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從文的《邊城》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人們為湘西淳樸的民風所感染,更為湘西小鎮年輕人的愛情而感動。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成功塑造了眾多人物形象,而翠翠,顯得尤為動人。她是作者心中最為理想的女性形象,可翠翠的愛情又是那樣地充滿無奈。本文將簡單分析《邊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及其理想性格,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邊城》 翠翠 人物形象 理想性格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充滿詩意的世界。在他筆下的世界中滿是充滿靈性和可愛的人們,那些靈動而美好的少女,活躍于沈從文筆下。翠翠,就是令人充滿向往而又惹人憐惜的主人公之一。
一、優美環境中的至善人性
沈從文的文學理想是通過小說展現健康、美麗、自然、非傳統的生活方式。而他在《邊城》中所塑造的翠翠形象,就是質樸、自然、忠誠的。
第一,翠翠的美麗是簡單而自然的。翠翠給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自然而真實的。幼年時期的翠翠和爺爺爭著要渡新娘的花轎,學著小母牛和小羊的叫聲,還會采一束野花綁在頭發上;長大后的翠翠喜歡儺送,喜歡在夢中聽到的歌聲,喜歡采摘虎耳草。所以其愛情同自然具有天然聯系,湘西優美的自然環境創造了翠翠極佳的個性。她是一個天真純潔的女孩,簡單,乖巧,美麗,聰明。而儺送勤奮,熱情,英俊,勇敢,他們被對方的美而感染,進而相愛,沒有卿卿我我,也沒有海誓山盟,更沒有離經叛道,他們的男女之情,清新淳樸。
第二,翠翠的美麗體現在忠誠上,她忠于自己的愛情。情竇初開,翠翠對儺送的感情非常純潔和真摯。雖然儺送遠走他鄉,可是翠翠卻堅定地等待,對愛情非常執著。沈從文通過純潔而明凈的湘西世界,呼喚人們內心的溫和及柔軟。
二、親情與愛情使翠翠變得兩難
在《邊城》當中有兩種婚姻價值觀,一種是“車路”,即封建包辦式婚姻,另一種則是“馬路”,也就是自由戀愛式婚姻。前者以“碾坊”比喻現實社會中那些唯實唯利的傳統婚姻,后者則以“渡船”比喻那些理想中愛情至上的比較純樸而原始的婚姻。兩代人對婚姻所持的不同觀點,使翠翠無法自由追求愛情。她喜歡儺送,但團總卻將碾坊作為陪嫁,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儺送。雖然碾坊這一陪嫁翠翠并不覺得稀奇,可是她又必須從實際考慮問題。龍舟賽的時候,團總一家受到了順順家的優待,安排在了最佳位置,她意識到了團總女兒對于順順家的意義,所以她的愛情漸入迷霧。因此后來天保走“車路”的時候,她默認了“媒妁之言”的婚姻。
“爺爺今年七十……三年六個月的歌——誰送那只白鴿呢?得碾子的好運氣,碾子得到誰更是好運氣?”從小翠翠就沒有父愛母愛,這是她心中無法抹平的傷痛,而母親的殉情,更讓她永遠無法釋懷。爺爺的親情讓她無法割舍,而兩種相反的婚姻觀又讓她沒辦法跟隨自己的心意去追求愛情,因此她最終聽從了命運的擺布。
三、愛情與生命意識讓翠翠哀怨而憂傷
爺爺“一切要來的都得來”是那樣的無奈,但翠翠“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期待又是那樣令人心酸,翠翠和爺爺聽從的所謂的命運安排,無不透露出作者對于蒙昧的生命意識的強烈批判。爺爺想把翠翠的婚姻大事“安排得對一點兒,方合道理”,但爺爺永遠無法理解女孩兒的感受。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里有薄薄的凄涼”。翠翠面對生活的無奈非常痛苦,但爺爺并不理解她的痛苦,所以只是像哄孩子一樣說:“不許哭,做一個人不管什么事都要硬扎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可是,翠翠是一個對愛情充滿美好想象的少女,這種大道理解決不了問題。而實際上,爺爺對于愛情方面的事情,并不是能夠游刃有余地安排或處理,比如二佬通過情歌向翠翠求愛,可他就是不跟翠翠說清楚,也常常省略關鍵性話語。他知道翠翠并不討厭二佬,但不知道二佬最近如何,從二佬及船總那碰到釘子后也不灰心,依然會做各種荒唐的夢。
在溪邊的白色寶塔下有一個家庭,一個女孩,一個老人,一只黃狗。環境非常封閉,翠翠的心也是封閉的,所以她的性格內向而內斂。雖然她的內心充滿激情,但外表卻顯得特別淡定、矜持。她哼著鄉間的歌,向往著菜蔬和蘆葦的生氣,還喜歡甲殼蟲及蚱蜢的生命力。她深愛儺送,對他日思夜想。可是她沒有主動追求愛情的勇氣,對爺爺盡力掩飾自己的愛情,所以爺爺并不明白她的真實想法,以至于最后錯點鴛鴦譜。在儺送表白示愛的時候,翠翠竟答非所問、含糊其詞,所以她同儺送的愛情跌宕起伏。陳國恩曾經說過:“她把自己的愛情藏得極深,默默承受著命運的安排,達到了美麗得令人憂愁的境界。”
四、結語
《邊城》在我國文學史上是一顆美麗的明珠,而翠翠,更是眾多文學中女性形象的一個代表,代表了純真而美麗的少女,代表了對愛情的堅定和執著,同時,她也充分代表了中國女性對感情矜持而含蓄的態度,以及在親情和愛情中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劉洪濤.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J].文學評論,2016(01).
[2]沈從文.邊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
[3]沈從文.湘行散記·老伴[M] .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施少晴,女,長春市實驗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