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學自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作文教學要寫有興趣的事,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自己對周圍事物和生活的認識和感想,樂于書面表達,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關鍵詞:作文;教學;興趣
這就標志著作文教學要把對寫作結果的關注轉移到對寫作過程的關注,開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實施體驗型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興趣、態(tài)度、方法,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表情達意。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三個小”活動,讓學生有趣說、有趣問、有趣寫。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略談一二。
一、鼓勵學生做勤于動腦的“小問號”
寫作的源泉來源于生活。要把生活中的素材提煉為筆下的言語,并不是件簡單的事,要勤于動腦,敢于體驗。而勤于動腦的前提是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古人云,言為心聲。文章是情感的抒發(fā),文章是生活體驗的積累,但學生往往缺乏的正是這一點。平常他們習慣于懶動腦,習慣于看“作文選”,說“空話”,寫“假話”,結果寫出來的文章往往是多人一面,毫無個性。這樣一來,形成一種“文章怎樣寫,我說不出來,但可以‘寫出來”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本著“寫作本是生活的需要”的原則,要學生有事可想,有腦需動,有話要說,有情必抒。教學中,我小心地保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鼓勵他們多問“為什么?”在身邊找“問號”,在腦子中畫“問號”。比如,生活中的問題,學習中的問題,自然界的知識,社會上的現(xiàn)象等等,然后讓學生把這些問題都帶到課堂進行質疑、討論,找出解決“問號”的答案。再讓他們把這些問題進行整理、加工。這樣,一篇篇小小的文章就已經在學生的手中形成。
如:我班有個同學,忽然間對同桌發(fā)生了興趣,因為她從同桌的眼神之中發(fā)現(xiàn)了疑問,她在文章中這樣寫道:眼睛,玲玲的眼睛是雙普通的眼睛;可是她那雙似乎會說話的眼睛,平時的目光總是探來探去。但每當老師提問時,她總是把頭埋得很低,好像不想讓老師捉到她的視線,別的同學回答完問題后,她才會慢慢抬起頭。當我的目光與她相遇時,她又急忙把視線轉到一邊。奇怪,這是為什么呢?難道她怕老師提問到她?唉,玲玲的眼睛究竟告訴了我們什么呢?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去捕捉學習生活中每一個細節(jié)和有效的信息,達到了情感上的樂學和認知上的會學,激發(fā)了興趣,較好地促進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在這種寫作教學程序中,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一種主動的體驗型作文形式,切實體現(xiàn)了自己的主體地位。
二、啟發(fā)學生做勤于觀察的“小發(fā)現(xiàn)”
尊重學生認知特點,合理定排習作形式。這是新課改對我們的要求。從高年級開始,學生的抽象概念思維進入“敏感期”。在教學中應確定各種有趣的主題,鼓勵學生突出自己的個性,寫出個人的獨特感受。因而,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要勤于觀察,樂于探索,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要獨具慧眼,要發(fā)揮“無中生有”的精神,因而,在教學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尋求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感受。
如,在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之后,有學生就在“新視野擂臺”中提出:西沙群島風景優(yōu)美,但生活用水缺乏,如果你將來負責開發(fā)海島,你會有怎樣的開發(fā)計劃?這個問題的提出,在學生中引起很大反響,他們紛紛擺出自己的計劃,展開了一場大辯論。盡管他們的想法各不相同,有些可以說是離奇古怪,意想不到。可他們的熱情很高,連平時最不愛發(fā)言的同學也都談了自己的看法,這無形之中就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為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引導學生做談天說地的“小能手”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宋朝朱熹曾說:“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這就能夠達到出口成章的地步,可見語言文字訓練是寫作成功的一條重要途徑,它應該體現(xiàn)在“讀、思、議、說、品、悟直至到寫”的循環(huán)之中。
為了讓學生充分地把自己想到的、聽到的、看到的真實地談出來,從而達到“見于書,入于目,發(fā)于心,出于口”的目的。我在班中利用中午的休息時間開設了“談天說地”十分鐘活動,他們談論的內容可以是校內的、也可以是校外的,既有學習中的、也有生活中的;有的是他們聽來或在書中看到的,也有的是他們親身經歷的,從形式上看有的是演講,有的是講故事,有的是朗讀,還有的是小幽默等,形式各異,豐富多彩。這樣,他們在活動中就達到了勤于動口,樂于體驗,不但積累了豐富的詞匯,更是鍛煉提高了語言的表達能力。在每次的“談天說地”過程中,要求學生說出真話,寫出真事,抒發(fā)真情,把一些精彩的事例敘述下來,當作當日的練習筆記。這樣,作文教學的訓練項目就已經蘊含于其中,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切身體驗中培養(yǎng)了自己獨立作文的能力。
總之,作文教學的素材就像一種不竭的源泉,浸潤在課堂、課間,蔓延在校內、校外,暢流在學習、生活的廣大空間,學生具備了通過實踐得來的體驗,才感覺有“趣”,就為作文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發(fā)展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切實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孟蕙.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方法[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1(11):51.
[2]沙苗苗.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