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紅飛 盛曉磊
摘 要:由于當前我國土地學科存在發展尚不成熟,缺乏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和學科示范,研究方向分散等問題,以韓霽昌研究員為主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工程實踐和理論探索,秉承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大膽提出了建設土地工程一級學科的倡導,對土地工程學科體系構建、學科基礎、研究方法、工程設計方法與原則等進行了系統的闡釋,為解決土地工程技術難題和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韓霽昌先生作為構建土地工程學科的先驅,其學術思想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社會環境的催化、良師益友的幫助和自身特質及努力等因素綜合作用下積淀的成果。
關鍵詞:韓霽昌;土地工程;學術思想
中圖分類號:G6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71
引言
韓霽昌,男,陜西富平人,工程學博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榮獲“2016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學中國人2016年度人物”稱號。作為土地工程學科發起人,先后主持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項目多項,攻克了大批重大土地綜合治理領域技術難題,累計開發新增耕地2.67萬hm2,為我國土地工程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綜合考察韓霽昌學術思想發展歷程、來源以及影響因素,既是發掘和升華韓霽昌先生學術人生及其思想的內在需要,也是繼承和弘揚其學術品格和魅力的基本要求,同時對推動土地工程學科發展、加強優良學術風氣建設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 土地工程概念及其學科體系
1.1 土地工程概念
土地是“人類—社會—經濟—生態”等諸多要素組成的有機綜合體[1]。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地關系變得緊張,資源與環境日益矛盾,土地工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土地工程是運用工程技術手段解決土地利用問題,把未利用地改造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進行高效利用,能動協調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過程,具有系統的學科原理和技術體系,其研究凸顯工程性、實踐性、應用性[2]。土地工程將是為城市發展提供土地空間的保證,是解決耕地數量質量的重要手段,將是保證山、水、林、田、湖綠色生態發展的高效工程手段。
1.2 土地工程學科體系構建
對于土地工程而言,學科體系的構建有其內在邏輯線索,其基本脈絡是以政策為導向、自然為基礎、技術為手段、經濟和生態為目的。土地工程學科體系由土壤學、經濟學、生態學、工程地質學與水文地質學、水土保持學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等諸多與研究土地相關的學科群構建而成;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土地生態學、土地管理學和土地利用規劃學為其基礎理論[3-5];測繪技術、土工技術、成土技術、灌溉和排水技術、道路(橋梁)技術、電力工程技術和其他技術是土地工程學科的技術手段。根據土地工程學科的研究對象、內容性質,在分析研究構成土地工程各學科的基礎上,可將土地工程學科體系分為3級,分別為土地工程、土地工程子學科及其下屬學科每一個研究方面形成一門土地工程子學科,每個子學科又包括諸多研究方向,從而形成眾多土地工程基礎學科,構成了土地工程學科體系[6](圖1)。
2 韓霽昌先生學術歷程
從韓霽昌2002年首次在中國土地發表文章,到現在已經有十五年,但追溯到其陜西師范大學畢業在國土系統任職至今,韓霽昌先生已在土地工程學科領域的海洋里徜徉二十年有余。
韓霽昌主要從事鹽堿地治理、砒砂巖復配土造田、土地整理等領域的研究和實踐,經過多年的執著追求和辛勤耕耘,逐漸形成“嚴謹創新”的治學態度,而今韓霽昌已經是碩果累累(圖2)。韓霽昌始終認為,土地學科的研究宗旨為三農服務、為發掘國土功能服務,而土地學科研究必須與農業生產緊密聯系在一起,科研成果必須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和完善才能服務生產。近年在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中,完成的土地工程項目達40萬畝(代表性項目見表1)。他經常在陜北黃土高原和風沙荒灘區調研,在廣博無垠的黃土地上留下了他踏實的足跡和辛勤的汗水。突出的成績緣于不斷刻苦進取和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經過長期的磨礪和鉆研,韓霽昌迎來了自己學術的高產期,從2009年至今其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科技成果數量逐年攀升,單2015年就發表論文30余篇,并有高水平的專利、專著成果不斷問世。2015年由韓霽昌倡導,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與長安大學共同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土地工程學院,次年召開了土地工程學科建設研討會,部分院士等聯合國內著名院校的諸多專家學者倡議設立土地工程專業,這是我國院士首次聯名簽署設立土地工程本科專業的倡議,2017年3月教育部批準“土地整治工程”為新增本科專業,標志著一門全新學科的建立,說明韓霽昌從事土地科學研究事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其多年奔走呼吁創建土地工程學科的正確性。從土地工程學科的提出到形成經歷了三十余年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韓霽昌先生為推動該學科的構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 韓霽昌學術思想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經濟建設快速發展下,人地矛盾日趨嚴峻,保護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安全已成為關系我國經濟、民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7]。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正式確立了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目標,明確了保持耕地占補平衡、開墾宜農荒地,實施土地開發整理 [8]。根據2016年我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全年共1.34萬個土地整理項目通過驗收,新增耕地17.58萬hm2,累積下達資金618.78億元,近5a來累計實現新增耕地面積140.01萬hm2(見表2)。通過高效的土地整治工作,2016年底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35億hm2,保證了耕地紅線。實現上述目的需要科學系統的理論作指導,但以往有關的土地學科多偏向管理和經濟學方向,對于工程的研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9]。面對這種形勢,韓霽昌認為構建一門科學合理的理論用于指導工程實踐極其迫切必要,土地工程學科應運而生。在2008年從事土地整治工程后,不斷實踐創新,經過韓霽昌研究團隊多年土地整治工程實踐和土地工程理論科學探索及驗證,逐漸形成系統的土地工程理論,“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土地工程理論不斷在實踐中驗證、完善和發展,先后出版了“土地工程”學科相關的概論、原理、基礎、實物等著作,豐富了學科理論體系。目前,在我國土地整治工程范圍內,已經不斷實踐出將土地整治與城鎮化建設、精準扶貧、農村建設、文化旅游、生態治理等多領域相融合發展的成功實例,充分發揮出了土地工程的綜合效益,這個過程也是土地工程學科體系不斷豐富發展成熟的階段。
