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
摘 要:漢陰縣以創建省級森林縣城為契機,統籌城鎮生態建設、文化提升和產業發展三大要素,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新型城鎮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為漢陰縣經濟社會高速高質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和生態保障。
關鍵詞:創建省級森林縣城;統籌城鄉生態建設;提升文化品味;促進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70
1 突出重點,改善環境,全面提升街道綠化
2010年以來,對7.1km2建設區內鳳凰大道、濱河路進行高起點、高品味建設,對北城街、河堤路等老城區街道進行綠化全面改造和升級,通過增加道路綠地附著物類型,形成城區道路多功能復合式結構的道路綠化網絡。
2 高度重視單位和居住區綠化
將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綠化列入年度考核指標,在開展庭院綠化的同時,積極進行室內、墻面、屋頂的立體綠化美化,提倡每個干部職工認領花卉林木,提高職工參與創建園林式單位和森林城市的積極性和使命感。每年開展檢查、評比,達標單位。住宅小區在庭院、樓幢之間、停車場、行道科學配置綠化苗木、花卉,進行綜合綠化,有條件的在屋頂、陽臺開展垂直立體綠化,大力改善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目前,漢陰縣建成區共有庭院式單位91個,已命名“園林式單位”63個,園林式單位比率69.2%,單位綠地總面積達18.56萬m2,綠化覆蓋面積22.08萬m2;漢陰縣城區共有居住小區17個,其中新建居住區12個,改建居住區5個,綠地總面積6.09萬m2,綠化覆蓋面積8.13萬m2,共有13個居住小區達到園林式居住小區標準,居住小區比率76.5%,縣城新建、改建居住區綠地達標率達97.86%。
3 夯實公共綠地建設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原則,先后啟動建設了龍崗生態公園、月河景觀公園、文化廣場、濱河綠化長廊、泮月園、迎賓公園等一大批綠地公園,同時采取舊城改造擠一片綠、清除違章讓一片綠的辦法,先后搭建成了水岸花城小區、濱河世紀花園小區、新星花園小區等一大批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高檔住宅小區。龍嶺風景林地景色優美,成為市民們觀光、休閑的好去處,形成了縣城公園綠地、附屬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風景林地和諧統一。縣城建成區綠化指標逐年穩步增長,截止目前,縣城共有綠地、游園、廣場15處,建成區公共綠地面積實現了500m綠地服務半徑要求,公園綠化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2%。建成了符合《公園設施規范》要求的龍崗生態公園、月河景觀公園等綜合開放式公園2座,綠地率分別達95.8%和75%。近年來,漢陰縣把龍崗生態公園作為打造園林縣城名片重中之重來抓,編制了龍崗生態公園景觀規劃和大溝核心景區控制性規劃,籌資3000余萬元組織實施了龍崗閣、千步梯牌樓、鳳凰亭、尚德亭、芳林亭、休閑觀景平臺、朝陽門、陜南抗日第一軍紀念碑、大溝古亭、龍泉水景等30余個景點建設,建成景區主干道近4km,游步道6km。經過五年的精心建設,龍崗生態公園已經成為縣城最重要的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城市生態公園。月河景觀公園已經投入資金200余萬元,依托月河人工湖而建,已經建成綠地面積1.86萬m2,綠地率達75%,水體岸線自然化率達81%,形成了縣城中的一條風景帶,成為人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按照綠地建設規劃,青楓秀嶺公園、濱河公園、大溝廣場、西壇古街景區等公共景點綠化建設目前正在加緊建設中,這將進一步提高縣城綠量,較好地滿足縣城居民休憩、觀賞及文化娛樂活動的需求。
4 綠色通道,建精品,樹形象
多年來,漢陰縣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多方籌措資金用于建綠、護綠、愛綠工程和環境整潔,以政府投入為主,精心組織實施公共綠地、道路綠地、濱河綠和環境整治工程,縣級財政每年預算千余萬元,資金專項,用于綠化建設和養護,綠化投入每年遞增15%以上。
2018年積極創建省級森林城市,上半年已投放資金500萬元,實施一大批綠化重點工程。以境內陽安鐵路、十天高速、316國道石紫國道為主,輔建漢漩公路、漢鐵公路、漢雙公路、平酒公路、漢觀公路,全面打造綠色通道。
5 鎮、村綠化抓典型、重實績
結合集鎮建設、新農村示范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工程,積極開展森林集鎮和森林村莊創建;以鎮、村道路兩側、文化廣場等為重點。在月河、五一、解放、三元、太平、中壩、前進、楊家壩、趙家河、麒麟、花扒等11個縣城周邊村莊,通過總體規劃設計,在房前屋后、道路兩側種植風景林和經濟林木,形成環城綠化帶。
6 發展地方特色林木
