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玲 陳曉鋒 李躍敏
摘 要: 國外漢語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必須重視和加強的一個環節,這關系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體現著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特質。在“中國——東盟”的戰略規劃影響下,東盟國家迅速掀起漢語熱潮,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國外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我們應注意在政府的引領下發揮高校專業多、綜合性強的優勢,重視團結海外僑胞社團,尋求一切有利因素助推和改進國外漢語教學實踐基地建設。
關鍵詞: 東盟 漢語國際教育 國外教學實踐基地建設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自設立之日起,一直存有兩大問題:一是本身為交叉學科專業,早期多采用“拼湊式”的課程設置,辦學特色不明顯,各方面缺乏專業認同;二是一些學校受辦學條件所限,學生的專業實戰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漢語國際教育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培養和強化。有些院校甚至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當作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辦,就業情況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符。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和專業建設的逐漸成熟,問題有所改善。這其中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建設和管理好教學實踐基地、堅持開展漢語教學實踐和跨文化交流活動,是提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最有效的途徑。
一、國外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性
漢語國際教育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其學科理論基礎涵括心理學、教育學、哲學、語言學、文化學五大學科理論,由此決定了漢語國際教育的實踐教學至少應該包含語言考察實習、文化體驗實習、課堂教學實習、跨文化交流實習等幾項內容,而從專業的特質看,由于漢語國際教育既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又是一種外語教學,因此毫無疑問,在各類教學實踐中漢語課堂教學實習必然是最重要的一塊實習內容,在各類實踐基地建設中漢語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最為重要。
從現實情況看,由于中國經濟的騰飛,世界各國的“漢語熱”經久不衰,與此不相匹配的卻是世界各國缺口大量漢語教師,東南亞國家尤甚。繼國家提出建設“中國—東盟自貿區”之后,又有“一帶一路”的發展規劃,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寬領域、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東南亞國家對于漢語教師的需求因此顯得愈發迫切。中國是“東盟”和“一帶一路”規劃的倡議者,面對世界范圍內急迫需要大量漢語教師的訴求,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起漢語教學人才培養和輸出的任務。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優秀的國際漢語師資,國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定位是“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內外有關部門、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
對于中國學生而言,中國文學、中外文化知識紙面上的學習并不難,難的是缺少一個平臺,讓他們真正融入中外交流的環境,真正面對外國人進行溝通交流,真正實現面對外國學生進行課堂教學這一目標,而不是關起門來隨便找一兩個中國的學校上幾節語文課應付了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辦好、辦優,必須大力開拓和建設國外教學實踐基地,這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國際適應性,鍛煉學生的跨文化教學和交流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就業競爭力,鞏固專業知識能力。
二、東盟視角下國外教學實踐基地的幾種建設模式
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山水相鄰,文化同源同根,中國的廣西、云南由于地理與其接壤,故而在開展合作方面極為方便。從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基地建設來看,這兩個地區主要通過到東南亞國家“設立孔子學院和中國語言文化中心”[1](72)的方式建設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和人才培訓基地,云南方面,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自2011年開始就陸續與孟加拉、越南、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家合辦孔子學院,廣西方面,自2007年開始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師范大學不斷在老撾、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開辦孔子學院,筆者所在的廣西科技大學在漢語國際教育上雖然屬于新生力量,但已經著手準備與泰國、越南、印尼等國合辦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的一種非營利性機構,其目的在于方便和滿足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的需要,同時,“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是我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全球推廣漢語教學的一種方式”[1](72)。對于國內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高校來說,這無疑是派遣實習生進行實踐教學最安全又最有效的途徑,以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中文系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例,在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生每年都必須到國外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專業實習,由于學校在國外合辦的孔子學院數量較為可觀,學校和學生根本不用為出國實習的事情發愁。
另一種較為常見的模式則是通過中介機構連線,與國外的培訓機構或者學校進行合作,中介機構需要從中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在2012年之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名為“對外漢語”,定義為“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由于世界范圍內對外漢語教學的蓬勃發展,2012年教育部為了更好地“體現該專業外向型的特點,將‘對外漢語專業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2],到目前為止已有342所高校設立了這一本科專業。在跟風而上的形勢下,一些實力稍弱的高校、非國家重點建設的學校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之后,問題接踵而來,其中最為致命的是學生連外國人都沒有見過,更不用說出國,設立孔子學院這樣的利好事宜很難落到這些學校頭上,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與有經驗的、可靠的中介機構合作,既可節省大量親赴異國考察的時間,又可迅速開拓自己的實習基地,解決學生迫在眉睫的缺乏教學實踐等問題。從筆者調研情況看,在廣西境內包括桂林、賀州、玉林、柳州在內的不少高等院校都采用這一方式派遣學生出國實習。
第三種模式則是由國內的院校直接赴目的國考察,按照合作意愿的強烈程度選擇心儀的國外學校進行簽約,以協議的方式使雙方合作得到保障并使之趨于常規化。簽訂協議之后,雙方通常會舉行隆重的掛牌儀式,這種操作方式在商討派出實習生方面比較便捷快速。筆者所在的廣西科技大學采取的就是這一種合作方式,從實際操作看,由于經過充分考察,避免在合作學校選擇上出現盲區,實習生派遣過去,對方合作學校在對待實習生態度上往往較為熱情懇切,在合作事宜上都可以從各自實際出發進行商討,比之第二種方式更為靈活、更切合實際。
三、東盟視角下漢語國外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改進芻議
從實際效果看,以上三種模式各有利弊。合作開辦孔子學院的模式雖然穩定、正規,但是對于一般的小院校而言,缺乏可操作性;與國外的中介機構合作,雖然節省了時間和人力、財力,但比較容易陷入被動;直接出國考察,進行掛牌合作,雖然靈活穩妥,但是時間和人力財力方面的消耗較大。那么有沒有哪些方式,既能融合以上幾種常見模式的優點,又能很好地規避它們的缺點呢?
