節或一節課進行評價。這樣,教師就可以更好地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給予關注,及時發現有待完善的地方,及時進行調整,使計劃和方案能夠不斷完善,并最終達到預期目的。
教師或學生,在經歷了教與學的過程之后,如果都能立刻進行積極的自我反思和總結,及時對自己此前的行為做出評價,而不是等到單元測驗或考試后再反思,將十分有利于教與學的改進與完善。顯然,這樣的評價方式更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導向。
二、高效評價的實施
那么,如何才能更加及時高效地考查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并以此促進教師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輔導呢?“未來教室”的數字環境能幫助教師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校利用“未來教室”的數字化環境開啟了及時評價的模式,并將其普遍運用于課堂教學。為此,筆者特意研制了一套測評調研題目,題目分為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兩類。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包括“我能自學看懂例題并自學完成練習”“我能聽懂老師的講解并完成練習”“我能在同學幫助下完成練習”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包括“我喜歡這個學科”“我喜歡老師的授課方式”“老師將概念講解得很清楚”等。通過這些問題,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價值判斷和認知等方面的特點。此外,筆者仍然在不斷探索和調整隨堂調研的內容,嘗試更好地體現科學評價的作用。
三、數字化評價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那么,如何在未來教室環境中開展即時評價呢?以七年級下語文《月跡》一課為例。在教學中,教師事先在學習分析系統中設置了本堂課的測評調研題目,當教學完畢時立即讓學生通過平板電腦進行測評,開展即時教學評估。通過未來教室環境,教師迅速獲得了有效數據,很快了解了學生針對本節課對自己和教師的評價。
1.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分析
就學生自我評價而言,不同的題目從不同的角度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考量。教師可將每個測評調研題目設置為三個選項:A(完全符合)、B(基本符合)和C(完全不符合)。從所收集到的數據可以發現:選擇“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學生占了大多數,只有少數學生選擇了“完全不符合”,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對這堂課的自我評價比較高。其中,對于“我能發現生活中的有趣現象和問題并鉆研”這一問題,選擇“完全不符合”的學生最多,達到了10.64%,這些學生是需要教師特別關注的。這些隨堂測評題目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維導向,讓他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從而能夠不斷調整和修正自己的學習行為與學習心理,體現了評價的診斷和指導作用。
2.從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
就教師滿意度調查來講,測評題目也是從不同角度來考量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如“我喜歡老師的授課方式”“老師將概念講解得很清楚”“老師讓我明白了解題的思路”等。這些測評題目是為了引導學生知道從哪些方面關注教師的“教”,并讓教師知道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幫助學生,使學生的評“教”更為客觀。
從所獲得的數據來看,對教師的教學滿意度,選擇了“完全符合”(完全滿意)和“基本符合”(基本滿意)的學生占了大多數,但教師卻不能為此而沾沾自喜,因為還有一些學生選擇了“完全不符合”(完全不滿意)。教師需要了解他們在哪些地方不滿意,并改進自己的教學。這體現了評價對教師教學的診斷和導向作用。
例如,教師發現某個題目學生不滿意的比例明顯較高,達到了6.38%,就對作出這一選擇的學生進行了特別關注。教師找到其中一位學生了解情況后,做出了如下測評結果:該同學在“老師讓我發現從多角度分析題目”這一題目中選擇了“完全不符合”,因為他覺得老師并沒有幫助他學會、學透,這使他感到不滿意。于是,教師馬上翻看這位學生的隨堂練習,發現了這樣一道題目:“聯系《月跡》全文,請你從多個角度來理解文中‘奶奶這一形象。”這位學生是這樣回答的:奶奶了解童心,她童心未泯、熱愛生活。這名學生單從“為人”的角度分析了人物形象,并未從多個角度回答問題,如分析奶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等方面的做法。這樣理解就能更全面、更完整了。由此可見,這位學生的主觀評價與他的實際情況是比較一致的。
可見,教師可以通過及時的教學評估反饋,了解學生在哪一方面不滿意。發現問題之后,再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這樣就能夠真正有效地幫助學生。通過不斷完善測評調研,可使評價發揮良好的導向作用,使教師的教更切合學生的需要。教學評價可以使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調查內容更具體,這樣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指導,從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綜上所述,基于未來教室環境的教學評估對教與學的改進都具有積極意義,在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診斷、修正和導向的作用。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不再單憑學業考試成績,而是能夠更多地考量他們的現狀、學習效果和未來的努力方向。學生也能夠通過及時評估更了解自己的情況,并從中獲得成就感,體會學習所帶來的喜悅。將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調查放在每一節課,既可以使教師了解自己是否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又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學習。這樣就真正實現了評價的指導性功能,使學生變得更會學,使教師變得更會教。可見,未來教室的數字化環境使評價更高效、更快捷,它使過程性評價得以落實,優化了評價功能。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