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鵬
摘 要 :“長安畫派”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西北以陜西西安為主要地區興起的一個產生重大影響力的畫派。是以趙望云、石魯為代表的一個繪畫流派。主要創作了一大批表現西北地區樸厚自然、蒼涼雄渾的西北風情,黃土高原繪畫作品。展現了陜西黃土高原的自然風光和大西北的風土人情,表達了對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熱烈感情,歌頌中國共產黨,歌頌人民紅軍,歌頌勞苦大眾,同時也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一種精神面貌。不僅繼承了中國從古提出的 “文人畫”觀,也對新時代中國畫創作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理念。論文主要通過對“長安畫派”繪畫風格和藝術特色分析,探索長安畫派的藝術價值以及對中國畫壇繪畫產生的作用與影響。
關鍵詞:黃土高原題材中國畫;長安畫派;藝術價值;藝術特點
一、長安畫派產生的背景
“長安畫派”出現以一個團體性的藝術活動主要活躍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文革”結束后,畫家們處于多向發散與個人面貌的本性回歸時期。但“長安畫派”的藝術精神卻逐漸發揚光大,受到了后繼者們的追捧,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尤其是對當代西北地域題材中國畫創作的思路、方法和風格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中國繪畫自五代以來,進入唐宋鼎盛時期,繪畫科目已經有很多種。兩宋時期設立畫院,這一舉措更加推動了中國繪畫的進一步發展。由于宋代文人士大夫、畫院畫家的參與,以及元代以元四家為首的文人畫的興起,中國繪畫在哲學思想領域體系的內涵上得到了空前的進一步發展, 形成了中國繪畫中獨立完整的一種繪畫體系。但是文人畫又形式重復,再加上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使國人的這種文化自信遭到了深重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急需一場繪畫變革。具有愛國情懷和道義精神的中國文人志士開始進行了文化上的反思,并且出現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也為持續了近百年的中國畫向新時代轉型做了重要的基礎和前提。
二、長安畫派的代表畫家及作品
(一)趙望云及其作品
“長安畫派”畫家中最早開始涉獵西北地域題材的是趙望云。
趙望云,長安畫派的創始人之一。趙望云先生的一生在中國藝術史上可謂留下了重要的一筆。早期抗日戰爭時期,作品所描繪的當時農民的貧苦大眾的生活在當時社會環境中引起了極大反響,并且獲得了平民畫家的稱號。
游走于西南等地寫生旅行,其后,他寫生的主要地域開始轉向西北地區,趙望云從成都重慶輾轉大西北,對他的藝術人生產生了深刻影響,在西北黃土地風土人情的影響下,形成了趙望云先生簡括、平淡、樸實、含蓄的特有的藝術風格,也為以后獨特的創作特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先后或個人或集體進行了幾十次大大小小規模的寫生活動,臨摹石窟壁畫。所創作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提出了經典的“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理念。
趙望云先生一生都在為中國畫創作,面向生活,畫風質樸渾厚,骨高氣雄。尤其畫人物、山水最為著稱。他的作品所創作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農民、工人、勞苦大眾以及各少數民族的生活及農村的田園風光、邊塞的遼闊草原、西北地區終年積雪的祁連山、風沙彌漫的弋壁灘,凡是他所到過的地方,都保留有他所描繪祖國大好河山所創作的一幅幅畫卷。他所表現的創作題材,在以前很少有作為創作題材。他在寫生創作實踐中 下了很大的功力。《養豬圖》 作品表現的是陜北人家的一個很普通的生活場景,圖中趙望云先生用簡潔而又富有表現力的筆墨很輕松地描繪出樹木、柵欄,每一筆都生動形象,樹木形態不一而又寫實,可見他的造型能力。作品中所畫的豬,不同的神態,用寫意的筆墨形式處理,使之傳神而又不造作。旁邊的老人和小孩更是整幅畫面的點睛之筆,這里運用工致的手法使之人物更加動人,成為畫面的重點。這幅作品很好體現了趙望云先生的寫生創作特點,人與物是分不開的,以景突出人,又以物帶出人物,相互呼應,這種表現手法將人和物完美結合一起,在以前的繪畫作品中是很少出現的。
趙望云先生的寫生作品突出反映的是勞苦大眾人民的真實生活,從而使他的作品更加貼切生活,正是印證了他的“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理念。既不失傳統繪畫的筆墨技法,還能將生活中的現實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以前中國畫很少能反映出來的。
除了寫生作品以外,他所創作的大山大水,氣勢磅礴,宏偉的山水畫中也不失這一特點。
由一些作品可以看出趙望云在他的創作思想,創作特色上已經有了成熟統一的創作風格, 在學習傳統的繪畫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就,堅持以傳統為老師,但是又不局限于傳統,這是很難做到的,因此他的山水畫里還是堅持了他之前表現生活的特長,生活勞作的勞苦大眾人民仍是他創作的主體。趙望云在畫面中融入人的活動,是一種現代感極強的新境界,它完全是在實踐中尋找到的新創造。是他自己走出來的藝術成果,也是他生活、思想感情和技巧多方面統一的產物。
