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
摘 要:本文針對冬青稞品種“冬青18號”的特征特性,對昌都市農作物,增產、增收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據昌都市氣候特點提出了相應的農業新技術措施。
關鍵詞:優質冬青稞品種;高產模式化;栽培方略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52
1 冬青18主要特性
冬青18作為優良的冬性青稞品種,該品種青稞具有抗寒、抗倒、抗黑穗病、輕感條紋病及出苗整齊,分蘗成穗率高,莖桿彈性好的特點;高產、穩產、增產潛力大,抽穗、成熟整齊一致的表現。其全生育期275d,植株高100cm左右,株型緊湊,葉寬,葉色濃綠,屬中穗型,平均穗長7.5cm,平均穗粒數55粒左右,穗大粒多:籽粒為橢圓形,呈白色,短芒,籽粒飽滿,千粒重為42.6g。
2 栽培技術
2.1 地塊選擇
該品種適宜在海拔3700m以下中上等肥水條件下的保灌區種植,但由于該品種生育期較長,不宜在海撥2400m以下的二季作物生產區種植,避免影響后茬作物的正常成熟。如果后茬作物種植箭舌豌豆和芫根等飼草作物和蕎麥等早熟作物,可根據當地種植習慣在適宜區種植。選擇中上等肥水條件的地塊,且灌水條件較好,前茬作物以綠肥、油菜、豆類、蕎麥、玉米、小麥等作物為宜,應避免連作。
2.2 深施基肥、精細整地
一般每667m2施底肥農家肥1000~1500kg,磷酸二銨15.0kg,尿素7.5kg,鉀肥1.5~3.5kg。或按測土配方最佳施肥確定施肥量,將基肥撒入田中后,進行翻耕。要求土碎地平,上虛下實,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保水保肥性[1]。根據土壤墑情適時播種。針對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田塊,每667m2用3%地蟲殺星顆粒劑2.5~3.5kg,兌水1.0~2.0kg,摻拌細砂15.0kg左右,混合均勻,撒施于地表后耕翻。防治蠐螬、地老虎、金針蟲等地下害蟲。
2.3 播種
2.3.1 播種時間
9月下旬—10月下旬播種。
2.3.2 播種方式
提倡機耕機播。
2.3.3 播種量
機播15.0~16.0kg/667m2。
2.3.4 播種深度
5.0~7.0cm。
2.4 管理措施
2.4.1 查苗補種
青稞出苗后檢查出苗情況,檢查標準為苗均、苗齊、苗壯,對于缺苗、斷壟的地塊應及時進行補種。補種的種子宜先用溫水浸泡做催芽處理進行補種;查看苗情,以促根增蘗、促弱控旺、培育壯苗、保苗安全越冬[2]為抓手,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適時灌越冬水,宜采用小水漫灌,不能造成田間積水。甄別不同苗情采取不同的措施。引起冬青稞弱苗的因素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土壤缺氮造成的苗弱。表現為:基部葉片從葉梢開始,逐漸變黃直到干枯,并逐漸向上部葉片蔓延;土壤缺磷造成的苗弱。表現為:葉尖及葉鞘呈紫紅色,植株矮小,分蘗較少;土壤過干造成的苗弱。表現為:生長緩慢或停滯,分蘗慢,中下部葉片逐漸變黃干枯;土壤過濕造成的苗弱。通常表現為:分蘗慢,甚至葉尖變白干枯;播量太大造成的苗弱。其表現是:幼苗群體密度大,幼苗瘦弱、纖細;播種過淺造成的苗弱。表現為:分蘗減少,根較少,幼苗黃、弱,容易受凍害枯萎;播種過晚造成的苗弱。表現為:由于冬前生長時間短,導致青稞苗生長瘦弱,分蘗少。
2.4.2 田間管理
春季青稞田間管理要遵循促控結合,肥水運籌根據苗情長勢,科學進行分類管理[3]。針對不同的苗情長勢,要做到因地制宜,促控結合,分類管理,肥水調控。旺長苗以控為主。對無脫肥現象的旺苗,早春鎮壓蹲苗,返青期(一般在翌年的3月15—20日期間適時灌溉)結合澆水,追施尿素7.5~10kg/667m2,深施覆土,根據土壤墑情,可適當晚灌或不灌拔節水;對有脫肥現象的旺苗,結合返青期澆水,追施尿素7.5~10kg/667m2。早春返青后對旺苗鎮壓,及時控旺轉壯。根據土壤墑情,可適當晚灌或不灌拔節水;弱苗以促為主,春季應追施2次肥料,返青期第1次追肥澆水,施尿素7.5~10kg/667m2;拔節期根據土壤墑情,適時灌拔節水,可適當早灌拔節水并增加灌水次數且根據實際情況酌量追施尿素;對長勢正常的晚播較弱的青稞田,根據實際情況適時澆早春水,避免因地溫降低和土壤透氣性減弱而影響生長;做好早春劃鋤鎮壓工作,保住地墑,增溫促進青稞早發。
2.4.3 除草
昌都市農田常見雜草以野燕麥、野油菜、灰藜(灰灰菜)、白茅(然巴草)和冰草等為主。
2.4.3.1 中耕除草
