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敏
摘 要: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是讓學生從其生活體驗出發學習如何做合格公民。這就需要把握兩個維度:一是讓學生從“我”做起,學會做“健康人”;二是注重規則意識的養成, 學會做合格公民。
關鍵詞: 小學生 公民教育 生活教育 規則意識
英國道德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認為:在兒童性格的形成過程中,不管多么微小的影響都會貫穿其一生。兒時的品格構成成年時品格的核心;所有后來的教育都只不過是兒時品格基礎上的疊加,但是晶核的形成卻沒有發生變化①。由此可見,從兒童時期注重公民意識的培養,會對兒童現在及未來公民觀念的樹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小學階段是兒童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一方面,兒童進入小學后,他們的交往和同伴環境有了明顯的變化,在社會交往和社會合作中需要承擔和扮演更多的角色,也就是需要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各種關系。另一方面,小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道德發展階段處于急劇變化和成長期。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對其進行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實踐證明傳統的純道德說教無法使其道德內化,進而形成影響一生的公民意識。筆者認為,要真正使小學生的公民教育落到實處,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讓學生從其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習如何做合格公民。這就需要注意把握兩個重要維度。
一、一切從“我”做起,注重對小學生的生活教育,讓他們學會處理好生活與自己的關系,自主管理自己的生活。
對小學生來說,公民教育的起點要從一個具體的“人”開始,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學會做“健康的人”。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包含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身體健康,即生理狀態良好,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正常,沒有疾病和身體殘缺,精力充沛。二是心理健康,表現為三個方面的良好狀態:(1)良好的個性:情緒穩定,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胸懷坦蕩,豁達樂觀;(2)良好的處世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適應復雜的環境變化;(3)良好的人際關系: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有好人緣,保持心情愉快。三是社會健康,即對周圍環境、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能很好地適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與社會環境的要求保持協調,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②。
身體保護和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人健康的重要前提,在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公民教育中要根據少兒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順序,注意小學生生活能力和生活習慣的培養。首先,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養成基本的生活習慣。主要包括:(1)進餐習慣,如進餐前必須洗手、飯前飯后不能劇烈運動、不亂吃零食等;(2)著裝習慣,學會穿、脫、疊、放衣鞋的技能,注意著裝衛生;根據天氣變化和自身的運動量的大小隨時添加衣物等;(3)睡眠習慣,知道什么是正確的睡眠姿勢,每天早睡早起,做到有規律的作息等。其次,在個人清潔衛生方面養成習慣。具體包括:(1)使自身養成衛生習慣,如早晚注意洗臉、飯前便后洗手、飯后漱口、每周洗澡等;(2)使周圍環境保持衛生的習慣,如自己書桌文具擺放要整齊,東西要放在固定地點,不隨地大小便,不隨意亂寫亂畫等。
教給小學生自我保護的知識,培養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第一,認識身體的各個器官,在保護自我身體器官方面養成習慣。如保護眼睛,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培養正確的書寫姿勢;保護好牙齒,每天刷牙、飯后漱口,不咬手指等。第二,進行交通安全教育。讓小學生認識常見的交通安全的標志,并且知道這些交通標記的意義和作用;熟記基本的交通規則,如紅燈停,綠燈行,行人走人行道,上街走路靠右行,不在馬路上踢球、玩滑板車、奔跑、做游戲,不橫穿馬路等;第三,記住一些常用的求助電話,如110、119、120等,知道在何種情況下要求助哪種電話,如何求助;第四,學會一些自救的方法,更好地保護自己。如燙傷、扭傷、遭遇火災、地震、遇到壞人等應該采取什么辦法,以減少傷害,更好地保護自己。。
在小學階段,小學生要學會如何和同伴交往,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自主管理生活。首先,學會和人交往的基本禮儀。例如,同學見面要互相打招呼,見了老師、長輩要問好;話語表達要大方、清楚,說話要禮貌;別人說話要仔細傾聽,不隨便插話與打斷別人的話等。其次,學會欣賞同伴的優點,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學會尊重和欣賞別人,和同學團結互愛。再次,從家庭入手,學會對爸爸媽媽等家庭成員表示關心和熱愛。例如,幫助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適當參與家庭的有關活動和決策;家庭成員生日時及時送上祝福,明白爸爸媽媽對自己的付出,及時表示熱愛和關心;有困惑時,學會向爸爸媽媽求助。最后,積極參加班集體和社區的有關活動,初步明白自己對周邊環境的責任,學會助人,并感受到參與和助人的樂趣。
上述方面,德國教育就是一個生動的范例。德國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學如何做一個“社會人”。他們參觀警察局,學會如何報警,應對壞人;參觀消防警察局,學習滅火、避火常識;參觀郵局,看一看一封信如何投遞;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他們去市場,學習購物,區別自由市場跟商店的不同;他們去花圃,參觀花圃種植,學習分辨花草植物……三年過去,孩子學會自己修理玩具,管理時間,約會,自己制訂計劃,搭配衣服,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③。