首先,我們必須重視的第一點是普適性和可行性,即對于所有開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高等院校,無論其名氣、規模、實力如何,都能適用,其次應確保其穩定性和合法性,不能因為急功近利而不擇手段,再次要兼顧減少時間和人力財力等方面的消耗。綜合這幾種情況,國外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一)爭取政府支持,以政府行為代替高校的民間行為。東盟“是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是‘一帶一路建設優先方和重要的伙伴”[3],“中國—東盟”的倡議是我國政府長遠的戰略構思之一,李克強總理在第20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明確表示要“攜手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共同引領地區發展與合作進程”[4],所以與東盟各國開展全方位的合作對于中國各級政府部門而言,是機遇也是使命,而在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交流中,語言的障礙無疑是影響雙方合作的絆腳石,東盟國家漢語教師的大量缺口已經引起雙方的重視。從中方看,國家大力支持孔子學院的開設,教育部放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招生,都考慮到了這一現實。我國的高等院校從性質看,公辦院校占據了絕對優勢的比例,也就是說,我國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本就有天然的聯系,政府支持高校辦學,高校為政府輸送人才,兩者是互惠互利、共進共退的。所以從這一角度看,地方高校完全可以依托政府,利用政府行為直接與東盟各國連線,進而在東盟國家建立教學實踐基地。以廣西防城港為例,2015年防城港市長和副市長接見和回訪泰國黎逸市市長,很快雙方就開展學生交流活動,這就是典型政府為教育搭橋的行為[5]。
(二)進行校際合作,通過交換學生的方式迂回執行教學實習。東盟各國對于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強烈的合作意愿,而中國高等院校一般都是綜合性的學校,在多樣性的合作上完全可以滿足東盟國家的需要。所以,在政府開路或者高校深入考察之后,中國的高校完全可以發揮自身專業多、綜合性強的優勢,與之進行互換式合作辦學,那么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來說,就帶來一個搭順風車的好機會,可以借此迅速進入國外正規院校進行實習教學,而國外學?,F成的教學場地和教學設施,使基地的籌建工作少去許多麻煩。因此,校際之間的合作,無論是管理和監控方面還是安全和穩妥性看,都是最具保險性的。
(三)重視發揮僑胞社團的作用,助推實踐基地的合理建設。東南亞地區是中國海外僑胞的主要聚集地,海外華人在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和政治等各個方面都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力。國內高校在對東南亞各國進行考察,尋求合作時應注意與海外僑胞社團取得聯系,重視發揮僑胞社團的作用,以方便掌握東南亞各國的社會文化風俗、國家政治形勢、教育法律等情況,有助于更科學地選擇合作學校,有的放矢地建立教學實踐基地。此外,對于很多東南亞國家而言,漢語教師的主力多來自海外華人群體,海外華人教師老齡化嚴重是東南亞國家的漢語教師出現大缺口的原因之一,如果國內高校能與這些教師群體或者教師組織取得聯系,就意味著我們與分布極廣的各類需要漢語教師的學校有了合作的可能,而學生如果派遣到這些學校實習,得到血脈相連的華人僑胞細致、耐心的指導,更能幫助學生迅速融入當地社會。
綜上所述,國外漢語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必須重視和應該加強的一個環節,這關系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體現著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特質,在“中國—東盟”的戰略構思影響下,東盟國家迅速掀起漢語熱潮,大量漢語人才的匱缺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國外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契機,我們應注意在政府的引領下發揮高校專業具有綜合性的優勢,重視團結海外僑胞社團,尋求一切有利因素助推和改進國外漢語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以有利于漢語師資和漢語人才的培養,為“中國—東盟”的深度合作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崔曉霞,彭妍玲.東盟國家漢語教學概況及漢語推廣戰略[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1(1):72.
[2]趙金銘.何為國際漢語教育“國際化”“本土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4(3):24.
[3]許婧.專家學者指民心相通是中國企業走進東盟重要議題[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7-05/8557864.shtml,2018.07.05.
[4]新華社.李克強在第20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1/14/content_5239455.htm,2017.11.14.
[5]王彥.我市與東盟交流合作總體情況良好[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1/14/content_5239455.htmhtml,201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