扶持綠化苗木大戶,積極發掘地方特有優良綠化樹種、花卉,加以推廣、培育,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林木花卉產業,通過企業加農戶的方式,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帶動農民進行產業結構優化,促進農民增收。縣城規劃區共有規模較大的苗圃9個,面積133hm2,年培育喬、灌木120000余株,地被、花卉60余萬m2,苗木自給率達到90%以上。縣農林科技局在園林綠化植物引種、育種方面提供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加強本地特有樹種選育和適應本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良品種的引進,確保了縣城綠化的需要。結合縣城綠色屏障工程和防護林地建設,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2011年以來,每年參加義務植樹人數平均12.5萬人次,年人均植樹5棵,義務植樹成活率92%,義務盡責率95.1%,保存率90%。積極開展城區綠地認領、認建、認養活動,77家單位主動承擔了北城街、鳳凰大道、河堤路等綠化建設任務,各類認領、認建、認養綠地面積達4.5萬m2。
7 森林質量,增總量,重品質
自實施天保工程以來,漢陰縣新增森林面積5.37萬hm2。
其中封山育林1.33萬hm2,人工造林1萬hm2、飛播造林2萬hm2、森林撫育1.03萬hm2,既增加了森林總量,又提升森林質量,使漢陰縣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加強森林管護和森林病蟲害監測力度,杜絕亂砍濫伐、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等危害森林安全的事件發生,聘用森林管護人員達到220余人,確保了森林的安全,同時對縣境內的古樹名木進行登記造冊,加以重點保護。
8 樹立生態文化觀,培育文明素養
漢陰縣圍繞創建森林縣城,通過媒體報道,標語橫幅、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充分利用“3.12”義務植樹節,深入開展綠化造林宣傳活動,出動宣傳車252次,分發宣傳材料35000份,發布相關,新聞(圖片)86余張,專題報道34篇,積極引導群眾愛綠、護綠,將龍崗公園做為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同時在鳳凰山森林公園內籌建森林博物館,以文字、圖片、標本實物,展示漢陰豐富的自然資源,用展品和相關信息連接。使創建森林縣城既賞心悅目,又具文化內涵。提升市民綠化意識和保護意識,形成了全社會參與創建(森林)縣城的良好格局;為創建省級森林縣城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9 強化組織領導,形成創森合力
9.1 領導重視,責任夯實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創森指揮部,縣委書記任總指揮,縣長任第一副指揮,是第一責任人。下設辦公室,由縣主管領導任主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協調各部門日常工作,縣級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并分工明確。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創建工作專題會、現場會;縣級4套班子,多次到現場進行專題調研,制定針對性的措施方案,解決創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保證創建工作順利進行。
9.2 科學規劃突出重點
通過對漢陰縣城森林、綠地現狀進行摸底統計,立足漢陰實際,科學分析了,找出漢陰縣創建省級森林縣城所具有的優勢和存在問題,制定總體規劃和針對性措施,明確了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創建措施。
9.3 嚴格檢查和資金管理
工程結束后,經施工方申請,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對照施工合同逐塊進行檢查驗收,確保規格質量數量和初植成活率,達到規劃設計要求和驗收標準。做到資金專款專用,節約使用,杜絕違紀違規行為發生,最大限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9.4 落實管理責任和措施
對新新造林綠化地塊實行領養認購的原則,提高綠化苗木成活率,同時加強撫育、施肥、修剪、擴盤、除草、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措施,進一步強化管護責任和森防工作,鞏固造林綠化成果。
10 總結
在創建省級森林縣城建設的征途中,人們種下的是花草樹木,改善的是縣城生態環境,提升的是居民生活質量,收獲的是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漢陰縣人民深知,生態環境建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創建省級森林縣城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漢陰縣將牢固樹立長期抓、抓長期的思想,再添措施、再鼓干勁,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創建成果,不斷提升縣城生態建設和園林綠化水平,確保順利通過省級森林林縣城驗收。
參考文獻
[1]廖國耀.森林生態效益功能與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3(4).
[2]雷靖宇,張根偉.以生態建設為主體的新林業發展戰略構想[J].農業與技術,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