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鵬
摘 要:無論是原始社會“公眾的權利”還是“封建主權力”,“資產階級權力”其必然面臨權利合法性的問題,合法性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特別是生產資料占有方式及其主體利益性得不到全體社會成員的肯定和滿意,其社會統治的權威必然不能形成或者說大打折扣,政治合法性自然無法獲得,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導致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因此20世紀初韋伯提出的合法性理論以來,這一科學領域得到普遍認可和發展,其對資本主義或者現代改良資本主義社會及社會主義社會政治合法性的獲取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其內涵中的權力構成及利益實現從某種意義上體現了政治合法性的路徑與方式。
關鍵詞:政治合法性;權威;利益實現;權力
“政治合法性是指某個政權、政權的代表為什么應該獲得其成員的忠誠的問題?!盵1](P34)從其定義的特性來看,政治合法性地位并不是來自所謂的律令或者某種強制力,其更多的是一個心理支持的概念,是一個被廣泛認同的意向。誠如美國政治學家李普賽特所認為的那樣,合法性意味著政治制度要形成并維持這樣一種信念:現存的制度最適合于這個社會。因此合法性不僅需要合法律性還具有正統的價值意識形態,即權威。那么政治合法性就在權力的基礎上追求更高一級的權力概念中實現。政治合法性在更高一級權力的追求中對利益的實現有重要意義,利益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最終動因,當然這是建立在我們把個人價值、或者團隊高尚價值的實現也看成一種“利益”的基礎上的。馬克思就曾一針見血的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P82),本文試圖從權威的形成條件為基礎,以權力的構成來源為基礎,以利益實現為分析手段,闡述政治合法性獲得的途徑與方式。
一、合法律性是政治合法性獲得的方式之一
“合法律性就是政治權力制度安排既要符合實體法如憲法又要符合程序法如有關如何建制政府的組織法”[1](P35)當然這里的合法律性是指權力主體既要遵守有形的法律又要去遵守無形的法律。說到底就是去遵守已經確立的規則。
(一)法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共同的價值觀念下被雙方認為是合理的規則,是被統治者同意的證明和顯示。
法存在于社會的習慣中,是以人的意志為支撐點依賴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只有得到成員的認可支持,其所謂的法才生效,大家才會共同遵守,否則其實只是存在紙面上的假條文而已。因此,法的存在就必然以廣大社會成員的共同價值為基礎,其反映的是大家的共同利益最大化,或者說是為達到某一利益下大家支持的、接受的、妥協的結果,其形成的“法”自然具有合法性的基礎,是利益分配的體現。在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產活動中,其法就會自然得到大家的認可與實施,主觀上愿意。即使不愿意,其主觀上也接受法的監督。如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推行的醫保改革,其依賴于行政力量的推動,有一定的法理基礎,雖然獲得相當一部分社會成員的認可得以實施,但在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是“不合法”的,其并未得到全體社會成員意志及利益的執行人及其機構的決議,所以不存在“不愿意的愿意”的可能,新任總統特普朗上任后輕而易舉的“推翻了”。我們也可以反觀特普朗上臺后的一系列政策,其表面上在社會層面上激起一波又一波人的反對,但卻在相關意志代表機構得到認可,從美國選舉制度上來看,就是得到了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認可,事實上成就“不愿意中愿意”的可能,是共同價值及利益的體現,從而得以施行。
(二)以法律形式呈現的制度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是生產資料占有方式和分配利益的重要體現
“對于政治學而言,制度結構就是憲法規定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規定和約束著其他的各種制度安排和利益分配方式”[1](P41)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根據民主集中制原則而組織起來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其代表的是無產階的利益,是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進步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我國每五年選舉一次產生的領導人及其所在的制度機構都自然具有政治合法性,其所代表和服務的政治制度具有穩定性。因此政治權力構成中主觀因素中的“身份與資格”得以賦予最大價值。政治組織可以以憲法制度為根據進行資源的利用,實現利益最大化。在我國,中國共產黨以憲法為依據實現了對政治資源的有效利用,從而逐步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暴力,作為政治力量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擁有技術的優越性和明顯的效果性,是政治權利最為核心的部分。