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中西結合治療牛伊氏錐蟲病的方法。選擇2005年5月—2007年12月作為研究時間段,選擇泰寧縣新橋鄉嶺下、汾信、大源、水元、大興5個行政村的牛105頭作為研究對象,實驗室血液檢測確診伊氏錐蟲病后,采用自擬中藥方劑口服+西藥注射方式進行治療,并對養牛戶針對伊氏錐蟲病防控措施進行相關培訓,分析治療效果及養牛戶對伊氏錐蟲病防控知識了解程度。105頭牛中確診伊氏錐蟲病者13頭(12.38%);病牛經治療后在7d內完全治愈。利用中西結合方案可有效控制伊氏錐蟲病病情,對養牛戶進行伊氏錐蟲病防控措施培訓可顯著提高養牛戶配合度及對疾病了解程度,有助于降低再次患病風險。
關鍵詞:中西結合;牛伊氏錐蟲病;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2056
防止牲畜疾病對于動物養殖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加強養殖質量,還可避免經濟損失,保證肉食安全。伊氏錐蟲病是動物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類寄生蟲類傳染病,多認為通過食用被病原體污染飼料感染該病,而且螯蠅及虱蠅等均為伊氏錐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1,2]。伊氏錐蟲病病情發展多緩慢,僅部分出現急性臨床表現,多需在保障防治措施宣傳的前提下,樹立防治安全意識,針對病牛盡早明確診斷,并開展相應治療,有助于盡快改善臨床表現,促使病牛盡快康復。本次研究選擇2005年5月—2007年12月泰寧縣新橋鄉嶺下、汾信、大源、水元、大興5個行政村的牛105頭經實驗室血液檢測確診牛伊氏錐蟲病后,采用自擬中藥方劑口服+西藥注射方式進行治療,并對養牛戶針對牛伊氏錐蟲病防控措施進行相關培訓,分析治療效果及養牛戶對牛伊氏錐蟲病防控知識了解程度,獲得一定研究成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05年5月—2007年12月作為研究時間段,選擇泰寧縣新橋鄉嶺下、汾信、大源、水元、大興5個行政村的牛105頭作為研究對象;涉及養牛戶共36戶,牛存欄數量1~6頭不等,平均(2.91±1.23)頭;所有病牛臨床表現均為慢性,主要包括體溫緩慢異常升高至≥40℃、精神倦怠、無法站立、體型消瘦、眼流黃色分泌物、后肢水腫、活動范圍受限、皮膚潰瘍等。所有養牛戶均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同獸醫站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出現臨床表現疑似病牛均隔離,經確診后為伊氏錐蟲病牛給予中西結合治療。
1.2.1 診斷方法
所有病牛均抽取外周循環血液樣本,分成2份,其中1份取出2滴,與中性福爾馬林(甲醛40%)混勻封閉靜置2d見其內容物或呈白色沉淀狀,或僅凝聚,但傾斜后不流動者提示伊氏錐蟲病感染陽性,流動者為伊氏錐蟲病感染陰性,二者間為疑似病例。另一份血液樣本經常規染色涂片后鏡檢,發現伊氏錐蟲蟲體者則為伊氏錐蟲病感染陽性,但若鏡檢未見蟲體,則可改用集蟲檢查法進行檢查,即采血后,血液樣本與抗凝劑混合后離心獲取血細胞沉降表層物質,經涂片鏡檢后,發現蟲體,則可確診為牛伊氏錐蟲病。
1.2.2 治療方法
確診為伊氏錐蟲病牛給予中藥及西藥聯用方案進行治療:自擬中藥,基礎方如下:大棗、桂枝及黨參均30g,麥冬及炙甘草均25g,生地50g,紫花地丁25g,生姜35g,熟地、川芎、沙參及當歸均25g;上方每日1劑,水煎后與溫熱黃酒混勻,待稍涼后每日灌服2次;西藥,萘磺苯酰脲,3~5g/頭,與生理鹽水混勻后,制成濃度10%藥液,經靜脈注射方式給藥;部分不適宜靜脈注射者,5mg/kg體重計算萘磺苯酰脲用量,與注射用水混勻后制成濃度10%藥液,選擇病牛身上3處肌肉注射點,一次性給藥完畢;所有病牛均持續治療72h。
2 結果
105頭牛中確診伊氏錐蟲病者13頭(12.38%);所有病牛經治療后均在7d內完全治愈,持續觀察3個月,未見復發。
3 討論
