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監庭
第三人撤銷之訴是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修改后新增加的制度。該制度設立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因客觀原因未參加前訴程序而受生效裁判損害的第三人的程序權利和實體權利。”①沈德詠主編、最高人民法院修改后民事訴訟法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編著:《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第871頁。近五年,濟南市法院審結了多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積累了一定的審判經驗,也發現了諸多值得關注和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近期,濟南中院開展了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的專項調研活動,組織相關人員進行了座談,并到基層法院和相關業務部門進行了調研,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在實踐當中的運行情況進行了梳理和總結,研究了相關的法律適用問題,對今后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審理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進行了預估研判,以便在問題出現時從容應對。
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種獨立的新訴,設置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應對我國目前盛行的虛假訴訟現象,通過撤銷或改變原生效裁判對于第三人的約束力,以防止原案當事人利用惡意訴訟來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從我市法院審理該類案件的狀況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已見成效。在全部審結案件中有24件撤銷或者改變原判決,為保障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發揮了應有作用。
1.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但總體數量不多。2012年8月31日《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當事人對新增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經歷了逐漸了解和接受的過程。2013年10月份,我市法院受理了第一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之后,隨著人們對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認識的不斷加深,雖然越來越多的當事人選擇通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形式維護自身權益,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案件數量逐漸增多,但總體數量不多。至2018年10月,濟南市兩級法院共受理一、二審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127件,審結96件。其總體數量不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并未出現當事人大范圍濫用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情況,未對法院判決的終局性及司法權威造成沖擊;二是全市兩級法院的一、二審案件審判質量較高,對于虛假訴訟的防范比較到位。

2.不屬于受案范圍的案件居多。從已經審結的96件案件看,審查后因不屬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受理范圍裁定不予受理的7件,審理后發現不屬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審理范圍裁定駁回起訴的35件,經法院釋明后主動撤訴的9件,共計51件,占全部結案數量的53.1%。在51件案件中絕大多數案件是因為原告不符合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資格而未能進入實體審理。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部分當事人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設計了解不足;二是不排除部分當事人為了拖延履行義務,故意濫用訴權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三是法院嚴格按照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審查當
事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資格,避免了該制度與其他訴訟制度相混淆。

3.案件涉及的法律關系種類繁多、案情復雜。涉及的法律關系主要集中在民間借貸糾紛、租賃合同、買賣合同、建設工程合同等合同糾紛案件,也有涉及到婚后財產分割、繼承糾紛、所有權糾紛等財產性糾紛案件。
4.送達困難,案件審理周期較長。雖然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種獨立的新訴,但因其申請撤銷的裁判均是已生效裁判,故又有別于其他按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原案審結后,有的當事人地址及聯系方式已經改變,代理人也非本案中的代理人;有的當事人故意躲避法院送達,案卷中的當事人地址確認書又不能直接作為確認送達的依據,故送達困難。很多當事人需多次送達,乃至通過公告送達的方式送達,造成案件審理周期較長。
