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珠濃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服從老師被動地學”的教學方法。這種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嚴重壓抑了學生的主體性,不利于實施素質教育,更違背了培養跨世紀人才之目的。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教師的的啟發下培養發散性思維、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引導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
創設情境是指教師針對教學內容,設法創造出形象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情緒,從而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主體,提供聯想的時間和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同時關注學生們的情緒,適當時候加以鼓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法創設愉快生動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生動的身體語言,趣味形象的講解,還可以借助現代媒體的錄音、影片、電腦軟件等多媒體組合或把生活實際跟學習內容聯系起來,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及濃厚的學習興趣,最后讓學生主動、愉快地投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來。
如在教學第六冊《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及生動有趣的語言激起學生的興趣:“這節課老師要帶同學們去參觀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地方。”語音剛落,學生們就接問:“到哪里參觀?”隨著學生的尾音,我開始在黑板板書:富饒的西沙群島,哦,“哈哈哈......”學生們恍然大悟,都高興地笑了起來。隨后我為學生播放了簡短的教學課件,讓學生初步了解西沙群島的畫面,課件臨近結束我乘機提問,我們課本上的西沙群島也有許多寶物,看誰的收獲多。就在這種熱烈的氣氛中,我們開始了這節課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行探索,從而掌握知識。
二、教給學法,自主學習。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世界上的科學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可以教給學生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只有在教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和應用到實踐中的能力,他們才能受益無窮。方法遠比知識重要,就如我國著名教育專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不教。”要使學生達到不教而自主讀書學習,首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這是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學的基礎。就一般的學習方法而言,應該讓學生掌握讀懂一篇課文的要求、步驟和方法。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求了解字詞,讀懂每一句話,能給課文分段和概括段意,抓住課文可以分為四步: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2)細讀課文,弄懂每個詞語和每個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課文。
(3)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和概括大意。
(4)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這是學習一篇課文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就特殊的學習方法而言,就是要指導根據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第四冊《寓言兩則》時,我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一則寓言《揠苗助長》并根據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1)了解故事內容;(2)分析前因后果;(3)揣摩故事寓意;然后要求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獨立地閱讀《守株待兔》。這樣,學生就如葉圣陶先生的理念一樣,能夠自主探索、自己辨析、自己練習,從而獲得學習的方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達到“不教”的境界。
三、鼓勵質疑,自主探索。
“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說明對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能主動地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好奇好問,求知欲旺盛的特點出發,積極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創造性地學。教學過程中的質疑,一般分為課前質疑和課后質疑。課前質疑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新課時,讓學生提出自己在自學時,提出遇到的疑難問題。一方面,學生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最后得到老師的重視,往后在學習課文時會更加認真地聽課,設法從老師的分析中得到正確的答案;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質疑中,了解到學生學習困難的地方,在講課時,可以有側重地詳細深入講解。課后質疑是指學生在完成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后,對老師提出自己沒有完全弄懂的問題。當然,我們最希望的是學生在老師教學中講授某個問題或知識點時,如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向老師發問以析心中疑問。這樣,學生就可以學得更加生動,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使學生不留疑問輕松投入到下一新課的學習中去。如我在教第六冊《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時,欲擒故縱,使用質疑式導入新課,“同學們,大家有沒有朋友,請大家說說你們之間發生過哪些事?今天我們學習新的課文《她是我的朋友》,文中又指出了誰是誰的朋友呢?你們想不想了解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啊?”讀讀課文,把你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此言一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學生紛紛舉手,爭著發言;1、醫生問是否有人愿意給這位小姑娘獻血,為什么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一會兒又舉起來?2、阮恒在抽血時,為什么一動不動,一句話也不說呢?3、阮恒在抽血時,為什么不停地小聲哭?4、阮恒擔心獻血會死,為什么還愿意獻血給那個小姑娘呢?等問題。這些問題有的緊扣課文內容,提得很好,有些似乎離開課文主旨,但我想方設法把他們引導回課文中來。我會把以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分類,一些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課文得到答案的,我會讓學生先自主閱讀然后分小組討論解決。一些事關課文的中心要點問題,給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全班交流。如引導學生理解“阮恒擔心獻血會死,為什么還愿意獻血給那個小姑娘呢?”這一問題,首先可以讓朗讀優秀的同學示范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自由而有感情地朗讀,最后集體有感情地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開展討論,讓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看法,在議論中交流,讓學生領會阮恒愿意獻血給那個小姑娘的原因。如此一來培養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積極參與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提出疑問,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求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滿足,從而達到高效的教學目的。
總而言之,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只有平衡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角色,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