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智
摘 要:21世紀的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信息技術作為語文學科教學的工具,構建了新型的教學方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也帶來了語文教學的轉變。從語文課堂的教學環境、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媒體、師生角色五個方面,闡述信息技術引發語文教學轉型的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教學轉型
20世紀70年代,飛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為各國課程改革拉開了序幕;20世紀90年代現代信息技術以理論形態、物質實體、技術手段的形式深化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領域;21世紀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整合模式,這種模式在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在科技發達國家的課程實施中廣為應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教育教學中的現代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促使教學環境、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媒體、師生角色的轉變,有助于構建新型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一、語文教學環境的轉變
教學環境是教師以“教”為主的環境和學生以“學”為主的環境。教學環境不僅僅是學校校舍、圖書館、操場、教室等組成的學習場所,還包括人際關系、學校氛圍、學習資源、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堂后,使教學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交互式的、個別化的網絡空間和智能媒體。比如,學生回家后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查閱資料,分享他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這種教學環境的延伸對學生學習無疑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這種超越時空的教學環境,使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局部走向全方位。人際關系、學習資源、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也在悄然發生著質的變化。
二、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班級授課模式受到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挑戰。那種“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嚴重制約著學生的發展。在多媒體和網絡教學環境下,以學生為中心的交互學習方式得到了青睞。教學方式從傳統的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移。單一的班級授課教學方式轉變為個性化教學、自主學習、小組教學、合作探究教學等多樣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也從原來的講授向情景創設、拓展開放等方面發展。比如,班級可以建立作文博客,把優秀的作文上傳,讓更多的學生、教師及家長欣賞,學生能夠快速地看到他人的作品,欣賞到更多文質兼美的文章。這是對學生作文的肯定,有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提高了教學效率,對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語文教學過程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和教科書講解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固定的,教學任務是明確的。學生只要根據教師的教學方法掌握教學內容,就能達到預設目的,完成了課堂教學,忠實地完成教學任務。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教學過程變成了師生共同體驗課程、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在自我探究、自我發現、自我構建的基礎上獲得知識,形成能力。近年來的翻轉課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四、語文教學媒體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媒體是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這種教學媒體缺少互動,只能做單向傳輸。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媒體是教科書、計算機和多媒體網絡。這種教學媒體不僅是傳遞教學內容的載體,也對創設情境、擴充資源、加強交流、發展學生思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作文教學中,多媒體和網絡既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為學生提供語音、圖形、圖像或簡短的故事片段,創設一定的寫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和沖動。學生可以在網絡資源中搜索調取相關資源或尋找到相關素材,為自己的作文找到一定的理想模式和需要的語言材料。學生利用計算機就可以輕易地把自己的內心活動轉化為書面語言,且十分方便對文章的不恰當之處進行修改。
五、語文教學師生角色的轉變
教師由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協調者、欣賞者,由知識的權威變成了學習的伙伴。學生由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了主動構建知識的積極參與者。師生在和諧的課堂上民主、平等地交流。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取得教學成果的保證。19世紀末出現的兒童為中心的師生關系,強調兒童積極性和創造性,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現代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熱愛學生,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師生關系是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師角色與學生角色合作互動的關系,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對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做出評價反應。兩種角色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進行交流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現代信息技術將人類推進了文明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對語文教學的推進是無可置疑的。語文教學在轉型時要考慮實際教學問題,如教學情境偏離教學目標,教學重形式輕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們要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進一步完善已有的教學模式,讓語文教學的明天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