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我國一些南方地區在進行人工林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著樹種單一、林分穩定性相對較差等問題,這不僅使生態服務功能降低,同時導致珍貴森林資源儲備不足等相關問題。本文通過對珍貴闊葉樹種混交造林存在的問題以及混交造林注意事項進行探討,結合試驗對南方主要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混交造林生長狀況進行研究。
關鍵詞: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混合造林;生長比較
中圖分類號:F31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40
引言
混交林造林不僅可改善當地的地力條件,同時對林分生態系統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南方地區在珍貴闊葉多樹種混交造林的研究方法與經營途徑方面存在一定局限。由于珍貴樹種的經營周期相對較長,過去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針闊混交、復層混交以及異齡混交等幾個方面,這些研究大多局限在常規樹種混交上,對于珍貴闊葉樹種而言往往只作為伴生樹種,造成了珍貴闊葉樹種混交造林方面的研究不多。因而,現階段進行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混交造林方面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 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混交造林的概述
1.1 單一闊葉林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弊端
1.1.1 對于其他植物的生長有著抑制作用
就人工種植的樹木來說,其在生長過程中可以獲得很好的養護與管理。人工種植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樹木能夠得到快速生長,進而可以節省樹木生長的時間與周期。但是,這一種植方式并不是最科學的。在進行單一樹種的種植過程中,整片地區的樹木在前期階段大多會表現出生長迅速的特性,但是對于該區域區的生態系統穩定會埋下嚴重隱患。因為人工種植的珍貴樹種生長迅速,因而生長過程中會占據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與養分,進而會對其他植物的生長造成一定的抑制。
1.1.2 降低森林系統的穩定性
整個地區如果長期只存在一種植物,將導致該植物在生長初期階段瘋狂的生長。長此以往,如果該地區出現了各種復雜多變天氣現象,將導致森林中的植物出現不適應的問題,同時也會對當地的土壤與水源產生相應的破壞。
1.1.3 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降低
人工種植樹種生長過程中,最大天敵就是病蟲害,對于珍貴闊葉樹種來說亦是如此。由于人工種植單一樹種的森林在抗病性方面存在著嚴重的隱患,如果在遭遇病害時沒有得到及時的防治,那么將導致林地受破壞的程度提升3~5倍。這對于珍貴闊葉樹種的種植將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并且給種植者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是無法估量的。
1.2 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混交造林工作中的注意事項
1.2.1 做好樹種選擇
在進行樹種選擇與推廣上,主要選擇一些具有地帶性典型特色的樹種或者是鄉土樹種,并且可以適當的引種一些外來樹種。另外,珍貴闊葉樹種選擇過程中,要對本地區或者是鄰近地區保存下來的較為完整的次生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物種組成狀況與自然分布狀況進行分析,從中選擇一些具有經營價值的樹種。種植過程中,要以常綠樹種為主,并且輔助一些落葉闊葉樹種。此外,還要參考一些兩廣地區珍貴樹種種植與造林成功經驗,從而使混交造林技術得到進一步的優化。
1.2.2 注重品種之間的搭配
珍貴闊葉樹種在進行混合種植過程中,要注重品種之間的搭配。大量的調查發現,通過進行多樹種混交造林,可以有效的提升樹木的生長速度以及木材產量,這一優勢是單一樹種造林過程中所不具備的。統計數據表明,多樹種混交林造林的產量要比純樹種樹林高20~50m3/10m2,在樹莖方面能夠提升15%~20%左右。這就表明,混交林不僅能夠提升森林種植的穩定性,同時還能有效提升森林的木材產量。在進行珍貴闊葉多樹種混合種植過程中,要做好品種之間的搭配工作,一般來說混交林中要具備2~4個不同類型的樹種,并且種植過程中這些樹木并不是隨便地進行拼湊,而是要按照不同樹木的生長特點進行合理的混交種植。此外,還要對樹木的樹高以及生長周期、生長習性等因素進行分析,種植過程中盡可能地選擇生長習性相近的樹木,以防樹木生長過程中相互之間的干擾與影響。
1.2.3 輔以一些其他樹種
