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長江
《語文課程標準》突出強調語文教學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而“豐富的人文內涵”就包含對生命意識的重視,與對一切生存狀態、生存環境、生命價值的思考與教育。初中語文新課程所選錄的許多課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對生命意識的體驗與思考,處處蘊含“生命情感的信息”。生命教育是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升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即一切關注學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并能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價值和意義,喚醒生命意識的一種教育活動。語文教學中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無處不滲透著人文的關懷。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教育的歸宿點也是人。教育應關懷的是人的生命,關注人的價值,關注人性的完善。教育以人為本,教育的人文性,其真正涵義也就是生命教育。因此,每個人都有生命的尊嚴,也應該認識到生命的意義。
一、關愛施教培育生命教育的氛圍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滿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真情與關愛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圍,為生命教育創設一個寬松、和諧、溫馨的教學氣氛。而這種氛圍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關愛之心。美國學者巴特爾說過:“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我們教師要用愛心去感染每一個學生,愛是可以修復一切傷痕的良藥。”作為一個教師,就應該有博大的胸懷包容一切生命,應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每一個角落,要知道,你關注的目光,就是學生心靈的太陽,哪怕是一束陽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師對成績優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層樓,對學習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對處于低谷者要激勵其走過坎坷,對學習困難者要幫關愛助其建立信心,要時時用真誠的情感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在有如沐浴陽光的課堂上接受生命教育,感受生命的尊嚴,理解生命的寶貴,體會生命的艱辛。
二、依托文本,豐富生命教育的內涵。
語文教學,本身也理應包含對生命意識的重視與對一切生存狀態、生存環境、生命價值的思考與教育。如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詩人的生活背景與人生經歷,深入分析杜甫為什么會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人生感慨。將學生的眼光從課內引向了廣闊的課外,從不同生命活動來構建學生生命的意識,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珍貴與價值,從而開拓語文教學的人文視野,拓寬并加深對他們生命的人文體驗與教育。
三、點燃火花,探索生命教育的意義。
“文道統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義之一;初中語文新課程選錄的許多課文都不同程度上都含有對生命意識的體驗與思考。如人教版七年級中的《生命?生命》、《紫藤蘿瀑布》、《偉大的悲劇》、《荒島余生》等。這些課文均從不同角度折射出生命的光輝,對生命意識的情感體悟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認識,包含著“生命情感的信息”,因而,在教學中,教師理應點燃火花—“披文入情”,“為情造文”。
滲透在語文新課標中的人文思想的教育,正是語文課在新課標理念的感召豐富下的“的人文內涵”的基點與歸宿。
四、引導體驗,領悟生命教育的意蘊。
《斑羚飛渡》一課,教師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去領悟課文有關生命的意蘊:簡介有關背景資料,誦讀課文,配合課件中鐮刀頭羊率領斑羚飛渡崖谷的整個“動漫“過程,讓學生身臨其境,把教學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接著,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生命意義:從這場飛渡中,你獲得了哪些生命的啟迪、人生的啟示?問什么會發生斑羚飛渡的悲劇?人性的亮點和生命的光彩為什么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失落?生命是相通的,在動物身上也可曲折地反映出生命的理想和追求。作者將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對理想的憧憬寄托在動物行為的描寫之中。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萬物進化過程中,人類走在了前面,成為世界的主宰。但是,當我們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震驚,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頑強,無論周圍環境多么惡劣,只要有一絲生命的土壤,它們都能頑強地生存下去。教材中就選了許多表現自然生物旺盛、頑強生命力的文章。人們從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頑強的生命力中獲取人類自己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輝煌燦爛。語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的生命意識、責任意識以及人與自然和諧意識的喚醒與浸潤.
參考文獻:
[1]田志瑞.淺談生命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7(30)
[2]張倩.點燃生命火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J].科學咨.2009(04)
[3]應超.讓語文更有活力 讓生命更有詩意——關于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