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特色,這才構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以及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蒙古族舞蹈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根據筆者以往的工作經驗,對蒙古族舞蹈的藝術特色和安代舞的形式及特征進行總結,并從歷史的前進、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其他類型藝術的融合、傳承過程、現代安代舞的表現形式五個方面,論述了蒙古族文化與蒙古族安代舞的演變與發展。
關鍵詞:蒙古族文化 安代舞 傳承過程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蒙古族安代舞的自身功能出現了很大變化,由傳統宗教舞蹈逐漸演變成現代舞蹈。安代舞誕生于原始的蒙古族薩滿教,主要作用是去除災禍,并向神靈傳達人民的愿望。另外,在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統治者也會利用安代舞來維護自身的精神統治。現如今,由于人們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識的提升,安代舞的功能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一、蒙古族舞蹈的藝術特色
(一)精神文化特色
在舞蹈藝術表達過程中,主要是將人類豐富的情感表達出來,如果一個舞蹈文化足夠優秀,便會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到舞蹈欣賞之中。蒙古族舞蹈最為顯著的特色便是其表現動作,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域具有極強的特殊性,舞蹈之中所展示的內容大多數以歌頌草原綠色風光、風俗習慣等為主。另外,在蒙古族舞蹈表現過程中,可以讓觀眾充分感受到那種草原兒女堅定不移的精神和自然生命力。蒙古族人民以游牧為生,日日夜夜生活在廣闊的草原之上,本身具有屬于草原兒女的豪邁和自信心,在蒙古族舞蹈中就能體會出那種濃厚的草原風情。
(二)動作藝術特色
蒙古族人民經常與駿馬、雄鷹等動物打交道,他們在舞蹈之中也融入了這些動物的動作,將草原人民的生活狀態展示出來。與此同時,蒙古族舞蹈在創作過程中還借鑒了中國傳統舞蹈藝術中的形態和韻律,將自身信仰的圖騰和野獸加入舞蹈表現之中。另外,在一些蒙古族舞蹈之中,整體表現風格也會以豪邁為主。站在表演者角度來說,他們均是通過呼吸來調整舞步,十分注重呼吸與腳步之間的完美契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身體的各個關節和呼吸保持較高的平衡感。蒙古舞的動作以傳統的橫抻動作為主,將馬背上的馳騁與奔放的勁頭有效地展示了出來。
(三)蒙古族舞蹈在新時代的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發的不斷深入,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日漸頻繁,這也導致社會大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提升,各個高校開始開設舞蹈藝術專業,進一步帶動了我國舞蹈事業的發展。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蒙古族舞蹈便開始進行擴展和創新,這也讓很多新的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這些優秀作品之中,蒙古族人民的新生活和新思想全面展示出來,做到了舞蹈藝術境界的全面提升。
二、安代舞的形式及特征
(一)繞樹、圍圈的形式
根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早期安代舞的表演場地比較單一,在場地的中間樹立一個木桿,表演者圍成圓圈,右手拿著綢巾,或者是扯著袍子的下擺邊唱邊舞,但這種形式也是通過演變之后得來的。例如在《蒙古秘史》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鐵木真與扎木合二人互贈拐骨與腰帶,并結成“安達”,隨后率領部下“繞蓬松茂樹而舞”,場面十分熱鬧,而該種形式便屬于早期的安代舞。據相關研究人員分析,陰山巖畫和墓葬中的彩陶上,均涉及繞樹、圍圈等舞蹈形式。例如在陰山的托林溝中段,形成了很多小潭,其中一段石壁上便刻有原始安代舞舞蹈圖。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安代舞之中的圍圈舞蹈形式主要以繞樹、祭神樹等形式為主,并逐漸衍生和變化。但有關此類的說法有多種形式,一部分人認為,安代舞是游牧民族舞蹈的原始形式,還有人認為蒙古族人民自古以來便有繞圈載歌載舞的習慣。
(二)踏、頓足的動作特征
安代舞屬于祭祀、慶典過程中蒙古族人民常用的舞蹈。例如在《蒙兀爾史記》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諸蒙兀爾百姓起身舞蹈,繞樹而歌,塵土沒脛。”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整個場面十分熱烈。但究竟如何利用舞蹈將雜草踏平,相關研究人員認為,站在動作語匯角度來說,《蒙古秘史》之中記錄的慶典之舞說明了蒙古族最早的舞蹈是從腳踏開始,而且踏的動作比較強烈,在節奏上分為輕重緩急,而用足進行用力的跺踏,顯然與史料之中的記載相符,更與蒙古族人民熱情奔放的性格特點相符。傳統安代舞具備剛烈、奔放等特點,由此人們可以做出進一步分析,現代安代舞在頓足和踏足上,主要是傳承蒙古族舞蹈的一貫風格,重點對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態度進行彰顯。
(三)道具的應用
在安代舞表演過程中,需要借助于相關道具來完成,如手執巾或綢料等等,這些材料形狀以長方形為主,邊長在2.5尺左右,手持一個角。在顏色的選擇上,以紅色為主,但隨著文化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很多顏色的手執巾或綢料出現在安代舞之中,巾的長短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在具體的舞蹈動作表現過程中,主要以甩、踏步等動作為主。在擺巾過程中,主要涉及的舞蹈動作有擺巾小滑步、繞巾橫步走等等。如果按照具體的動作形式進行劃分,具體包括以下幾內容:第一,擺綢,主要是雙手的左右擺動;第二,甩綢,主要是雙手向同一個方向甩動;第三,繞綢,主要是以外繞腕或者內繞腕為主來繞動綢子;第四,八字綢,在表演過程中,主要的表現形式為內八字或者是外八字,提升其繞綢的美觀特性。
