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雅 鐘佳容 方英之 甘慶藍 蒙玲
摘 要: 現階段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存在一些問題:宏觀層面上,社會整體缺乏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自覺性;中觀層面上,民族學校進行課程整合的實力不足;微觀層面上,教師課程整合執行力較差且學生課程整合接受力較弱。探詢根源,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存在整合目標不明確、內容不系統、實施表面化、保障系統不完善等問題。鑒于此,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過程中應明確目標、統整內容、深化方式、完善保障體系。
關鍵詞: 瑤文化 小學教育課程 突圍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優秀的民族文化維系著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熔鑄于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血脈聯系。在本地學校這一場域內,進行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的整合,既是課程深度改革的需要又是響應國家文化建設號召的體現。此外,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開發與管理賦予民族地區課程整合更大的自由。瑤文化被當作課程資源不斷進入校園、進入課堂,并和小學教育課程整合。
一、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困境所在
(一)宏觀困境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文化的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2]。在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的調研中,課題組接觸的當地居民有恭城教育局工作人員、中小學的校長、教師、出租司機、飯店員工、花店老板、服裝店老板、食品店老板、當地中小學學生等,課題組了解到當地居民對瑤文化有一定的認識,但缺乏瑤文化的傳承與創生的自覺性,缺乏瑤族文化自信。當地居民在談及瑤族文化時多是推銷自己的產品,如:柿餅、油茶,問及當地人瑤族文化的發展歷程及未來發展時則答不上來。再如,問及當地人是否愿意一直生活在瑤族自治縣,80%的當地人表示如有機會想“出山”生活。更令人吃驚的是作為課程整合主陣地的學校教師在談及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時缺乏“主人翁意識”。接受訪談的18位教師均表示“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應是“專業人士的責任”,自己的工作負擔繁重,不想在學校“主動折騰”。
(二)中觀困境
課題調研的主要對象是恭城瑤族縣城D小學的校長與各年級教師。校長與18位教師在接受訪談時均表示自己贊同瑤族文化進校園,贊同教材應體現瑤族文化,但均表示學校進行瑤文化與教學教育課程整合的實力不足。實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師資問題,無專門的教師進行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研究。學校教師人數少更缺既深入了解瑤文化又精通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教師,二是資金的問題,校長表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且小學位置偏僻,學校本身運營就很困難,無多余的資金進行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之用。
(三)微觀困境
1.教師課程整合執行力較差
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關鍵在教師,但訪談結果顯示民族小學教師課程整合的執行力較弱。原因有三:其一,教師在接受訪談時表示開展瑤族文化課定會影響“主科目”的學習。其二,教師認為課程整合會增加學生學業壓力與課業負擔業,且加重教師任務。教師表示“一線教師一個人帶幾個班甚至一個年級,有各種教學任務,教師還有自己的家庭,各種事情加在一起教師忙不過來,學生更忙不過來”。其三,教師缺乏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專業知識,難以正確開展課程整合。此外,教師們集體表示“在瑤族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中遇到問題時自己不會堅持下去”。
2.學生課程整合接受力較弱
與教師訪談相反,在接受問卷調查的398位學生問卷中,僅有29.25%的學生表示學習瑤族文化會對其他科目學習產生不好影響,89.96%的學生希望在課本上學習到有關瑤族文化的內容,89.45%的學生希望學校專門開設瑤族文化課程。但涉及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接受能力時,僅有38.44%的學生表示自己會在學校說瑤族語言,并表示自己只會說普通話。接受訪談的學生沒有一個人能大概說出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是什么。
二、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困境溯源
(一)課程整合目標不明確
恭城瑤族D小學的瑤族文化進校園的各類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瑤歌進校園”、“瑤族服飾進校園”、“大課間的長鼓操”。但于學校而言,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目標不明確,不清楚課程整合應側重于經濟功能還是文化功能,不明確課程整合是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共生理念還是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于教師而言,不明白課程整合應該在什么樣的范圍內實施、課程整合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導致教師教學目標不明確。于學生而言,D小學的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中極少涉及對學生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的教育,缺少對異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及學生跨文化適應力的培養。學生是課程整合的接受者、實施者和創造者,明確的課程整合目標才會提高學習效率并有所作為。
(二)課程整合內容不系統
James A·Banks在其著作《文化多樣性與教育》中提出多樣性文化時代背景下課程整合的重要一步便是系統地整合課程內容[3]。D小學的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內容不系統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學校無課程整合內容的具體要求,只是提出“需要對進行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進行整合”的大體方向。學校的目的是給予教師更大的自主權,卻給沒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留下了難題。二是教師們在自己所任科目中孤軍奮戰。本次調研的18位教師涉及學校所有科目的任課教師,各科教師均表示自己“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瑤文化和自己任教科目進行課程整合,教師之間沒有課程整合交流”。三是學校課程整合沒有固定的教材、教師、課時安排,學生參與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內容全憑興趣愛好,想學就學,不想學的就不學。