如各個國家的軍隊、警察等暴力機構構成了政治權利的中堅力量,是政治合法性實現的有效過程性手段和維護社會穩定、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但暴力并不是孤立的,在一定的社會政治制度中所使用的暴力手段都是為了維護憲法,以及其下的法律法規、程序所反映的社會生產資料及物質財富的分配方式,維護的是相關階級和社會群體、成員所代表的的利益,是政治合法性重要的實現方式。當然,其也是以“法”為基礎的?!霸谌魏蔚胤胶腿魏螘r候,都是經濟條件上的權利手段幫助“暴力”取得勝利,沒有他們,暴力就不成其為暴力”[3](P515),可見暴力是建構在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上的,體現在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憲法下,體現了相關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訴求。因此不難解釋世界絕大數多國家都有軍隊、警察等其它暴力機關,其中某些國家的暴力機關甚至受到一定社會成員的質疑,其本質是惡的,為了維護大家建立起來的原則,它就得懲罰或威脅那些要違法原則的人,但無論如何它就是“標配”,其保護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
二、執政者實際政績的有效性、持續性和經濟發展情況下政治、精神利益的實現是政治合法性獲得的重要方式
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整體過程來看,生產力的發展始終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我國歷史上出現的幾次盛世,就是因為經濟發展迅速而出現的人口增長、社會穩定進而使合法性基礎得以鞏固加強。政治合法性基礎能不能鞏固關鍵在于利益的創造、利益的分配、利益的實現能否合乎人們的期望。而事實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前進,人們的利益內容越來越多樣化,逐漸由側重經濟利益向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并重轉變,由側重物質利益向物質、精神利益并重轉變,由側重眼前益向長遠利益轉變。那么經濟增長在利益創造、分配和實現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就決定了經濟增長與政治合法性的關系。
(一)執政的能力素質是實現政治合法性的有力保證
“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的時間表明,生產資料的控制和占有與生產資料占有者的社會和政治力量的強弱的相關性,不僅與生產資料的控制和占有有關,而且往往又與這種控制和占有帶來的在社會和經濟績效密切相關···因此,在特定社會和政治力量的強弱和是否能夠轉化為政治權力并且維持其有效運行,不僅取決于生產資料的占有權,而且取決于其占有的生產資料的經營權和經營狀況,取決于其在社會和經濟過程中運行的實際績效”[4](P68)可見,代表生產資料擁有者的執政者的能力素質主觀上決定了經濟運行時“零績效”、“負績效”還是“正績效”情況,只有正績效的獲得并保持一定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才能獲得政治合法性。當然我們要看一些特殊情況下,其生產關系調整的本質,比如我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其本質是生產關系的探索與建構過程,是執政者進步的過程,從長遠看其所產生的一定的社會不良影響不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不會阻礙生產資料的運用與經營,不會對政治合法性產生動搖。反應這一本質的社會現象比比皆是,如非洲的一些國家,其所謂的“民主”下,產生的政治領導人,生產資料經營能力有限國家經濟崩潰,導致社會動蕩,甚至反政府武裝的崛起,就是執政能力素質水平較差的危害的重要例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民族國家紛紛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自主,但實現人民逐步富裕的情況卻不多,其中執政者的生產資料的經營及社會財富的運用能力就是一個變量因素,我國臺灣地區經濟衰退現象是和執政者的能力素質、理論和策略有重要相關的,其政治權威在大打折扣的同時,政治合法性的基礎逐步動搖。
(二)物質財富的增長與政治、精神利益的需求是正相關的,需求的滿足和政治合法性的延續也是正相關的
政治合法性以社會成員滿意為基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參政議政,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逐漸增強,個人、社會團體的追求逐漸變得復雜化。社會財富可以解決政治力量和活動的技術要求,財富擁有者把他人的利益與自己的力量和意圖緊密聯合起來,從而實現了社會力量在人力方面的凝結和擴展,其維護自身利益的合理參政要求需要得到滿足,否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導致“不滿意”的積累,動搖生產力關系。目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大代表的組成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人民發聲的渠道和機會的增長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需求。政治參與與精神滿足是政治權威得到延伸的重要層面,是國家長治久安和實現政治合法性的有效方式。