1.上下級法院業務指導不順暢。濟南全市法院受理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由審監庭另行組成合議庭審查和審理,原案審判人員不再參與。這種業務分工與省法院有所不同,省法院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查工作由立案庭進行,審理則是根據各個民商事審判庭的分工不同分別審理。所以,就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而言,類案業務指導不順暢,就相關的法律適用問題和操作規范問題只能采取借鑒其他法院的做法或者自行嘗試探索的方式解決。
2.立案審查程序虛化。與普通的立案審查不同,人民法院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查雖然總體來講屬于形式審查,但更為嚴格。為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規定了30天的立案審查期限,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進行審理;不符合條件的,應當裁定不予受理。但司法實踐中的做法是,只要第三人向立案庭起訴,基本都予以受理,并直接進入審理程序,在審理中發現不屬于第三人審理范圍的裁定駁回起訴。其原因主要是:其一,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個新訴,與再審程序不同,再審有獨立的立案程序,有單獨的立案案號,而第三人撤銷之訴沒有規定單獨的立案審查程序和單獨立案案號,雖然司法解釋規定要進行相對嚴格的立案審查,但立案庭都是根據立案登記制直接立案后轉交業務庭,由業務庭在審理過程中一并審查。其二,省法院立案庭與業務庭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受理標準把握不同。一審法院如在立案審查階段作出不予受理裁定,當事人上訴后案件將轉至省法院立案庭處理,省法院立案庭則根據立案登記制要求撤銷不予受理裁定指定審理;一審法院如在審理后作出駁回起訴裁定,上訴案件將轉至審判業務庭,審判業務庭則會根據審理情況作出裁判。2017年濟南中院曾兩次出現上述情況。即,案件經審查認為不屬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受理范圍,濟南中院作出不予受理裁定,省法院立案庭裁定撤銷并指令審理;濟南中院審理后仍認為主體不適格,作出駁回起訴裁定,上訴后省法院審判業務庭予以維持。有鑒于此,在后續審理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時,濟南中院要求全市法院不再進行立案前審查,而是直接進行審理,在審理中對是否符合受理條件一并審查。如果案件不屬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受理范圍,直接裁定駁回起訴,不再出現裁定不予受理結案方式。
第三人撤銷之訴涉及到生效裁判文書的效力,也就是說這種訴訟制度對司法權威、法律關系穩定和社會秩序穩定影響重大,是第三人的利益、原案當事人的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諸多利益、價值衡量的結果。所以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受理條件和實體審查是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適用的重點和難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是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啟動主體。第三人主體范圍的大小直接決定了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的數量,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之訴訟程序能否有效運行的存在重大意義。根據我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原判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二是非因歸責于自己的事由未參與原訴。②我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507條之一:“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非因可歸責于己之事由而未參加訴訟,致不能提出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攻擊或防御方法者,得以兩造為共同被告對于確定終局判決提起撤銷之訴訟,請求撤銷對其不利部分之判決。但應循其他法定程序進行救濟者,不在此限。”可見,我國臺灣地區審查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的主體資格只需要考察第三人與原裁判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可,不需要考慮是否是必須參加訴訟的第三人。這與《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不同,《民事訴訟法》將第三人嚴格限定在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范圍內。
1.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能夠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必須是原案的第三人。所謂的“第三人”是指《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實踐中,關于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訴訟主體資格問題爭議較少,“對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以獨立的實體權利人資格提出訴訟請求進而參加訴訟的人”③前引①,第777頁。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即對原生效法律文書中進行實體處分的標的物享有絕對性權利的案外人享有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資格。
