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
摘 要:生命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凸顯,不只是教學內容中融入生命意識,讓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教學中,本著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理念,根據生命自身所特有的發展規律開展作文教學活動。
關鍵詞:作文;教學;生命教育
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偏重于機械化訓練,用成人的心態和處世原則去改造學生,導致學生失去純真童心。作文中套話空話連篇,無視或輕視學生作為“人”的存在,忽略了整個作文過程中的生命個體的審美情感、精神、意志、個性、意趣的融入。學生學了多年的語文,寫了多年的作文,寫出來的作文缺少當代青少年應有的精神風貌及思想厚度,缺少生命個體應有的生命體驗,使得生命律動的方向扭曲了。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抒寫生命話題,讓學生探究生命的規律、內涵和本質,對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生命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生命質量。
一、暢談生命感悟,樹立生命審美觀
面對生命,我們可以感動、激動,卻不可妄動,須知“一妄生百惡”。我們可以對生命景仰、崇拜,可以對生命歌唱、贊美,可以是短小精悍的課前10分鐘演講,可以是精美雋永的手抄報,也可以是唇槍舌劍的辯論賽,還可以是閱讀有關生命知識的科普作品后的心得或讀后感,還可以是觀賞具有強烈生命意識的影視作品后的感觸、想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生命審美觀。
二、書寫“生命”作文,抒發生命體驗
中學生對人生、生命的感悟還不深刻,學生的作品經常會忽視對生命話題的思考。所以語文教師要關注誘導學生書寫的生命話題,培養學生認識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讓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時時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懷別人的生命。可以通過對話式的交流,和學生一起探討生命的含義、規律、內涵和本質,引導學生對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生命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進而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并獲得情感體驗。
三、教師點評,提升生命內涵
中學生的性格大多比較直率,他們對生命的認識往往會很直接地在習作中表露出來,因而老師要抓住契機進行引導、點撥,提升學生對生命內涵的認識。針對作文中流露的思想觀念與情感,可與學生進行筆頭交流,例如,以下評語“字里行間流露的是幸福與自信,何必還要懷疑。”“能夠認識愛、懂得愛的人,也是一個讓人愛的人。”“老師也是你的朋友,也愿意和你一起度過緊張而奮斗的一年。”“微笑面對生活,就是積極勇敢面對現實,做好每一天該做的事情。希望你能快樂而認真地面對今天的生活。”多用鼓勵性的評語和學生一起思考探討人生。
四、開展作文競賽,傳播生命能量
面對生命話題,誰沒有“說千道萬”的欲望或沖動?學生寫的生命話題的文章,水平不一,可以讓寫作水平較高、能力較強的學生來參加作文競賽,評選優勝者,適當地進行獎勵,并在校園板報上張貼其獲獎作文,不失為一種生命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時,全體學生都會感覺到校園內生命氣息的彌漫和生命熱量的散溢。例如高二(1)班雷××在《生命的本質》中寫到“駕駛員吳斌用短短75秒的時間拯救了車上24名乘客的生命,大義無畏的郭明義、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教師張麗莉……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命課,讓我懂得了生命的本質:奉獻。”又如高二(8)班石××同學的《生命的色彩》中對“紅色的生命”“藍色的生命”“粉色的生命”等的闡釋與理解無不表達出中學生眼中的生命的亮麗色彩與崇高。
五、寫觀察日記,關注生命狀態
首先提醒學生常常動筆記一記,把生活中的素材記錄下來,因為這些能夠觸發人心靈的東西往往轉瞬即逝。并且把這些歸歸類,如“課堂小結”“家庭記事”“我的班級”“每周金曲”等。其次要求學生寫下自己最深的感觸。最后拿出來和同學討論一下,交流看法。這樣,學生知道寫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去寫。
雖然他們的時間大多還是待在教室里,但他們從觀察自己身邊的每一個細節處,感受到了生命的精彩,同時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提高了對客觀世界的觀察與思考能力。
總之,采用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方式在作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傳遞生命的氣息,就能走進學生多姿多彩的心靈世界,就能從生命的高度關注靈魂的塑造、人格精神的提升、生命情感的培育,就會給學生一個個性、情感釋放的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從而熱愛生命、尊重生命、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更加自信地面對明天。
參考文獻:
[1]陳本年.初中作文教學中如何寫好學生的評語[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4(23).
[2]宋天峰.初中作文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J].學周刊,2018(15).
注:本文系2017年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高中“智行”德育模式的實踐探索——基于甘肅省臨夏州某農村高中的行動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2626)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