(四)安代舞的教育功能
現階段,很多學校開展了安代舞的教學課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還能在心理和生理上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安代舞屬于集體性舞蹈,學生通過安代舞的練習進而提升他們的團隊意識和集體協作能力。在安代舞表演過程中,可以通過音樂、動作等對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表達,幫助學生對藝術美進行深刻體驗。另外,在安代舞表演過程中,還能激發出學生內心深處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增強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進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安代舞的傳承和發揚受到人們的重視。
三、蒙古族文化與蒙古族安代舞的演變與發展
(一)歷史的前進
歷史的發展決定著安代舞具體的發展方向,從宗教舞蹈逐步演變成現代舞蹈,安代舞的種種變化與薩滿教的沒落存在直接關系。自成吉思汗時期開始,薩滿教便是國教地位。朱元璋開立明朝之后,喇嘛教漸漸將薩滿教的地位取代,從而讓薩滿教失去了往日的風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安代舞漸漸脫離了宗教色彩,成為藝術領域之中的新生力量。
(二)經濟文化的發展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安代舞漸漸脫離了迷信思想。縱觀安代舞的發展歷程,早期安代舞的主要功能便是為人們去除災禍、治療病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經濟和文化均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安代舞之中的一些迷信思想也漸漸被消除,人民群眾也不再相信病痛的來源是惡魔的侵擾,而是由于身體原因產生的,可以通過相關醫療設備和藥物對其進行治療。現如今,人們依然熱愛安代舞,主要目的除了強身健體之外,也能借此機會與親人和朋友們歡聚在一起,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三)與其他藝術類型的融合
為了實現安代舞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將安代舞與其他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促使其向高雅的方向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安代舞與很多民族藝術正式融合在一起,進而展示出很多新的舞蹈特色,再加上大量的專業舞者加入,讓安代舞衍生出很多其他舞蹈種類和形式,如器樂音樂、歌劇等等。例如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便出現了《安代舞曲》《安代組曲》等器樂型音樂。到了80年代,內蒙古歌舞團創立了《安代之歌》,不僅對傳統的蒙古族安代歌曲進行了傳承,還將部分歌劇的形式應用其中。在此項活動的作用之下,安代舞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出現在各大舞臺之上。
(四)傳承過程
安代舞的傳承過程可以說是歷史悠久,隨著歷史的演變,自身也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也讓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少數民族的藝術內涵領悟有了一個突破口。現如今,庫倫旗已經登上了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與該地區蒙古族安代舞的傳承與發展直接相關。因此,相關工作人員以及觀眾要珍惜這種藝術形式,將傳統發揚光大,繼承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做到原生態保存與傳承。相關調查工作顯示,安代舞屬于民間舞蹈之中的典型代表以及優秀遺產。在過去40年中,內蒙古地區對安代舞作品的改編和創作有100多部,而在這些作品表演過程中,并沒有脫離傳統安代舞的基本特點,繼續將“跺腳”“甩手”的外在表象當做安代舞的主要特點,甚至還將其作為安代舞的主體發展規律。雖然這種舞蹈形式顯得極為重復,但并不是不可取的。只是在同一個舞蹈層次的過度重復,很容易給觀眾帶來極大的反感。因此,在安代舞創作和發展過程中,應該以高層次的重復設計為主,進而提升觀眾的興奮程度。
(五)現代安代舞的表現形式
舞蹈屬于一門視覺性藝術,不但可以愉悅觀眾的身心,還能讓舞蹈審美情緒直接表達出來。當演員表演一場安代舞時,如果僅僅通過身體動作去完成,該部分舞蹈便不具備靈魂和精神層次。因此,作為一名現代安代舞表演人員,在表演過程中需要將真實的情感融入其中,做到心系草原,用心跳舞,只有這樣,才能與觀眾的內心產生交流和互動,帶動他們的思緒隨著舞蹈的進行而延續。另外,在現代安代舞表現過程中,舞蹈動作快慢、高低的轉換和控制,并不是依靠音樂來帶動舞蹈動作,而是通過細節將自身情感表達出來,進而提升整體舞蹈的動作張力。要想進一步提升安代舞的表演技能,除了訓練之外,還要體會草原人民的真實情感,進而做到草原傳統文化的傳承,為蒙古族文化的后續發揚創造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在蒙古族文化和蒙古族安代舞傳承和發揚過程中,應該以批判性原則為主,對其中的內容進行創新,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此基礎上,相關研究人員也要更好地對現代安代舞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總結歷史發展過程中對安代舞及蒙古族文化的影響,將傳統文化之美更好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參考文獻:
[1]孫婕.淺析蒙古族舞蹈中安代舞的傳承與創新難點[J].黃河之聲,2018(01).
[2]包迎春.淺論蒙古族安代舞的功能與發展[J].科技資訊,2017(24).
(作者簡介:阿拉坦其其格,女,內蒙古自治區文化館,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