案例一:趙某與魏某是繼母子關系,所在村子一塊寶元三角形地系趙某的口糧地,2000年因贍養原因,趙某將涉案口糧地交由魏某進行耕種,魏某向其支付贍養費。后因魏某不支付贍養費,趙某起訴魏某返還寶元三角形地,原案法院判決魏某將寶元三角形地返還給趙某。實際耕種人李某以其享有對該塊地的承包經營權為由向原案法院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法院查明,2001年魏某女兒出嫁,需減少土地時,魏某沒有將其出嫁女兒的口糧地交給村里,而是將趙某交由其耕種的口糧地即寶元三角形地交出。村委會根據“增人增地,減人減地”的習慣做法,將涉案寶元三角形地分配給了李某耕種。法院認為,李某根據村委會分配已實際取得了寶元三角地的承包經營權并已實際種植,該地已不在魏某處,魏某已不具備向趙某返還的可能性,原生效判決判令魏某將涉案土地歸還趙某的判項,損害了實際耕種人李某的合法權益,應予撤銷。
對于以普通債權受到侵害為由提起撤銷之訴的情況,“需要根據具體的法律規范(及其立法目的、規范邏輯和相應的法理) 判斷債權人是否享有相應的優先權或撤銷權,進而判斷其在第三人撤銷之訴中原告主體適格問題。”④鄭金玉:《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實踐運行研究》,載《中國法學》2015年第6期。
案例二:興和公司因無力歸還潘某欠款,與潘某簽訂一份《債務抵償協議》,興和公司承諾將其名下房產過戶給潘某抵償債務,但雙方未辦理過戶,房產亦未交付使用。后興和公司又因欠楊某借款未還,楊某將興和公司訴至法院,雙方達成調解,興和公司承諾將其名下房產過戶給楊某抵頂債務。調解書生效后,房產亦未能過戶,但楊某一直占有使用該房產,現潘某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要求撤銷調解書。法院經審理認為,潘某不具有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資格,理由是潘某對于涉案房產并未取得能夠排斥他人權利的相關財產權益。潘某對興和公司享有的仍是普通債權,其不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潘某可以另行起訴要求興和公司承擔因無法履行合同而給其造成的損失。
2.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是基于其與原案原、被告之間爭議案件的處理結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由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與原案原、被告在實體法上的牽連決定的,這種利害關系是指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相關權利義務將受原案訴訟結果影響,既包括與案件處理結果存在權利性法律關系,也包括與案件處理結果存在義務性法律關系,單純的經濟、道德、情感、事實上存在的聯系不能構成所謂的利害關系。
案例三:聶某訴咼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經法院審理判決咼某償還聶某借款130萬元及利息。判決生效后,聶某向法院申請執行,并查封了咼某的房產。同年,典當公司與咼某因典當糾紛訴至法院,法院判決咼某償還典當公司當金70萬元及綜合費用,若咼某對上述債務逾期不付,典當公司有權以咼某名下所有的房產折價或者拍賣、變賣該房產的價款優先受償。該判決生效后,典當公司亦向法院申請執行。進入執行程序后,被執行標的物為咼某名下同一房產。因典當公司享有優先受償權,聶某債權無法實現,聶某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法院審查認為,聶某不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資格,聶某所主張的利害關系,僅僅是在執行過程中,被執行人咼某名下的房產不能一次性滿足兩案執行過付款的全額分配,不屬于與原案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3.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不是第三人撤銷之訴中適格的原告。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只能是原案中的當事人而不可能是原案的第三人。必要共同訴訟是指“只有所有共同訴訟人都參加訴訟,作為共同原告或者共同被告,才符合法定的訴訟條件的訴訟”⑤前引①,第777頁。。共同訴訟人的訴訟標的是同一的,他們之間具有不可替代或者分割的法律關系。遺漏的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雖然沒有參與訴訟,但其訴訟地位仍是原案中的當事人,而不是原案中的第三人,因此其不能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認為生效裁判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根據《民訴法解釋》第422條、第423條的規定申請再審。
案例四:趙春某、趙華某系兄弟關系,陳某某系二人之母親。趙華某承租一單位公房,該房屋由陳某某與趙春某居住。2005年8月9日,陳某某、趙春某、趙華某等簽訂協議書、委托書、保證書,約定涉案房產歸趙春某所有,并由趙春某贍養陳某某,趙華某負責辦理產權變更手續。2010年1月,趙華某參加房改,出資購買了涉案房屋。陳某某去世后,趙春某一直在涉案房屋居住。趙華某起訴至法院要求趙春某騰房。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趙華某對房屋有處分權,已經將涉案房屋轉讓給趙春某,趙春某依據該協議在涉案房產居住,趙華某要求趙春某騰出涉案房屋,不符合上述協議的約定,判決駁回了趙華某的訴訟請求。趙華某的妻子和某認為其是房屋的共有人,原案遺漏了必要的共同訴訟當事人,向法院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要求撤銷原案判決。法院經審理認為,和某主張自己是涉案房屋的共同共有人,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物的權利是一致的,對共有物不享有獨立的實體權利,故和某并非原案第三人,和某不是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
