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偉 黃逢龍 吳雪松
摘 要:濕地松是一種深根性樹木,其主根相對較為發達,并且對種植土壤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不僅在碳酸鹽土壤中可以種植和生存,中國山東以南的大片國土皆適宜栽植,還是很好的經濟樹種,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在濕地松種植的過程中,通常選擇容器育苗的方式,主要是因為種植的存活率非常顯著提高,通過利用良好種植技術,擴大濕地松種植的面積,有利于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的提升。
關鍵詞:濕地松;容器苗;存活率;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S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31
濕地松主要產于北美東南沿海、古巴、中美洲等地,并且具有抗旱又耐澇、耐瘠,其適應能力相對較強。同時,濕地松的生長速度相對較為迅速,樹形整齊,所以濕地松經常用于植樹造林使用,具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濕地松育苗主要有大田育苗和容器袋育苗2種方式,濕地松容器育苗具有育苗周期短,節約用種,減少苗田用地,所育苗木造林成活率高的特點;此外,濕地松容器育苗還是春季造林失敗的有效補救措施,特別適合于重點工程造林用苗、補植、補造。本文對濕地松容器育苗和造林方式方法的一些相關內容,進行了簡要分析和闡述,希望對濕地松良種育苗的提升,給予一定的幫助。
1 濕地松容器育苗方法
濕地松容器育苗最關鍵的技術環節是種子催芽和營養土的制作,現將濕地松容器袋育苗的主要技術要點做如下歸納總結。
1.1 圃地選擇
圃地選擇是濕地松容器育苗的基礎。在選擇過程中,一定要將運輸和成本作為重要考慮的對象,遵循“就近育苗、就近造林”原則,選擇交通方便,水源相對充足,地面排水系統良好,地勢平坦的圃地,進行濕地松容器育苗的培育。
1.2 良種選擇
濕地松良種是濕地松容器育苗存活率的前提保證,應在成本可以調節的范圍內選擇優良的濕地松種子。在種子的選擇上,要選擇信用可靠經得住質量檢驗的濕地松種子,來進行濕地松容器育苗,保證育苗的存活率。
1.3 種子催芽
種子催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將濕地松種子進行浸泡和消毒,用0.5%的高錳酸溶液浸泡0.5小時,撈出后用清水反復沖洗干凈。
使用50~60℃的溫水,將濕地松種子進行浸泡16h,
其間進行2~3次換水,并對對濕地松種子均勻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
種子沙藏催芽。沙床可以選擇向陽、通風良好、沒有老鼠、供水方便、排水工房或工棚等地,并且利用磚頭將四周進行堆砌,其圍長為5.0m、寬 1.2m。同時,應當對沙床進行消毒工作,一般情況在基層上鋪5%新潔爾滅 1000 倍液消毒的清水沙 8cm,再在沙床上加1層厚 2cm 消毒過的細沙鋪平。在此基礎之上,將已經催好芽的濕地松苗均勻的播撒在表面上;利用消毒的細沙進行覆蓋,覆蓋的厚度以看不見種子即可;最后用薄膜密封。
為了保證苗床的濕潤度,每天的早晚應當進行撒水,在播種的3~7d既可開始出苗;幼苗出齊7d后,要注意芽苗長菌情況,每5d用0.1%的多菌靈灑水殺菌1次。
1.4 營養土的制作
營養土也叫濕地松容器育苗的基質,基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濕地松的生長質量,因此在前期準備的過程中,應當提前15d對營養土進行配制,配制的方式方法為:過篩黃心土 55%+過篩焦泥灰 20%+從馬尾松林中取土過篩的菌根土 15%+鈣鎂磷肥 5%+腐熟餅肥 5%+FeSO40.5 kg/m3,并且進行均勻攪拌,將塑料薄膜覆蓋在其中,這樣可以做到保水保肥性能好、不松散不粘結、肥性高的效果,基質會呈現酸性。另外,在15d以后進行裝袋,但是在裝袋的過程中,一定要分層輕壓,以裝滿袋口平為好;最后整齊裝入容器袋框。