牛伊氏錐蟲病是伊氏錐蟲感染牛血液循環、造血器官后并寄生所引起的疾病,多感染黃牛或水牛,以高熱、貧血、消瘦以及黃疸為主要臨床特征,而且死亡率一直以來居高不下;錐蟲感染宿主牛后,在其寄生過程中能夠產生較多代謝性毒素,其原因在于宿主牛在受到感染后自行合成抗體,能夠溶解錐蟲,使其死亡。伊氏錐蟲主要侵襲宿主血液、淋巴液、腦脊液以及臟器中,在宿主造血器官、血液以及淋巴液中主要以縱分裂方式繁殖,其傳播媒介主要為虻、吸血蠅類,屬于純機械傳播,而且其流行區域及時間與傳播媒介活躍時間關系密切。伊氏錐蟲離開宿主后,在自然環境中抵抗力較弱,對熱敏感性非常高,在50℃環境中停留5min即可死亡,但能夠長時間低溫存活,普通陽光照射、用水、消毒液及過度干燥均可導致伊氏錐蟲在短時間內死亡。
錐蟲釋放的毒素可導致牛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功能障礙,發熱、運動功能障礙,進而對其造血器官造成損害,紅細胞受到溶解后引發貧血。而錐蟲釋放的毒素還可損傷血管,導致其通透性異常,引發肢體水腫,或因消耗血糖,導致血糖濃度過低,或造成酸中毒;若未能及時診斷,并給予有效治療,則很有可能導致病情繼續惡化,錐蟲釋放的毒素大量堆積,且氧化不全,導致牛中樞神經功能嚴重受到抑制,引發昏迷[3,4]。
伊氏錐蟲病在全世界均有所分布,但以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為高發區域,也可見部分區域夏季秋季,流行時間一般較長。按照臨床表現出現程度不同,可將伊氏錐蟲病感染后臨床表現分為急性癥狀及慢性癥狀,前者發生率較低,病程多不超過4d,以短時間牛體溫升高至≥40℃、食欲差、精神倦怠、流淚、心律不齊、口吐白沫、氣促眼突為主要臨床特征,甚至可在48h內死亡,多發于新疫區,而且可在病牛血液中發現大量伊氏錐蟲蟲體,后者發生率較高,以體溫緩慢異常升高、精神倦怠、體型消瘦、皮燥脫毛,或可見皮膚潰瘍,流淚或眼睛分泌物、四肢水腫,活動范圍受限、表皮見壞死斑、癱瘓或兩眼直視、牛尾壞死脫落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多發于老疫區,或可見隱匿感染,尤其是已治愈牲畜、隱匿感染牲畜及急性感染牲畜,均為伊氏錐蟲病重要感染源。牛受到感染后,多在天氣轉冷、免疫抵抗力下降時發病,以慢性臨床表現為主,如上文所述,病情發展至最后,可導致病牛出現惡病質,繼而死亡[5,6]。若病牛處于妊娠期,可多見死胎,或發生流產,這與伊氏錐蟲病能夠經胎盤感染有關,即使胎兒僥幸得以存活,也多在分娩后20d以內死亡。伊氏錐蟲病感染病牛經剖檢后,主要以病牛瘦弱,皮下水腫,淋巴結腫大,黏膜黃白色,胸腹多液體,脾大肝大質硬腎腫,全身均可見出血點,但胸腹膜、胃腸道等出血點最多,心臟肥大有炎癥,或可見煮熟肉樣變性。
伊氏錐蟲病診斷主要方式包括常規血片染色、壓滴標本、集蟲檢查及動物接種試驗,而常用防控措施包括定期檢查、外地購牛加強檢疫,確定非疫區引種,且實驗室檢測確定無伊氏錐蟲病原后方可允許引進牛只混群飼養,做好牛舍及鄰近區域衛生,減少蚊蠅滋生風險,并給予喹嘧胺預防,或給予萘磺苯酰脲、三氮脒、二甲硝咪啶等藥物治療,而且工作人員進入工作場所前,必須穿好工裝,全身消毒,如有需要,可全群投放藥物預防伊氏錐蟲病[7,8];本次研究中采用常規血片染色、集蟲檢查方法進行確診,并采取中藥及西藥聯用方案進行治療,所有病牛均在7d內完全治愈,且持續觀察3個月,未見復發病例。
利用中西結合方案可有效控制牛伊氏錐蟲病病情,而且治療效果較好,復發風險較低。
參考文獻
[1]薛淑梅.牛伊氏錐蟲病的診斷與治療[J].現代畜牧科技,2016
(3):85.
[2]路西祥.水牛伊氏錐蟲病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31(7):175.
[3]朱明恩,王桂英.牛伊氏錐蟲病[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4
(12):10-11.
[4]白忠明.牛伊氏錐蟲病的基本情況與防治對策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5(4):284.
[5]張錫軍.牛伊氏錐蟲病的防[J].養殖與飼料,2016(12):63-64.
[6]趙瑞瓊.牛伊氏錐蟲病的防治策略探討[J].中獸醫學雜志,
2015(11):49.
[7]劉振江.牛感染伊氏錐蟲病的防治對策[J].現代畜牧科技,
2016(7):111.
[8]湯新平.牛伊氏錐蟲病的防治[J].湖北畜牧獸醫,2017(7):
17-18.
作者簡介:肖紹傳(1965-),男,福建泰寧人,大專,獸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