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深圳職業教育也同時起步。38年來,深圳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職業教育規模快速增長,結構趨于合理,產教融合不斷深化,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辦學質量明顯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幸福做出了積極貢獻。
深圳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成績的取得是與深圳市重視職業教育教研工作分不開的。開展職業教育政策研究和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研究是深圳市教科院的重要職責之一。38年來,教科院充分發揮改革創新的深圳精神,持續探索體制機制變革,努力突破職業教育自身研究力量不足、研究資源有限的困境,破解人才培養模式轉變難、校企合作深入難等職業教育改革瓶頸性難題,為深圳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職業教育涉及行業眾多、專業面廣,但教科院教研人員編制有限,單靠教研人員的力量無法開展有效的教研工作。鑒于此,深圳市教科院在實踐中逐步構建起開放式立體化的教研體系。一是向相關行政部門開放。從最初接受市教育局中專職教處、市教研室雙重領導,到與市教研室基礎教育教研員合署辦公,教研員一直與教育局職教部門緊密合作,參與職業教育頂層設計和政策研究。20世紀90年代,市教育局與市勞動局聯合成立“雙證”考核辦公室,雙方教研部門聯合命題,聯合組織職業資格考試,提高了學校技能教學質量。二是向骨干教師開放。先后成立13個中心教研組,涵蓋中職教育主要專業大類和公共基礎課程,把骨干教師尤其是有培養潛力的青年教師網羅其中,通過舉行培訓學習,組織參與命題、參與教材編寫,開展日常網絡教研,提高成員的教學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三是向中職學校開放。定期召開全市中職教科研工作研討會,全市各中等職業學校教研主任、教務主任參加,學習近期政策文件,交流教科研工作經驗,研究部署近期工作。四是向高職院校開放。將中職教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問題,以課題研究的形式,委托高職院校專家開展聯合研究。五是向國際開放。2017年3月,教科院與德國巴伐利亞州學校質量與教育研究院(ISB)合作,成立中德職業教育合作研究中心,負責計劃和組織聯合研究的各項具體任務。雙方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以三年為一個周期,每年開展3個課題研究,共同探討職業教育發展前沿性問題以及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兩地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研究支持和決策依據。
事實證明,開放式立體化的教研體系提高了辦事效率,培養了研究人才,教研工作得以大力推進。
作為教研機構,教科院肩負中職學校教師培訓的職責。但是,單靠教科院自身的資源是無法完成這一任務的。為克服這一難題,教科院盡力匯聚各方資源,為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搭建多樣化平臺。一是與相關出版社合作開展教師培訓。教科院常年與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培訓,提高了教師對新教材、新課標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與知名企業合作開展教師培訓。為了提高中職教師的技能教學水平,每年與知名企業合作,舉辦新知識、新設備、新技能培訓。三是組織校際教研活動。每年為期三個月的信息化教學觀摩活動,既促進了校際交流,又給有志于教學改革的教師脫穎而出的機會。四是以賽促培,以賽代培。組織和指導教師參加上級有關行政部門和專業學會舉辦的職業教育優秀論文評選活動、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創新杯”教學設計和說課比賽、“人教杯”說課比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比賽、教學能力比賽、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以大賽為契機,開展教師培訓。五是組建名師工作室。從全市職業院校科研專家和教學名師中評選出優秀的工作室主持人,每個工作室吸納一定數量的優秀教師作為成員。目前,全市共有3個市級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5個職業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借助職業教育科研專家和教學名師力量,培養了一批教學骨干和研究骨干。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然而,長期以來,校企合作機制不健全、合作不深入等成為制約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瓶頸。為破解這一難題,教科院在市教育局的指導下,通過項目引領的方式,調動學校和企業雙方的積極性。一是開展校外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目前,全市現有除中央財政支持的36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外,共有市、區兩級財政支持建設的校外公共實訓基地158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每年提供2000個以上實習崗位。二是開發品牌專業、精品課程項目。開展深圳市中等職業學校品牌專業、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評選,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作為重要的評審指標。目前,全市共有18個專業建成市級品牌專業,24門課程建成市級精品課程。此外,還有11個專業和22門課程正在建設之中,即將組織驗收。
通過上述項目的持續引領,學校和企業的積極性大大增強,校企融合不斷深化。目前,校企合作的企業達3000多家,校企共同建設的專業(不含專業方向)260多個,校企共同開發的課程近450門,校企共同開發的教材370多種,校企合作的企業支持學校兼職教師1000多人。
以學校為單一主體的學科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適應就業市場需求,是造成技術技能人才結構性短缺的根本原因。要最終實現傳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向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必須從根本上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近年來,教科院在職業教育評價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一是在全國率先開展中職學校就業工作評價。從2008年開始,每年組織評選就業先進單位、先進個人,以市教育局的名義發文表彰,引導學校高考、就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二是創新教師評價辦法。從2012年起,每年組織開展中職學校教學“七認真”優秀教師評選活動,除備課、上課、布置和批改作業、輔導、組織考核、組織課外活動外,還將指導實習作為重要評價內容。優秀教師既要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此后,大批年輕的“雙師型”教師迅速成長起來。三是加強統測統考。從1995年開始,在二年級統考,檢查各校語文、數學、英語和專業等課程教學質量。21世紀以來,改為在畢業年級高考班舉行調研考試,指導學校科學備考。近10年來,我市高職高考上線率在全省保持領先。四是建立中職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以國家和廣東省開展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為契機,構建中職學校教學工作自主診斷、持續改進的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搭建中職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系統,引導中職學校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開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
評價方式的轉變引領人才培養模式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帶來的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比賽、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等教育行政部門主辦的三項重大賽事中,我市累計獲獎7086個。2007年至2016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累計有6323個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作品550個,累計有1269位指導教師獲獎。自2010年起,深圳選派選手參加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均取得優異成績,11年間國賽累計獲得695項獎,其中一等獎137項。
今后,我們將通過深化職業教育教科研機構建設、完善教科研體制機制、加強教科研隊伍建設、加大教育研究資源整合力度、創新科研方式方法,切實提升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的服務能力和水平,為深圳市早日建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