《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規定,第三人未參加原案系因不能歸責于其本人的事由,即第三人對于沒有被列為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當事人無過錯或者無明顯過錯。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情形:其一,不知道訴訟而未參加訴訟,即第三人不知道原案訴訟存在;其二,申請參加未獲準許,即第三人雖然知道原案訴訟存在,申請參加訴訟但法院不允許;其三,知道訴訟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參加;其四,其他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
另外,當事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還應當滿足不超過六個月起訴期限的時間條件。《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規定第三人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提起訴訟,該“六個月”在性質上不是訴訟時效期間,而是法定不變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關于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第三人通過另行提起普通民事訴訟、申請再審等方式尋求救濟的,不能引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起訴期間的中斷。原案判決生效至第三人提起訴訟期間超過六個月的,第三人應當提供證據證明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原案判決的時間,從而證明其起訴未超過法定期間。
案例五:吳某將所有房屋租與王某,王某在征得吳某同意的情況下又將房屋轉租給李某,后因房屋存在質量問題,導致房屋無法繼續使用,李某將王某訴至法院請求返還租金并賠償裝修損失,李某與王某在訴訟中對裝修損失予以了確認,法院根據雙方確認作出了判決。吳某在該案件審理中作為王某代理人參加了一審訴訟。后王某起訴吳某要求承擔該部分損失,吳某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本案中吳某對于李某與王某之間的訴訟是清楚的,吳某在知道發生原案的情況下,沒有申請參加,系非因客觀原因無法參加,不屬于上述規定中無過錯或者無明顯過錯的情形。
《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將“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也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受理條件,但在審判實踐中,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是否存在錯誤只有經人民法院進行實體審理后才能作出判斷,所以我們認為,只要第三人認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存在錯誤即可,不再苛求當事人必須提供證據證明其相關主張。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錯誤”是指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主文存在錯誤,并且損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判決、裁定、調解書在說理部分或者事實認定部分錯誤,雖然可能損害第三人的利益,但該分沒有既判力,第三人不能提起撤銷之訴。第三人如果認為生效裁判文書認定事實錯誤,在另案中自己的權利因此受到影響,根據《民訴法解釋》第93條第2款的規定,其可以提供相反證據推翻該事實認定。
案例六:張某與農行惠民縣支行簽訂借款合同,向農行惠民縣支行借款25萬元用于履行張某與和康源公司之間的養牛協議,和康源公司為借款合同的擔保人之一。借款合同到期后,張某未履行還款義務,和康源公司作為擔保人主動代張某償還了借款。后和康源公司訴至法院向張某追償。法院審理后認定農行惠民縣支行的借款發放至和康源公司,實際由和康源公司占有、使用,借款人張某既未獲得牛犢、飼料等產品,亦未實際獲得和使用銀行借款,農行惠民縣支行與張某簽訂的主借款合同并未實際履行,判決駁回了和康源公司的訴訟請求。對該判決農行惠民縣支行不服,認為該判決認定借款合同未實際履行侵犯了農行惠民縣支行的合法權益,向法院提起了第三人撤銷之訴。法院經審查后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僅限于生效的判決、裁定的主文及調解書中處理當事人權利義務的結果部分,排除了裁判文書中事實認定、理由等內容。而判決主文是指《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第3項規定的“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負擔”部分,也即有關判項部分內容。因此,農行惠民縣支行關于原案事實認定部分錯誤損害其合法權益,不是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范圍。
在第三人撤銷之訴中,第三人可能提出兩種訴訟請求:一是請求全部或者部分撤銷發生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二是請求確認第三人所享有的民事權益。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應當以第三人的訴訟請求為依據,不得超出訴訟請求范圍。法院應當向第三人釋明其須提出支持其訴訟請求的全部事實、理由和依據。經審理第三人訴訟請求確有理由的,應當判決撤銷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損害第三人權益的內容;第三人同時主張其實體權利的訴訟請求成立,且要求改變原判決的,可以依法對原生效判決、裁定中損害其權益的內容部分進行改判。因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設立目的是救濟第三人的實體權利,所以原案訴訟在審理程序上是否存在錯誤不屬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范圍。原一審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被撤銷的,則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對原當事人也失去效力;原二審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被撤銷的,原一審判決、裁定視為同時撤銷。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未執行的,應當終止執行;已經執行的,根據第三人的請求,可以執行回轉。如果撤銷判決是部分撤銷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內容的,則被撤銷部分對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當事人有法律效力,未被改變部分對原當事人仍然有效。