1.5 基床制作
進行清理場地,對現場的雜物、雜草等方面,進行清理,然后在原始基床的基礎之上,降低制作1.2m寬的床面,其床面以四周相對較高,放時不會翻到為宜。同時,床面鋪上1層2~3cm厚的黃心土,整理基床平面的平整度,表面噴灑灑果爾除草劑,然后整齊排放容器袋框。
1.6 芽苗移栽
苗出集后就可以開始移栽工作,移栽時采用切根移栽(切1cm左右),移栽后苗木根系發達,須根多,可提升濕地松的存活率;通過觀察,帶帽移栽成活率高比脫帽移栽要略高。在移栽的前1d,要將容器袋的營養土澆透水;在移栽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尖頭的竹筷在容器袋中心的位置上,插出1個深度與根長相近小孔但不能插穿營養土,將芽苗放置在孔內,并且立即進行填土。另外,在移栽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隨起苗、隨栽苗、隨澆水等,這樣可以保證濕地松容器育苗的存活率;如移栽時間太長,為保持芽苗水份可將芽苗從沙床上拔起用泥漿浸蘸后放到相應容器中。
1.7 培育管理
芽苗移栽結束后,要注意保持苗田濕潤,應當1~2d以后每天進行澆水。移栽7d以后,可適當噴施葉面肥,并注意防蟲防菌,及時清理未成活容器袋,為濕地松芽苗的生長提供來良好的環境。
1.8 苗木出圃
濕地松容器育苗以苗木根系團成形以后,其高度超過15cm,苗木就可出圃。但是,在根團未充分形成、長勢較為衰弱、有根腐發生的苗木,是不能出圃的。另外,苗木出圃時,主要是利用塑料筐或紙箱等容裝器,進行裝運工作。裝運要注意不能出現擠壓的情況,并且做到隨載隨運的工作狀態,以此保證濕地松苗的質量。
2 濕地松容器育苗造林
從林地選擇、整地、造林、下基肥、栽植、撫育等方面,對濕地松容器苗進造林行了簡要的闡述,其具體的內容如下。
2.1 林地選擇
濕地松適應性較強,根系生長的速度也相對較快。在林地的選擇中,應當選擇在海拔在800m以下,低山、丘陵臺地,土壤為酸性,其pH值在5.0~5.5,要求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質地中等,土壤為泥質巖、砂質巖等第4紀紅粘土發育而成的偏酸性紅壤土。
2.2 整地
根據立地條件不同,可利用全墾、帶墾不同方式進行整地。對于平坡或緩坡地帶,坡度在25°以下,全墾的方式較為適宜;若是坡度相對較大,在25°以上,比較適合帶狀整地或塊狀整地。整地的過程中,應當對一斷木、樹根、藤條以及大石塊等障礙物,進行清除。
2.3 造林密度
濕地松由于生長快,側枝少,無需密植間伐,可采用株行距為3.0m×3.0m密度造林;挖穴規格為40cm×
40cm×30cm,挖穴時注意將表土和底土分放在穴的兩旁,便于種植時將表土回入穴中。
2.4 下基肥
每穴施0.25kg磷肥作基肥或施用濕地松專用肥 1.0kg/穴即可;為避免種植后出現燒苗現象,應注意把肥料放到樹穴的中下部并在下完肥后進行少量的回土。
2.5 栽植
在栽植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選用生長健壯的濕地松容器苗,高度≥15cm。為了避免濕地松苗在運輸的過程中發生營養土時松散脫離的現象,可在移栽的前一天,進行適量澆水。
造林的時間一般選擇在在春夏多雨季節進行造林,可在下雨前搶種。
在種植的過程中,為保持營養杯土團完整不松散,一般不去除容器袋,可利用小刀將濕地松容器袋的周圍劃出幾道的裂縫,這樣有利于濕地松根系健康舒展。在定植以后,為避免種植后穴內容易積水浸苗,周圍用碎土壓實,泥土覆蓋應高于營養杯約0.5~1cm為宜。
2.6 撫育
“三分種,七分管”,特別是造林的前3a,撫育管理到位,對后期苗木的生長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如果前期管理粗放,苗木容易被雜草、灌木等覆蓋影響光合作用,影響苗木生長甚至導致苗木死亡。撫育時對苗木進行適當追肥,能促使幼樹的快速生長。
