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梅
摘 要: 隨著全球化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國家在這一形勢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響應。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外部經濟條件給外語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同時為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帶一路”的實施提出了加強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的要求,建立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新機制。本文針對“一帶一路”這一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并有針對性地改革和完善,以此創新教學思路,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提供更加優秀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 “一帶一路” 外語人才 創新型改革
一、引言
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大學演講時,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思想。同年10月,習總書記又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一帶一路”覆蓋區域廣闊,涉及沿線東南亞、中亞、西亞、東亞、非洲和歐洲等地區,經濟總量約210000億美元。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推進和發展,我國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國家對外語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型外語人才指具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同時有良好的社會道德、職業道德的人,這類人才既要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介于此背景,高校著力進行外語教學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創新型外語人才。只有培養出具有創新性思維的人才,才能助力他們日后參與較強競爭力的工作。尤其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這些既熟悉國際慣例,具有國際視野,又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人才,才能夠更好地參與國際事務、合作和競爭。高校教師通過教育使學生掌握英語專業及跨行業知識,尤其注重培養他們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難題的綜合能力,按照創新型外語人才的標準培養學生,促使學生形成創新型思維模式。
二、目前大學英語存在的問題
1.培養的人才與需求不相符
“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所在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外語人才作為先行者,因為專業優勢,尤其熟悉沿線國家的文化和特點,目前高校外語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其下設的相關語言專業,可是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由于涉及國家之多,地域之廣,因此我們不僅要培養傳統專業的外語人才,還要培養懂小語種的外語人才,如西班牙語、希臘語、阿拉伯語等,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一帶一路”的交際需求。
2.師資隊伍有待提高
一方面,大多數高校的外語教師都是純語言專業畢業出身,并不懂法律、管理、貿易、物流等專業知識,問題是懂這些專業知識的教師又不懂外語或者外語水平不足以與專業相結合。另一方面,多數教師并不是師范專業畢業,不懂得科學的教學方法。這些都對培養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3.大學生實踐能力缺乏
現如今,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的時候仍然以理論為主,以考試為重。學生的學習重心均放在如何考高分、如何拿證的層面,鮮有課外實踐,造成理論與現實的脫節。這一類學生雖然考試能夠考取高分,但是對語言興趣不足,缺乏能動性,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死板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舉國上下各行各業都著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高校英語課堂實施了很多創新型教學探索。教師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之前“填鴨式”教學方法不能滿足現如今社會的發展,教師開始重注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并采用“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新手段,大力改革英語教學。由于這一系列教學改革處于初始階段,教師處于摸索階段,因此目前改革效果不是很顯著,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才創新培養
1.培養學生方法的創新
“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國家眾多,各國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迥異。因此,當代高校應著力培養具有國際文化視野的學生。這些學生應具備學習別國文化、了解別國文明的能力,擴大與沿線國家的交流,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發展。學生要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并且與各國人士熟練交流、和諧相處。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學生,使學生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學以致用,將課堂所學與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現階段我國高校大部分外語教師都是語言專業畢業的學生,這類教師知識結構單一,不足以培養出適合“一帶一路”倡議發展需求的人才。因此,高校管理者們要盡可能給教師們提供培訓和進修的機會,以便教師們能快速成長起來。教師們能夠借此機會掌握語言專業外的相關知識,完成“英語+專業”教師的蛻變。此外,高校還可以建立教師發展中心,使得學院之間的教師有相互交流的機會。建設創新型外語師資隊伍不能閉門造車,需要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戰略方針相結合。只有讓具有培養潛力的教師走出去,才能開闊教學視野,擴大外語教學的知識面,學到國外院校的先進經驗。另外,政府和高校還應出臺各種獎勵措施,激發教師勇于創新并全身心地投入外語教學。
3.創新教學改革
推進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的轉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希望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學生能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外語知識的學習不能僅靠課堂學習,學生必須課后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英語的習慣,實現自我發展。尤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應運而生,這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教學的良好方式,實現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英語教學資源,進行互動、個性化的“教”與“學”活動。
4.強化對學生的實踐培養
培養創新型外語人才的關鍵是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管理部門要多給學生創造課外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多與社會接觸,不斷增強實踐能力,把課堂所學和社會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此外,更要深化校企合作,在優秀企業建立學生實訓基地,安排學生進行專業課程的實踐操作及創業實訓。通過建立實習基地,模擬實踐,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再次,學院可以開展相關專題科研講座,邀請企業專家參與教學改革,使課程內容及目標更貼近社會實際,使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學到技能。
5.加強與國外大學的多學科、全方位交流
出國交流無疑為學生提供了接觸世界前沿科學技術與文化十分寶貴的平臺。因此,我國高校應進一步加大與世界一流大學在中外合作與交流方面的合作比例,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世界先進科學技術與文化交流的機會。我國高校應著力加大力度引進國外高校的特色專業,吸引優質教育資源,并與學校自身特色相結合,改善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提高我國高校中外合作項目辦學質量。同時,我國高校應拓寬合作領域,在工、農、理、醫、法、文、藝方面打造精通各種專業的國際性創新人才。
6.教學科研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我國高校應開展相關專業領域的創新實踐課程,讓學生得到自主實踐與探究的機會。例如,高校應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習機會,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其就業競爭力,適應高強度的工作,幫助其畢業后盡早融入社會。同時,這樣的實習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高校應當為學習工科專業的學生提供親自進行科學實驗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研究和探索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結語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入,我國與沿線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發展。在此新形勢下,更需要著力培養外語人才,因為人才才是第一生產力,將來勢必要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玲.面向“一帶一路”國內外語人才培養創新研究[J].校園英語,2016(5).
[2]王靈玲.“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高校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5).
[3]楊云升.“一帶一路”建設與外語人才培養[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9).
[4]趙偉.“一帶一路”背景下鞍山市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人社天地,2017(8).
[5]鐘秉林.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2(11).
[6]黃尚廉.造就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