在制度設計上,案外第三人的權利救濟途徑主要包括第三人參加訴訟、第三人撤銷之訴、案外人申請再審、執行異議之訴,上述制度之間如何協調銜接也是審判實踐中需要厘清的重要問題。
《民事訴訟法》第227條規定,在執行程序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對人民法院駁回其異議的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該規定賦予了此種情況下案外人申請再審的權利,這也是《民事訴訟法》修訂以來保留的唯一適用案外人申請再審的情形。與第三人撤銷之訴相比較,主體均為案外第三人,管轄法院均為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但案外人申請再審以案外人提出執行異議為前置條件。只有在人民法院裁定駁回案外人的執行異議后,案外人仍不服的,認為執行行為依據的原判決、裁定、調解書內容錯誤且損害其民事權益的,才可提出再審申請。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人申請再審是兩種不同的程序,各有其程序利益,第三人撤銷之訴是普通程序,案外人申請再審是審判監督程序。
那么,如果案外人同時符合第三人撤銷之訴條件,則應按照啟動程序的先后,確定保留第三人撤銷之訴或者再審程序。也就是說,如果案外人先啟動執行異議程序,那么其對于駁回其執行異議裁定不服的,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救濟。該案外人再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裁定駁回起訴。如果案外人先啟動第三人撤銷之訴程序,那么即使其又在執行程序中提出執行異議,第三人撤銷之訴也繼續進行。該案外人再申請再審的,不予受理。
兩種訴訟制度的主要區別是當事人針對的訴訟標的不同。第三人撤銷之訴所針對的對象是已經生效的法院裁判文書,而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中案外人對作為執行根據的生效裁判文書并無異議,僅對法院的執行行為指向的執行標的存在不同主張。例如,甲欠乙100萬元,乙起訴到法院,雙方在法院調解下達成協議:甲用自己房屋抵債給乙。調解書生效后,丙認為自己才是調解書中涉及房屋的所有人,甲無權以該房屋抵債,原調解書錯誤,丙可以向法院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如果甲欠乙100萬元,乙起訴到法院,法院判決甲償還本息120萬元,判決生效后,乙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執行過程中查封了甲的房屋一套。這時,丙對甲乙之間的判決書沒有異議,但是認為法院查封的房屋是丙的,法院執行標的錯誤,于是丙向法院提起執行異議,如果異議被裁定駁回,那么丙可以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簡言之,可以案外人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認同態度為區分標準,不認同的就選擇第三人撤銷之訴或再審這兩個救濟程序(兩者又只能選其一),認同的就選擇案外人執行異議及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程序。另外,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執行異議之訴在管轄法院、提起訴訟的期間、原生效裁判文書是否中止執行方面均有不同。
審判實踐中,有時會出現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同時法院又依照原案當事人申請或者依職權決定進入再審的情況。《民訴法解釋》第301條對如何處理好這兩類訴訟的關系作了規定:“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審理期間,人民法院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裁定再審的,受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將第三人的訴訟請求并入再審程序。但有證據證明原案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先行審理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裁定中止再審訴訟。”根據該規定,如果人民法院已經決定再審的,應將第三人撤銷之訴并入到再審之訴中。再審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再審案件按照一審程序審理,則兩案合并以后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進行審理,裁判作出后當事人可以上訴。二是再審案件按照二審程序審理的,兩案合并以后,該案就按照遺漏了第三人的二審程序審理。對于這類案件,可以先進行調解,如果調解成功,可以調解結案;如果雙方當事人達不成調解協議,則撤銷原一審、二審判決,發回一審法院重審。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范圍僅限于第三人請求撤銷的部分。其判決結果也不能超出第三人的訴訟請求,故有可能出現撤銷判決、裁定、調解書部分內容后,原案中的判項利益失衡,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基礎不復存在。如在審理一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中,判決撤銷調解書第一項之后,剩余第二項內容為“雙方互不追究”,調解與當事人調解時的主觀意愿不符,這就有必要在判決中對原案當事人如何救濟進行說明。