(二)石魯及其作品
無論是西方印象派畫家梵高,還是瘋狂的明畫家徐渭,每當讀他們的作品和傳記時總能把他和石魯聯系在一起。癲狂一詞是對石魯最好的解釋,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一石,一魯。不管是本身就集聚瘋癲的石濤,還是以瘋狂著為表現對象以劇烈的顛覆性擊醒沉睡的中國人的魯迅,都暗示著石魯氣質中的癲狂,還有他對藝術的表達態度。
早期時代的石魯,他的創作主要是傳統寫實的繪畫風格,以通俗的人物故事和場景來宣傳當時的社會環境。到了60年代,他的創作達到一個較成熟的階段,一方面以紀實,表達情感特色,以及象征手法表現為主,另一方面以一批新的藝術特點的山水畫創作成為了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并且提出了主張把山水當做人來畫的藝術思想。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批典型的代表石魯繪畫特色的作品。《轉戰陜北》就是當時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奠定了他在美術界的地位。畫中構圖布局獨特,筆墨扛鼎有力,運筆多頓拙,粗狂有棱角,畫面以雄偉的大山為烘托,毛主席巍然屹立在山坡上,盡管主要人物的比例在整個畫面上占得很小,但給人印象卻有頂天立地、氣吞山河之勢。尤其在畫面上雖然看不見千軍萬馬,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在大山大壑間隱藏著千軍萬馬,畫家用間接的方式暗示出一個宏大的歷史場面。使《轉戰陜北》意境開闊,氣勢逼人,達到了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統一,成為了革命歷史題材繪畫的經典。
到了70年代,他很少再表現山水作品,這個時期主要以大寫意花鳥為創作題材。在這些作品中,極具個性化,在詩書畫印上,具有強烈的主觀表現性,在筆墨上做出了重大的變革,強力的提按用筆用墨,激烈的抒情品格,很符合他癲狂的性格,形成了鮮明的創作特色,完成了書畫有傳統形態筆墨向現代形態的劇烈轉變。
縱觀石魯,他的繪畫精神充滿了新的時代活力。為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系統化的筆墨與理論值的后人去學習探究,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一批繪畫藝術工作者。
三、長安畫派的藝術特點及藝術價值
(一)長安畫派藝術特點
長安畫派作為一個藝術團體,在它的發展歷史上,先后經歷了孕育期、醞釀與準備期、多角度探索與集群風格的形成期、合力效應的發揮與發展、完善和創立時期、多向發散與本性回歸期幾個不同的階段,在各個不同階段中它的藝術思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充實,并指導著“長安畫派”畫家們的藝術實踐。但是從近代藝術發展中來看,長安畫派藝術特點還是以代表人物趙望云和石魯為基礎。
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相結合是對長安畫派基本的思想路線的定義,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成為長安畫派的創作口號。
平民藝術觀,以人為主體,以及美術只有為人民服務才有前途,畫自己身臨其境的景物、勞苦大眾、社會生活的創造者,是他所執著的,明確的藝術主張。這使他的作品簡潔明了,為眾人所明白。
以寫生改造中國畫。趙望云前期的創作過程,創作題材,都是從寫生中來。從現實生活中取材,所創作的作品又回到現實生活中去。
(二)長安畫派藝術價值
長安畫派藝術的價值不僅僅是局限于畫面的內容、筆墨的技法,更多地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態。所以他就成為了反映勞苦大眾生活的一種方式,記錄生活,記錄社會。趙望云宣稱他的畫里不畫不勞動的人。這一觀點更加確立了以趙望云先生為代表的長安畫派的繪畫思想和繪畫題材。這可以清晰地從他筆下的農民、少數民族的牧民、工人等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們反映出來。趙望云先生這種創作思想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繪畫改革和社會矛盾的對立統一,完美將勞苦大眾作為繪畫題材的主流,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也為當時的繪畫發展道路做出了貢獻。同時石魯的生活經歷也使他的創作理念和趙望云志同道合。他曾提出“生活是畫的源泉。畫無生活若加工無原料。生活枯竭,畫必凋敗”等等,強調生活對創作的重要性。以生活、人民為主這一創作思想在以前是很少幾乎沒有被藝術家所重視,長安畫派從題材到繪畫思想上的這一改革,無疑在畫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也為以后繪畫創作的探索道路提供了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2]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北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