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治鵬
摘 要: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形勢,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則極為重要與緊迫。因此我們必須根據時代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情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建設,創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達到預期教育目的。本文將對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進行深入探討,從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四個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現狀。
關鍵詞:校園暴力;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分析
近日,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 NO》的文章在網上引起廣泛傳播。發文者稱,就讀于中關村二小四年級的兒子被同學扔廁所垃圾筐,孩子因此患中度焦慮、重度抑郁,一時間該事件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盡管事實有待進一步還原,但是校園欺凌現象還是引發了家長的廣泛共鳴,并且校園暴力行為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
一、校園暴力現狀分析
校園暴力一直被歸為了暴力中的一種特殊類型,然而實際上確是個綜合性問題,其涵蓋范圍廣泛,包括了社會學、倫理學、犯罪學、心理學和法學等學科的內容,所以是一個相對廣義的概念,因此對于其現狀的分析也是比較寬泛。
1、校園暴力的現狀
近年來,校園欺凌、暴力事件不是在減少而是屢屢發生。2017年浙江大學一份針對“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顯示,49.2%的青少年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3%的青少年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侵害。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2017 年公布的一份針對 10 省市 5864 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32.5%的中小學生表示“偶爾會被欺負”,6.1%的中小學生表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
根據教育部統計,今年 5-8 月,共上報 68 起校園欺凌、暴力事件。近日,網傳北京一小學生遭同學欺凌校園暴力再次引發關注,據不完全調查,87%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同學的辱罵、毆打、脫衣、拍照等暴力行為。除此之外,全國各地也頻頻曝出校園暴力事件,學生暴力是不是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如何終結校園暴力?一時成為社會關注的主題。
那么,這些校園暴力最終的結局更是成為了大家所關注的重心:
第一種:負刑責低于三成,法律“原地踏步”。從對暴力事件的處置結果來看,因惡性犯罪最終承擔刑事責任的案件占比不到三成,以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奸等罪名判刑居多。依據我國現行執法量刑標準,14 周歲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4-18 周歲的人犯罪量刑從寬。然而隨著犯罪越來越低齡化,刑責年齡之爭也越來越引發關注。今年 6 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一份《關于校園暴力案件的調研報告》中,對 2013-2017 年各級法院審結生效的 130 件校園暴力刑事案件進行了梳理。其中,已滿十四不滿十六周歲的被告人 55 人,占 34.59%;已滿十六不滿十八周歲的被告人 104 人,占 65.41%。
第二種:“道歉私了”潛規則。在校園暴力事件中,受害學生和家長,由于不想招惹更多麻煩,往往選擇接受道歉或者隱忍轉校;有些學校為了維護政績形象,“家丑不可外揚”,對校園暴力行為進行低調處理,這無疑會縱容和強化施暴者“恃強凌弱”的思維和行為。當“私了”、“轉學”成為解決暴力事件的潛規則之時,不僅對于受害者而言非常不公平,也未能杜絕暴力行為、讓其他學生免于被暴力的危險。
2、校園暴力的表現
(1)暴力形式:不只是肢體沖突,致死案件高達 16.7%。據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 2015 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盡管傳統意義上的“肢體沖突”仍然是校園暴力形式的主流,占比約為 70.0%,但暴力形式表現為“械斗”的事件占比也高達 12.5%,“侵犯隱私部位”及“性侵害”事件的占比也分別為 10.0%和 2.5%。在統計的 40 起校園暴力事件中,九成以上的事件造成人身傷害,因暴力行為致死的案件占比達到 16.7%。
(2)女生暴力。“女生暴力”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表現為“多對一、多對多”,并且折磨措施一般與性、身體侮辱有關。據法制網的調查報告顯示,從性別上看,“女女暴力”占比達 32.5%。另據河南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校園暴力的調查顯示,63.6%為言語暴力,23.9%為軀體暴力,12.5%為搶奪(盜竊)財務;最常見的原因是言語不和,比重達 53.8%,嫉妒對方的占到 21.2%,討厭對方和毫無理由的分別占 17.4%和 7.6%。
(3)暴力網絡傳播。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在近期的校園暴力中,“網絡暴力”流行,施暴者常常將暴力事件上傳網絡。一種情況是施暴者通過討論、微信、微博等對受害人進行言語攻擊,另一種情況是肆無忌憚地上傳受害人隱私、被毆打侮辱的照片、視頻等。這樣的“網絡暴力”除了加劇受害者心理創傷外,還可能通過網絡達到“二次傳播”,引發其他青少年對暴力的麻木漠視,甚至模仿。廈門集美大學心理健康協會的一項調查還顯示,問及“你對校園暴力的看法是什么”時,竟有 25%的人認為“這很正常”。
校園暴力已經成為社會暴力的一部分。當前,刑法制裁校園暴力往往無法無據。實際上,不僅僅是校園暴力,還有其他大量嚴重侵犯人身安全只是程度未達到輕傷標準的暴力行為被排除在刑事立法之外,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暴力行為公開肆虐,成為影響社會長治久安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普遍性問題,如何有效地減少校園暴力事件也是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一大課題。
綜上所述,對于校園暴力的形成、定義和特點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不難看出,校園暴力對于青少年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正在日益增大,現狀呈現并不樂觀的發展態勢,而造成這些種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在于兩個方面。一,就因體本身而言,青少年期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青少年具有明顯的好奇心,有強烈的求知欲,加之精力旺盛,富有冒險精神,易沖動并敢于挑戰,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生理的發展較快,但心理成熟卻相對滯后。在這人生轉型期,由于人生經驗和社會經歷不足在不成熟的心理和生理的驅動下,加之對自己估計不足,漸強的獨立意識和獨斷的思想判斷使得青少年易產生認知偏差與獨斷專行,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將導致暴力行為。二,就成長環境而言,社會對于這一群體缺乏引導,導致因體以自我為中心且罪惡感淡薄,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難以形成,加之學校道德教育的錯位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席,最終導致了青少年群體產生角色錯位,人格缺失等病態心理,長期的積蓄會因為一件小的事情而被點燃,例如一句來自同學間的不經意的話語。
論文來源: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題研究),項目批準編號J17ZC131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歷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