總之,做好公民,首先要做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認識和管理好自己(包括心、身),敢于承擔責任,學會與人平等相處的健康人。
二、注重公民的“規則意識”的養成,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公民。
所謂合格公民,就是在法律的規范內使用自己的權利和自由,即一個公民必須具備“規則”意識。從進入小學開始,兒童的生活、交往范圍逐步擴大,同時在社會規則層面,逐漸由他律轉向自律。在這個階段能否建立“規則”意識,直接影響兒童個人的發展和社會交往,進而影響兒童和社會的未來。因此,在小學階段,要把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作為學生德育的重要內容。
(一)通過學校的一日常規教育建立學生的規則意識。
良好的規則意識必須靠持之以恒的強化訓練。學校可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學校培養目標的要求,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并建立相應的監督機構。如泰安市迎勝小學的“禮儀星”評選制度規定:(1)嚴格遵守作息時間,不遲到,不早退。(2)按要求佩戴紅領巾、小黃帽。(3)課前準備好上課用品。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講,認真傾聽,不做小動作,不隨便說話。(4)課間操站隊快靜齊,眼保健操動作到位、認真,效果好。(5)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愛護學校的公共財物,愛護學校的墻壁衛生。(6)值日時,要提前來到教室打掃衛生,認真清潔,完成任務,當好值日生。(7)保持校內、班內衛生的清潔,不隨地吐痰,不亂丟亂扔雜物,見到地上有垃圾主動撿起。把學生的一日常規具體為制度規則,并通過禮儀班長進行監督計分,久而久之,可使這些規章制度內化為學生自覺遵守的行為,這樣規則意識就慢慢建立起來。
(二)通過學生平常的游戲和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游戲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游戲都具有規則性。為了保證游戲的順利進行,需要有一定的規則。這個規則可以是權威制定的,也可以是兒童在游戲過程中共同協商確定的。比如,泰安市小學生玩的一種運動游戲——“砸鴨子”(該游戲規定一人為農夫,手拿沙包。其他參加的學生擔任“鴨子”的角色。農夫用沙包砸鴨子。一旦被砸中,鴨子丟了命,就退出游戲。但是鴨子一旦接住沙包,就可挽救一條命,即退場的鴨子可重新加入游戲。)就可以使小學生在游戲的愉悅中慢慢達成默契和共識——即參加游戲必須遵循規則,從而使他們的“規則意識”由“他律”向“自律”發展。
學校作為重要的教育角色,可通過組織多種活動豐富小學生的生活,同時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如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學校一般會舉行歌舞表演、演講比賽、跳繩比賽、交通安全知識競賽等各種活動來慶祝。在這些活動舉辦之初,學校應圍繞“良好習慣、規則意識養成”等核心思想確定教育目標,根據目標宣布各種規則和獎懲措施。一方面可以保證活動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
(三)通過榜樣和評價反饋,進一步強化規則意識,并使之內化為良好的習慣。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容易出現反復的特點,這就需要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政策予以強化。首先,樹立榜樣,予以引導和強化。學生榜樣具有同齡、相近的特點,其引導作用特別強。為了更好地發揮榜樣的作用,在樹立榜樣前可使全體學生明確達到的標準。如迎勝小學校園“安全之星”的評選,就確定了以下標準:(1)上下樓梯靠右走,不跑著上下樓梯,不攀扶教室前的欄桿,不在校園內追逐打鬧。(2)不私自出校門,有事請假,待班主任準假后,有監護人陪同才能離開。(3)不攀爬校內的體育器械及幼兒園玩具。(4)上學、放學路上遵守交通規則,排好路隊,走人行道,過馬路走斑馬線,并堅持佩戴小黃帽,到家離隊。(5)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識,不吃過期變質食品,不吃“三無”食品,不帶零食進校園。學校根據以上標準評選出“安全之星”,然后通過宣傳欄張貼、國旗下的講話等各種形式進行宣傳表彰。這樣在學生中就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引導力量,對其安全意識的形成有強化作用。其次,學校要通過各種評價反饋體系加以強化。如學校大隊委值周制,每天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檢查;爭優創先評比制度,通過各班級規則意識和行為的競賽,進行評價和引導;學生成長記錄,讓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監督等。
(四)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參與制定規則中學會遵守規則。
學校要創造自由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表達意見和見解,他們的想法也能得到認真的傾聽與反饋。在培養學生“規則意識”中,可讓學生參與制定規則。如在小學高年級中,讓學生在每學期開始制定班級的規章制度,老師可就幾個方面提出議題,如紀律衛生、家庭作業、文明禮儀、交通安全等,然后讓學生積極交流,分享想法。在這種氛圍中,老師不再是支配者,而是參與者、合作者和咨詢者。老師在必要時加以引導,使各種觀點得以澄清。在這種氛圍中,孩子們是討論的主體,他們在互相交流中分享對規則的理解,在相互協商中樹立遵守規則的意識。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kohlberg)認為,兒童是自身道德知識的建構者,兒童的道德發展是兒童自身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小學階段,從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對其進行公民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則意識,是小學生立足于社會必備的基本素質,關系到未來發展,影響必然深遠。
注釋:
①梁克隆.西方哲人論兒童教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30.
②龐建萍,柳倩.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
③陳平.幼兒園教什么[J].特別關注,20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