對于珍貴闊葉樹種而言,其有著較高的關注度與利用價值,但是種植過程中要應將其與一些其他類型的樹種進行混合種植。如果單純地種植珍貴闊葉樹種,那么林區可能面臨著巨大的病蟲害和經濟風險。通過輔以其他的一些樹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蟲害對珍貴闊葉混交林的危害;在進行珍貴闊葉混交林的砍伐工作時,如果對珍貴樹種進行統一的砍伐,那么可能導致這一地區面臨著嚴重的過度砍伐問題,進而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2 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混交造林生長比較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試驗過程中,為了能夠了解立地條件對于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混交林生長狀況所造成的影響,試驗時分別選擇了具有較強代表性的2種立地條件,并且進行了相應的造林對比試驗。立地 A位于廣東省某林場,當地屬于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該地區全年的夏季時間較長、雨量充沛并且日照時間充足。這一地區的年均日照時間達到了1500h,年降雨量在1300mm左右,年均氣溫在21.6℃左右,試驗地的總面積達到了9.7hm2;立地 B也位于廣東省,土壤條件為紅壤,該試驗地的總面積為13.33hm2,下表1為立地條件的對比。
表1 多樹種混交林試驗點的立地條件分析試驗區 立地因子
平均海拔/m 坡向 坡度/° 坡位 土地類型 土壤類型
立地A 150 東南 10~25 中坡 裸巖石山地 紅壤
立地B 108 東北 <15 上坡 耕地 紅壤
2.2 研究方法
2.2.1 混交樹種的選擇
在進行樹種的選擇方面,主要遵循以下2點原則:所選樹種要具備地帶性與鄉土性,并且對已引種成功的外來樹種進行重點分析;在所有符合經營目的的樹種中,主要以常綠樹種為重點。在本次的試驗中,選擇的樹種主要有格木、降香黃檀以及紅錐,同時還選用了一些觀光木以及柚木、灰木蓮等。
2.2.2 造林的模式
本次實驗中,多樹種混交造林樹種配置狀況如下:格木占到了20%左右(密度為500株/hm2),紅錐占到了10%左右(密度為180株/hm2);觀光木占到了10%左右(密度為166 株/hm2),柚木占到了20%左右(密度為220株/hm2);本次實驗中的灰木蓮占到了20%左右(密度為331 株/hm2),同時降香黃檀占到了20%(密度為330株/hm2)。試驗過程中,種植穴規格是50cm×40cm×40cm。在進行樹種的配置時,通過采用配苗法∑xiyi公式進行相應的計算,其中式中的xi表示的是第 i個樹種的造林比例,式中的yi表示的是第i個樹種造林的密度。
2.2.3 生長狀況的測定
造林工作后,工作人員定期對樹種的成活率以及生長情況進行了觀測。觀測時,按照20m×20m的規格進行標準地的設置,并且對標準地內的樹種株數進行觀測,對于樹高、胸徑等指標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在進行調查數據的處理時,通過對不同樹種平均胸徑(DBH)以及平均樹高(H)等指標的計算,并且借助于造林年限對年均生長量以及單株材積等指標進行推演,對不同立地條件下第3年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混交生長情況進行了分析。
2.3 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得到了幾方面的結論:在撫育措施相同的條件下,2種不同立地條件下的三年生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混交林在總體平均保存率方面都在93%左右。在相同的立地狀態下,保存率較低的是紅錐,其數值為86.7%;通過對不同立地環境的林分樹種進行分析,并且從樹高、胸徑等生長指標來看,在低緩坡、石礫含量相對較小的立地環境中多樹種混交林分的生長狀況較好,但是從整體方面來看變異幅度并不大。另外,在一些較為貧瘠的裸巖石山地中,不同樹種的樹高年均生長量在0.83~1.43m之間,多樹種的胸徑年均生長量在1.27~1.87cm之間。其中,紅錐的生長量達到了豐產林的指標。同時,試驗表明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在混交的生長模式下不同樹種都表現出了良好的生長適應性。從2個不同立地條件的總體狀況來看,年均胸徑生長量最大的是觀光木,能夠達到1.85cm,其中年均胸徑生長量最小的是格木,能夠達到1.32~1.40cm。此外,年均樹高生長量最大的是柚木,可以達到1.52m。格木的年均胸徑生長量最小。
3 結束語
試驗表明,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在混交模式下,立地條件好的林地有著良好的生長狀況,表現最為明顯的是柚木。但是,對于降香黃檀以及觀光木、紅錐,并沒有較為顯著的差異;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混交模式下,不同地點的立地條件都表現出了良好的適應能力。在本次試驗中,各樹種在2個不同的立地環境下,除了格木的樹高年均生長量不高(0.92m),其他的樹種樹高、胸徑年平均生長量與以往實驗數據大體相當。試驗過程中,在對三年生的2個不同立地條件下的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本文主要采用綜合權重分析的方法對樹種快速影響進行評估和分析,并且根據速生效果來看,最好的是觀光木與柚木,灰木蓮和紅錐次之,最差的是降香黃檀以及格木。
參考文獻
[1]蔡益航,林星,李寶福.雪松木混交造林試驗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0(11):5-6.
[2]項仕法.幾種速生型落葉闊葉樹混交造林技術[J].科技信息,2011(21):87-88.
[3]黃春妹,何應會,鄧荔生.珍貴闊葉樹種多樹種混交造林生長比較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4(22):101-102.
[4]何平,金曉玲,盛衛平.立地條件和營林模式對櫸樹生長的影響[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0(12):11-15.
作者簡介:蘇晨輝(1985-),男,山西洪洞人,研究方向: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