為防止牲畜進入林地踐踏幼苗,造林后的2~3a需進行封山。
第1次撫育需在造林后6~8個月內進行,清除幼苗周圍1.5m范圍內的雜草和生長過快的灌木,施肥可在距離苗木30~40cm處對開2小淺溝(規格為每條50cm×20cm的),施復合肥0.1~0.15kg/株,施肥后覆土;第2、3年春季各分別撫育1次,主要工作是除草、松土、施肥。施肥距離為苗木樹冠外圍10cm左右對開2小淺溝,施復合肥0.15~0.25kg/株,施肥后覆土或適當培土。
病蟲害防治:濕地松較少發生病蟲害,一般只是小面積發生。
食葉害蟲:馬尾松毛蟲、松梢螟、松毒蛾等。防治方法:在春節前后,噴殺越冬代蟲,減少蟲源;在蟲害出現時,施藥噴殺。主要防治藥物有:敵殺死、氯福、滅幼脲3號、阿維素,森得寶等。
主要病害:松梢枯病、針銹病等。多發生在幼林期,防治以預防為主。發現梢枯病后,應將感受病的針葉、枝條清除并燒毀,防治藥物: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針銹病可施用20%國光三唑酮乳油或12.5%烯唑醇可濕粉劑(國光黑殺),25%國光丙環唑乳油噴霧防治。
中后期管理重點是注意護林防火。
3 小結
濕地松容器育苗技術, 與過去傳統的大田直播育苗方法相比, 有極顯著的差異, 不僅表現在苗木的生長量,生物量、根系的發達上, 而且節省種子, 減少投工量, 降低了成本。
利用濕地松芽苗截根移栽技術能促進苗木的根系發育, 使苗木側根發達須根多、生長快速、質量好、粗壯整齊、頂芽飽滿提升苗木等級。
苗木造林時帶容器移栽,濕地松根系不會被破壞,在干旱情況下,容器基質中的水分不易向周圍土壤擴散,有利于濕地松苗木成活和生長。
參考文獻
[1]韋小麗,朱忠榮,尹小陽,等.濕地松輕基質容器苗育苗技術[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4(5):55-58.
[2]曾小琴,曾云.濕地松容器育苗關鍵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29):156-158.
[3]張建中.濕地松育苗與造林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5(16):
103-104.
[4]徐玉梅,唐紅燕,張建珠,等.不同輕基質配方對思茅松容器育苗的影響[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5(6):147-150.
[5]徐紅霞,張乃華,余覺來,等.千島湖濕地松容器育苗和造林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0):162-163.
[6]羅有盛.不同育苗基質對濕地松容器苗生長的影響[J].防護林科技,2015(3):13-15.
[7]項步乾,余國信,唐曉華.濕地松容器育苗技術的推廣應用[J].浙江林業科技,2015(2): 55-58,71.
[8]李翠紅.濕地松容器苗培育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11):
165-166.
[9]普超,謝恩忠,李輝.濕地松容器育苗技術要點[J].湖北林業科技,2016(4):70-71.
作者簡介:龔偉(1982-),男,江西省吉安市人,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林木遺傳育種研究;黃逢龍(1981-),男,江西省吉安市人,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林木遺傳育種研究;吳雪松(1972-),男,江西省吉安市人,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陰生花卉組織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