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燕
摘 要:哥特式小說起源于18世紀后期的英國。這種文學派別的小說可以說是英語國家恐怖影視作品的鼻祖,而圣經文化是英語國家文學作品的主要來源,因此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圣經》元素,追本溯源,就可以更有效地了解文化如何對于文學作品以至于當代的影視作品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修道士》是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小說作品之一,本文就小說中影射出的《圣經》意象原型展開討論。
關鍵詞:修道士;哥特式小說;《圣經》意象原型
1.哥特小說《修道士》和《圣經》原型理論
《修道士》是英國小說家馬修·格雷戈里·劉易斯的代表作之一。劉易斯是19世紀早期最著名的哥特小說家之一,他的小說《修道士》出版于1796年,正是因為這部小說的成功,他的作者被譽為“Monk Lewis”。這部哥特小說的背景和情節充滿了神秘,邪惡和對死亡的恐懼。
加拿大文學批評家諾思洛普·弗萊認為《圣經》其實是與神話有著密切聯系的文學作品(Net.1.)[1]。《圣經》文化對西方社會的各個方面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尤其文學作品方面受其影響頗深。《修道士》中的恐怖,神秘,邪惡等元素都可以在《圣經》這部充滿神秘色彩的神話作品中找到其原型。
2.《圣經》意象原型在《修道士》中的體現
啟示性意象——“十字架”
“十字架”這個意象在《圣經》中出現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的場景,它在《圣經》中代表著基督信仰,代表著上帝對世人的愛與救贖,更代表著一種神圣的力量。
在《修道士》作品中,當修道士將他的目光虔誠地投向天堂并祈禱懺悔時,手中便拿著圣經和十字架(Lewis.111.)[2]。他手中的十字架代表著上帝對他的救贖與寬恕,代表著他向上帝懺悔乞求原諒以達到內心平靜的心理。
小說中“十字架”意象源自《圣經》作品中的十字架,反映了小說中的人物心理,烘托了故事情節,為小說的發展作了意味深遠的鋪墊。
魔性意象——“蛇”與“墳墓”
《圣經》中眾所周知的魔性人物代表是“蛇”和“撒旦”。他們具有邪惡的本質和誘惑世人的特點。上帝制造了亞當和夏娃,并讓他們在伊甸園中居住。但邪惡的毒蛇卻引誘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后受到上帝的懲罰而被逐出伊甸園。
在作品《修道士》中,美女馬蒂爾德的出現正是《圣經》中毒蛇意象的體現。她被惡魔指派用她的美貌誘惑修道士,致使其一步步墮落。她不僅代表危險和誘惑,更是導致修道士最終走向毀滅的罪魁禍首。這也正是《圣經》中充滿神秘誘惑力的陰暗力量在小說中惟妙惟肖的體現。
小說中另一個魔性意象是“墓地”。魔性人物馬蒂爾德總會出現在墓地,她實施罪惡的地方也在墓地,這就意味著墓地在小說中是一個充滿邪惡的地方。由此可知,“墓地”意象是《圣經》中“地獄”意象的再現,那里充滿了黑暗,陰郁,邪惡甚至死亡。
3.結語
《圣經》作為世界文化產物的一大瑰寶,對文學作品及其他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了解并探析《修道士》中所體現的《圣經》意象,追其根本,才能真正讀懂作品,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用意。
參考文獻
1.Net.1.http://wapbaikebaidu.com.
2.馬修·格雷戈里·劉易斯.《修道士》[M].李偉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 社.2002.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