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法院判決撤銷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表述為:撤銷××法院××號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二)法院判決改變原生效判決、裁定全部或部分內容的,表述為:一、變更××法院××號民事判決裁定第×項為××××。(三)法院判決撤銷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損害第三人權益內容的,應在判決理由中告知第三人以及原案當事人對法院判決撤銷范圍內的民事權利義務仍有爭議的,可以另行起訴。(四)法院判決撤銷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中損害第三人利益部分內容的,應在判決理由中告知原案當事人認為剩余部分內容利益失衡或者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作出的基礎已不存在的,可以依據審判監督程序處理。
《民訴法解釋》第294條規定:“人民法院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但對于原案的審判人員是否可以參審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沒有規定。從審判人員回避制度的目的和程序公正的角度而言,規范審判人員訴訟回避行為,其目的在于維護司法公正。已經參加原案審理的審判人員再行參加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即使可以最終做出符合客觀實事和法律規定的裁判,也難以對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產生公信力和說服力。雖然原案與第三人撤銷之訴在案件當事人范圍、訴訟標的等方面并不相同,確系不同的案件,但在評價相關法律文書是否存在錯誤的問題上,第三人撤銷之訴與二審、再審訴訟程序具有相同性質和功能⑥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一終字第114號民事判決。。即,當事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實體權利能否得到支持,依賴于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是否存在錯誤,是否損害第三人民事權益問題所作的判斷結果。所以目前審判實踐中均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判人員在訴訟活動中執行回避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條的規定,參與過原案審判工作的審判人員不得再參與該案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程序的審判。但因該種處理方式在回避制度中并沒有規定,故亟需法律及相關解釋加以明確。
《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能否以調解方式結案沒有明確的規定。審判實踐中亦存在分歧,一種意見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審理過程,第三人與原案當事人自愿達成和解協議的,法院不出具調解書,由第三人申請撤回起訴。第二種意見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審理過程中,第三人與原訴當事人自愿達成調解協議的,法院可以出具調解書。為避免該調解書與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之間的沖突,調解書中可以原訴當事人放棄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部分或者全部民事實體權利的方式處理。第三人在撤銷之訴中同時對原案訴訟標的提出確認權屬并合并審理的,對于該確權之訴的調解,法院應當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調解,防止出現虛假訴訟。從濟南全市法院審理的案件看已經出現了以調解方式結案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
一是要在保護第三人利益與維護生效裁判既判力之間堅持衡平保護的理念,明確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具有補充性的事后救濟手段。建立在補充性基礎上,其適用范圍不應過大,應以窮盡其他救濟途徑為原則。
二是明確該訴的適格當事人、對象以及審理范圍,嚴格把握“與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利害關系”這一實體性要件。“法律上利害關系”是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受原案生效裁判既判力約束的第三人。
三是建立第三人濫用訴權的懲戒機制。建議可對第三人以拖延履行義務為目的、顯無理由的起訴行為,在駁回之后對該第三人進行一定的懲罰,具體懲罰的種類、幅度、程序等問題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中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的相關規定,對第三人與原案一方當事人惡意串通濫用撤銷之訴訴權的,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第112條的規定予以處理。權益受到侵害的對方當事人有權要求賠償相應損失。
四是明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訴訟費用問題。《訴訟費用收費辦法》于2007年制定實施,而第三人撤銷制度是在《民事訴訟法》修訂時新增加的制度,故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訴訟費收取標準暫時還沒有專門規定。在實際審判中,各法院的做法不一致,整體而言收費比較低,有些法院是按照件數收費,不能發揮出通過收費來控制濫用程序的功能。建議第三人撤銷之訴根據不同的案件情況分別收取不同的訴訟費。如果案件不涉及財產爭議,則按件收取訴訟費用;如果案件涉及財產爭議,則根據爭議標的額收取訴訟費用。訴訟費收取標準可以參照案外人申請再審程序的收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