(三)課程整合實施表面化
D小學教師對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解讀有誤,認為課程整合就是將瑤族文化單設科目或開發專屬于瑤文化的校本課程,穿插在小學教育課程之中,抑或是將瑤文化與各個具體的科目簡單疊加。顯然這些硬性的嵌入和簡單的疊加都僅是表面化的實施,無法真正將瑤文化熔鑄到小學教育課程中。D小學的瑤族文化活動課程多是“課間操、手工課或者游戲的形式展開,幾乎與小學教育課程相脫節。通過深度訪談可知教師們有“課程整合實施的經歷”,但大多淺嘗輒止。學校沒有要求教師們達到怎樣的標準,教師們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下進行的課程整合多為幾節課的嘗試,沒有全面展開,也沒有深入執行。目前教師們進行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最大問題是怎樣具體深入實施,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將兩者有機結合。
(四)課程整合保障系統不完善
D小學課程整合的保障系統不完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缺乏政府的資金與政策支撐。D小學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一無政府政策支持二無資金保障,還需實現既定升學目標,致使課程整合寸步難行。二是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課程整合評價體系是權衡課程整合目標設置與實現與否的重要因素。D小學沒有課程整合評價體系,沒有標準就沒有方向,教師們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三是缺乏教師協作共同體。D小學未形成“教師協作共同體”[4],教師們都在各自領域躬耕不倦卻對課程整合鮮有交流。
三、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的策略
(一)明確課程整合目標
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級、多維度建構課程整合目標[5]。首先,通過課程的學習使瑤族學生了解瑤族文化的一般特征和發展歷程,使用現代化的手段傳承、發展與創生瑤族文化。其次,讓學生參與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中。學生是課程整合的接受者亦是執行者,通過觀察、小組合作、調查實踐的形式體驗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培養小組合作意識和自我實踐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逐級培養學生對民族、地區、祖國的愛。培養學生的瑤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及歸屬感,自覺繼承并傳揚瑤族文化。激發學生為瑤族所在區域文化發展而奮斗的志向,熱愛瑤鄉、服務瑤鄉。此外,還要消除學生對非瑤族文化的歧視與偏見,培養學生多元文化共生的意識,提升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力。
(二)統整課程整合內容
JamesA·Beane在其著作《課程統整》中提出統整課程內容的重要性。教師方面,統整課程內容可助力教師更全面地把控和系統地理解教材。學生方面,統整課程內容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增加效益[6]。民族教育肩負雙重使命:一是體現民族性,二是兼顧國家發展需要及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時代背景。因此,統整課程內容時應堅持民族文化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尊重文化差異。采取統整課程內容的方法,避免民族文化簡單相加,將產生聯動作用的民族文化內容統整起來。例如目前學校課程內容的設置應仍以主流文化為主,教師應積極地將瑤文化統整到學校的隱性與顯性課程中;統整課程內容應反映所有民族的貢獻,彰顯出少數民族文化的價值。此外,應注意統整課程內容對民族兒童的適切性與發展性。
(三)深化課程整合方式
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的整合是有機的整合,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將瑤族文化的具體內容滲透到小學教育課程中,深化課程整合方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重構課程文化內容。首先,重構的課程文化內容要系統地體現瑤族文化的歷史脈絡,使瑤族學生對瑤文化的理解提升至歷史的高度。其次,課程文化內容要體現瑤族現實生存境況并就此進行探討。最后,課程文化內容要體現多元一體的觀念,不可只重視瑤族文化。二是進行任務模塊教學。任務模塊教學是職業教育中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將模塊教學引入基礎小學教育課程整合,可幫助學生深入掌握瑤文化的精髓。三是將整合后的瑤族文化進行單元整體教學。單元整體教學是新課改中以系統思維為指導,參照有操作性的步驟有序地設計單元教學。采用單元整體教學可將瑤文化具體內容全面系統地滲透到小學教育課程整合之中。
(四)完善課程整合保障體系
完善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保障體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增加瑤族地區教育人力物力投入。在人力投入上,政府既要通過政策傾斜“引進人才”又要培養本民族人才服務瑤鄉。在物力投入上,各級財政部門應該做到“開源節流”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第二,完善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評價體系。一是評價方式應該多樣化,二是評價主體應該多元化,三是評價標準動態化,四是注重評價結果的生成性。評價應具有瑤族地區的民族特色,適應該地區的文化、政治、經濟發展。第三,加強瑤族地區師資隊伍建設,培養教師協作共同體[7]。恭城瑤族教師在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方面也是空白,亟須專家對其進行指導。學校組成教師協作共同體,通過邀請課程專家、民族文化專家對學校教師的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整合做全面、深入的幫扶。學校教師在所學理論的指導下對本地區瑤文化展開深度調研,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將瑤文化與小學教育課程有機整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3][美]JamesA·Banks,著.荀淵,譯.文化多樣性與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7]秦興林.“教育科研協作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的成長磁場[J].基礎教育研究,2016(18):6-7.
[5]蔣士會,賴艷妮.多元文化沖突時代少數民族文化與基礎教育課程整合論綱[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0(04):6-12.
[6][美]JamesA·Beane,著.單文經,譯.課程統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