三、操縱性權力的合理利用是政治合法性獲取的基本方式之一
在這里”操縱性權力”并完全是一個貶義詞,它更多的是指代一種權利運用策略。合法化的領袖更容易被信任,很多公民并不懷疑官方對有關政治與軍事事件的解釋,在目前世界上很多政治體系中,都存在著這種基本信任。其中理論與策略的運用,宣傳導向都對政治合法性的獲得提供了重要基礎,是權威形成的重要方式。
(一)宣傳與政治社會化促進政治合法性的獲得
人們往往通過政治學習而承認某一政治的權威,各個國家無論是司法制度的宣傳,還是政治制度的宣傳都是如此,試想我們的孩子從父母、教師、社會、傳媒等各方面都接受到尊敬軍人、警察、國家領導人等正向教育,當我們的制度面臨困難時,它就是度過艱難時期最好的幫助,是對信仰的認可和追求,是對潛在利益實現的政治付出。我們再試想德國法西斯對其人民的精神灌輸,其最后因其它合法性基礎破裂而導致失敗,但其倒不失為輿論宣傳、政治社會化成效的一個重要例證。
(二)權力構成中主觀因素的“理論與策略”是政治合法性重要基礎
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下,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反思和戰略思考,提出了新時代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些理論的提出就為了更好的進行社會實踐,是對社會建設目標的伸張和引導,充分發揮了理論在社會治理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從其出發我們不難看出,理論作用的大小不僅取決于至少四個維度,其一是理論聯系實際,并經得起檢驗。其二是理論與社會成員的相關度,反映和代表多少人的利益要求。資本主義從發展初期到現在,經歷了多次金融危機,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占有方式和生產關系受到了重大沖擊,其生產關系發展形式逐步多樣化,但無論其怎么發展,從長遠來看,其生產資料占有方式不會改變,社會財富的分配形式不會改變,社會矛盾將會逐漸激化。而社會主義無產階專政,社會主要矛盾已不是階級矛盾,勁往一處使,多數人的利益得到保證和發展,人民在追求中國夢的進程中共同努力奮斗。
(三)善用克里斯馬式效應增加政治合法性獲取的基礎績效
歷史上很多領袖人物的影響力巨大,對社會權威的形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在當代社會的民主思潮下,個人威權式已不得人心,但是塑造宣傳一些偉大人物對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社會意識形態維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毛澤東同志的就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我們的社會輿論及宣傳起到了正向的引導作用,并不是宣揚個人崇拜本身,但其人物本身給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啟示是不可估量的,想到毛澤東同志,我們就想到了那段為了理想浴血奮斗的革命史,想到了毛澤東思想,想起了他優秀的人格品質和個人魅力??上攵?,其對政治權威的形成的作用之巨大,對政治合法性的獲取的促進力之強。
四、任何社會都有產生合法性危機的可能,任何社會和政權都不希望發生革命,從以上政治合法性獲取的方式論述我們不難看出,政治合法性的獲取途徑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從兩方面來表達:
(一)輸入環節:社會成員的愿望和資源需要經過國家政府而得到處理和安排,因此需要在此利益訴求下產生民主代議制度,各種透明化的程序,法制,限制國家行為。誠如前面所論述的內容中提到的,在輸入環節必然會在反映社會成員共同意志、利益實現的憲法框架下做出法制、制度、程序的安排,從而為滿足利益實現的輸出環節做準備。
(二)輸出環節:國家和政策滿足社會成員的愿望和需要,這就需要盡可能的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最大程度滿足人們的利益需要,如不滿足再循環進入第一環節,從而保證社會成員利益的實現,要保證滿意就要從以上論述的政治合法性出發,合理使用、配置、發揮權力構成的主客觀因素,否則將導致“不滿意”政治合法性將不能獲取,更難以保證。
五、綜觀以上觀點和論述,政治合法性的獲得基礎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總結
(一)程序合理化的原則:依法治國、民主化
(二)公共供給和服務的原則:交易與契約
(三)共同價值和理念原則:社會共識
(四)政治中立原則:公正的要求
(五)共同商討的原則
遵循以上幾個基本原則就能較好的形成政治合法性,社會就能平穩快速發展,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接受,提高了國家運行的政治績效和權威,因而可給人民一種信念:現存的制度最適合于這個社會。
參考文獻
[1]楊光斌.《政治學導論》(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王浦劬.《政治學基礎》(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美]里普森.《政治學中的重大問題》[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