韓霽昌走上土地工程學科建設之路,得益于良師益友的幫助。韓霽昌在西安理工求學期間,學業導師分別指導其完成了《鹵泊灘土地開發利用及評價體系研究》和《陜西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模式及機理研究》等論文,為后期土地工作的開展培養了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其后和導師合作完成了多項科研項目,攻克了多項土地工程難題。除了在國內深造學習之外,韓霽昌還不定期地到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學術考察、交流與訪學等,這些都增加了其知識儲備、打開了眼界。正是在諸多老師共同指引下,韓霽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觀點、理念和思想,開始走出一條具有土地工程研究理念、方法及成果的中國特色的土地科學研究道路。其研發的砒砂巖與沙成土核心技術,變“砒砂巖”和“沙”兩害為一利,變荒地為萬畝良田[10];其提出“改排為蓄、水地共存、和諧生態”的理念開辟了治理重度鹽堿地新模式[11];為了從根本上提高土地工程質量提出了土體有機重構核心思想[12],在陜西省內不斷實施山水林田湖等綜合治理項目如石川河流域治理,為增加土地利用范圍、提高土地生產力、修復改良土壤環境[13],實現土地生態文明建設[14,15]提供手段,也為創新和推廣土地工程技術指明了方向,為以后的“土地工程+”綜合治理項目提供學科指導。韓霽昌先生的研究成果均是根植于中國特殊的國情,適用于中國的農業生產發展,相比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而言是具有優勢的,是可以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借鑒的。
如果從內因和外因的角度來看,社會環境和良師益友均是外因,而對韓霽昌學術思想的形成有著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他自身的因素使然。綜合來看,影響韓霽昌學術思想形成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對農業生產的興趣、對農民與鄉土的眷戀之情以及自己不怕吃苦攻堅克難的精神。在他的眼中和心里,土地和農民始終居于重要的地位,土地工程是緩解人地矛盾,推進城鄉協調發展[16],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手段。正是他對鄉土農民的深深眷戀,構成了他一生從事農業土地工程研究的情感基礎。在研究興趣與情感的基礎上韓霽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價值觀,“務實創新建豐碑”的學術理念與風格,為土地工程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夯實基礎。與此同時,他還始終堅持“躬身實踐獲真知”的科學研究方法,堅持常年深入蹲點在農村,將農民經驗與具有一定程度實驗性的土地工程科學研究結合起來。
4 結語
韓霽昌先生從事土地工程的20余年,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勇于創新的過程,其在土地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振奮人心,韓霽昌學術思想的形成既受國內學術環境的熏陶也受到國外土地學科優良思想的影響,但終究他要走的是打造一條中國特色的土地工程學科之路。韓霽昌先生構建土地工程學科,其學術成果是富有創造性,其學術思想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社會環境、良師益友幫助和自身特質等因素綜合作用下積淀的結果,韓霽昌先生做出的重要貢獻勢必會在土地工程學科建設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我國打造山水林田湖共同生命體重要階段,土地工程是進行生態修復的有效手段,是實現“土地整治+”等國土綜合治理的學科支撐,是新時代下發展綠色經濟的助力。
參考文獻
[1]劉彥隨.土地綜合研究與土地資源工程[J].資源科學,2015,
37(1):1-8.
[2]韓霽昌.以土地工程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N].人民日報,2016-04-15:13.
[3]葉艷妹,吳次芳.土地科學的基礎理論、學科結構及其技術支持體系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2,16(4):4-9.
[4]朱道林,謝保鵬.論土地科學與相關科學的關系[J].中國土地科學,2015,29(3):22-31.
[5]王萬茂,論土地科學學科體系建設[J].中國土地科學,2002,
5(1):4-12.
[6]韓霽昌.土地工程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3-18.
[7]王帥,駱云中,謝德體,等.基于農用地分等的耕地數量——質量占補平衡評價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
38(2):113-119.
[8]胡振琪.土地整理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9]王衛華.市場、管理和隊伍建設催生土地工程學科[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9-11.
[10]韓霽昌,劉彥隨,羅林濤.毛烏素沙地砒砂巖與沙快速復配成土核心技術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2,26(8):87-94.
[11]韓霽昌,解建倉,朱記偉,等.陜西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模式的研究[J].水利學報,2009,40(3):372-377.
[12]韓霽昌.土地工程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4-6.
[13]喻峰,李曉波,張麗君.中國生態用地研究:內涵、分類與時空格局[J].應用生態學報,2015,35(14):4932-4943.
[14]王軍,鐘莉娜.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態建設問題及發展建議[J].農業工程學報,2017,33(5):308-314.
[15]趙其國,駱永明,滕應.中國土壤保護宏觀戰略思考[J].土壤學報,2009,46(6):1140-1145.
[16]李秀彬.對加速城鎮化時期土地利用變化核心學術問題的認識[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