返青后結合灌水進行中耕除草;撥節前做好第2次中耕鋤草;青稞拔節后期要及時拔除野燕麥、野油菜等大株雜草。
2.4.3.2 化學除草
對雙子葉雜草發生較重的地塊,灌返青水、追返青肥7d后,每667m2用“千里尋”60mL兌一噴霧器水,均勻噴霧,滅除野油菜、灰藜等雙子葉雜草,在防治時注意風向并遠離十字花科等作物,避免產生藥害而減產。對野燕麥發生較重的地塊,在青稞四葉一心期,每667m2用“愛秀”80mL兌水一噴霧器,均勻噴霧,滅除野燕麥。“千里尋”、“愛秀”使用間隔期為7d。
2.4.4 病蟲害防治
2.4.4.1 蚜蟲防治
宜早不宜遲,冬青裸在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重點調查田間地頭冬青稞的下部葉片,當百株蚜蟲量達到100頭時,用“叫停”進行防治。
2.4.4.2 銹病、白粉病防治
重點是降低菌源密度,有效控制銹病菌的傳播。“葉將”可防治銹病、白粉病。
2.4.4.3 蝗蟲防治
每667m2用“鐵證”30mL兌水一噴霧器均勻噴霧。
2.5 收獲
2.5.1 收獲期
在冬青稞臘熟末期,即莖葉已變黃,穗下節間是黃色,最上一個節及附近葉鞘仍是微綠色,籽粒呈現黃粒時,及時收獲,確保豐產豐收[4],做到單打、單收、單脫、單儲。
2.5.2 收獲方式
人工或機械收獲。
3 昌都市2017年冬青18號種植的基本情況
3.1 播種面積及化肥調運情況
2017年昌都市在左貢縣、卡若區、察雅縣、洛隆縣4(縣)區種植“冬青18”共計213.3hm2,其中左貢縣(扎玉鎮133.3hm2、碧土鄉3.33hm2);卡若區(俄洛鎮3.33hm2、沙貢鄉50hm2);察雅縣(煙多鎮8.67hm2、榮周鄉4.7hm2);洛隆縣(白達鄉6.67hm2、臘久鄉3.33hm2)。完成“冬青18”調種56.45t;化肥調運82t(其中復合肥74t,尿素8t);預定農藥(愛秀、千里尋、葉將、叫停、鐵證)共計0.75t。
3.2 播種時間及播量
昌都市“冬青18”播種時間集中在9月下旬—10月下旬。10月前播種地區主要分布在卡若區,現階段處于四葉期;洛隆、察雅、左貢除個別村以外,種植時間均集中在10月10—15日,現階段處于三葉期;昌都市“冬青18”的播量基本控制在15~17.5kg/667m2。
3.3 基本苗情
基本苗差異較大。由于各地土壤墑情、播量、播種方式(由于地理條件限制無法大范圍開展機耕機播作業)不同導致“冬青18”基本苗差異較大,其中卡若區基本苗24~25萬株;察雅縣基本苗15.8~16.3萬株;左貢縣基本苗17~18萬株;洛隆縣基本苗23.4~23.6萬株;現階段各縣“冬青18”長勢良好,均無病蟲害及自然災害發生。
3.4 下一步工作
“冬青18”的種植是為了確保青稞總量安全,挖掘“冬青18”收貨后復種高產優質飼料潛力,推動昌都市畜牧業增產增效,實現適宜區青稞增產、畜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增收為目標。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3.4.1 做好田間管理
做好越冬水的灌溉。在氣溫在3℃左右,根據土壤墑情實時做好越冬水的灌溉, 昌都市灌溉時間一般以11月下旬—12月上旬為佳,灌溉應采取小水漫灌,避免造成田間積水。冬灌后針對土壤出現的板結、龜裂應及時進行耙地鋤地及鎮壓,降低越冬死苗率;做好追肥工作。“冬青18”由于生育期較長,需要吸收大量營養元素,結合返青水或降雨追施尿素,每667m2施用量一般在7.5~10kg;針對基本苗少于18萬株的田塊,需增施2~3次追肥,以增強分蘗成穗率;做好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
3.4.2 做好野生禽類和家畜啃踏防護
由于冬前麥苗體內積累了大量碳水化合物,啃食和踩踏導致幼苗失去營養,將無法越冬。因此要做好以下2點:做好防護欄修補工作,防止家畜啃食;做好野生禽類的驅趕工作。
3.4.3 強化復種工作,確保復種質量
做好提前安排部署,提前做好復種技術指導,真正實現復種面積增加,農田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顯萍.提高青稞田出苗率的主要技術措施[J].種子,2010
(10).
[2]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冬小麥冬前管理技術意見[J].種業導刊,2012(11).
[3]耿書梅.小麥春季田間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2014(6).
[4]其美旺姆.從優良品種選育試驗結果談西藏冬青稞育種發展對策[J].西藏農業科技,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