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自2001年啟動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課程改革在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法轉變等方面取得較大的成效,但仍存在著課程要素間協調不夠、考試評價制度滯后等諸多問題,尤其是單一的學科課程已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素養培養的時代新要求,無法支撐其學生素養發展的內在需要。為解決深圳市中小學綜合素養培養中課程形態單一、功能不全、整體育人成效不高等問題,自2015年起,歷經三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深圳基本構建起包括學科形態課程、活動形態課程、探究形態課程、職業形態課程在內的四大類新型課程形態。探究形態課程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
探究形態課程是指以小課題項目為課程載體,以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問題解決為課程導向,以探究能力和創新素養培養為課程旨歸,師生共同開展探究活動以生成課程本體的課程存在樣態。
課程載體: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基于問題所開展的跨學科研究性學習項目,重在讓學生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切入點,并通過實驗觀察、調查訪談、分析研討、動手實踐等方式去解決問題。中小學生開展小課題探究不同于成人的學術科研,重在鼓勵學生以探究學習方式開展深度學習,在掌握基本科研方法的同時養成嚴謹求真的科研態度,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興趣,增強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催生寶貴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程導向:問題解決能力。2016年以來,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與目標。在新背景下,問題解決作為一種全新的課程理念與價值訴求,試圖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割裂走向整合。其課程意義不在于學生是否真的解決了一個社會難題或學科難題,而是通過問題解決,在知識理解和創造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并不僅僅為獲得考試分數,而在于幫助個人和社會解決真實的生活問題,成為個人素養發展的不竭資源。基于此,以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項目為載體的探究形態課程強調學生以問題為起點,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學會用所學的知識或自主獲取新知識去解決學科領域和現實情境中的非良構問題,即“劣構問題”,進而培養學生復雜情境下的問題解決能力。
課程生成路徑:探究活動。后現代課程觀的代表人物多爾提出形象化的課程“跑道”隱喻,主張“課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過程本身”。這意味著未來的課程將由靜態化的知識體系走向動態化的問題解決行動。從后現代課程過程觀看來,探究形態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或確定性的課程內容,需要師生成為課程開發者,自主確定課程目標、明確課程設計、開發課程內容。具體而言,師生從所要解決的問題出發,共同設計課程的具體目標和具體活動步驟,自主選取問題解決所需要的知識、理論、科研方法以及解決路徑,并在多樣化的探究活動過程中不斷擴展和生成課程的具體內容。探究形態課程具有開放性、生成性、協作性等重要特征。簡而言之,探究活動的開展過程,既是師生共同參與研學的過程,同時又是構建課程本體的過程。
自2015年9月啟動探究形態課程以來,共完成4批小課題申報。共計接受申報小課題數量8000多項,立項小課題數量3300項(小學資助1.5萬/個,中學資助2萬/個),參與師生數量近5萬人次。
根據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研究的實踐現狀調研與分析,我們把基于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項目構建的探究形態課程歸納為“科技發明制作KJ”“自然科學實驗ZR”“動植物生活習性DZ”“社會公共問題SH”“生命健康與成長SM”“人文藝術RW”6大類探究課程。2016年、2017年,全市分別共立項600項、1000項小課題,各類別數量及比例分布如下圖。
系統謀劃,引領正確發展方向。在探究形態課程頂層設計上,我們明確提出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要求,以培養學生創新素養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以學生探究能力發展為重點,以學生主體、注重過程、多方聯動為實施原則,通過打造一批創新性優秀小課題成果,以點帶面,促進全市基礎教育領域“教”與“學”方式的轉變,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為培養適應現代化國際化創新性城市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行政推動,確保運作渠道順暢。組建市、區、校三級項目領導小組,明確各級職責,切實加強行政領導。小課題的申報、結題、驗收、管理等小課題研究的指導性文件均以市教育局或市教科院的名義下發到各區教育局,再由區教育局專人督促跟進相關工作,確保落實到各學校。學校領導在教工大會或晨會中進行文件政策宣講,并由教科室等相關部門統籌管理和協調,確保落實到教師和班級學生。
專業引領,助推研究深入開展。為提升小課題研究的指導水平,深圳市教科院牽頭制定了《關于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研究的指導意見》,圍繞“選題、論證、實施、結題”四個基本環節,針對學生、指導教師、學校、區域科研管理中心項目管理者分別提出了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指導意見。同時,市教科院還整合多方力量,組建了近百人的市級小課題專家庫,人員組成包括市內外大學教授、市區教科研專家、退休名校長名教師、社會機構(科學館、少年宮、中科院、華大基因等)的指導專家等。各區、各學校還組建了小課題核心專家團隊,形成市、區、校三級指導專家網絡。
健全制度,提供堅實保障。制定了《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管理實施辦法》,建立健全小課題研究的常規管理制度、激勵表彰制度、優秀成果評選制度、變更制度等,對教師工作量的認定,職稱評聘條件、評優評先、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研究實施方案論證、培訓交流、中期診斷、觀摩展示、結題驗收等各項工作均做出具體規定。


目前,學校參與小課題項目積極性日益高漲,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氛圍日漸濃厚,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學理念得到顯著提升,涌現出南山區育才四小、坪山高級中學、羅湖區外語學校等一批小課題研究示范校和先進校。截至2018年7月,“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已有26項小發明獲得國家專利,有50多項成果在國際、國家、省市級創新大賽中獲獎,有15位小課題主持人被評為中國少年科學院“十佳小院士”,受到《中國教育報》《新華每日電訊》、搜狐、新浪、鳳凰網等眾多媒體的廣泛報道。
在選題環節,我們鼓勵學生密切關注生活和社會熱點。綜合考量小課題定位以及正式立項的小課題選題特點,總結出了“真、實、小、價、新、趣、聯”選題指導“7字訣”。“真”是指問題特性突出,具有較大的探究空間,而不是偽問題;“實”是指符合學生特點和實際,并具有真實可感的生活視角。“小”是指切口較小,研究難度符合學生現有的研究能力水平,而不是“大而空”;“價”是指既具有滿足學習需要的個體價值,又具有較大的社會實用價值;“新”是指新穎,不落俗套;“趣”是指趣味性強,能激發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聯”是指關聯,能體現與常規學科學習之間的關聯,與本土特色資源之間的關聯,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
在實施環節,針對研究過程“泛化虛化”以及研究方法使用不當等較為突出的問題,提出了“聚焦問題,研究得法”的8字方針。“聚焦問題”即將大的問題合理分解細化成3~5個子問題,并聚焦這些子問題深入開展研究,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研究得法”是指明確不同研究方法的精髓、特點、使用范圍、使用原則,科學掌握和運用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文獻法等研究方法,發揮出每類研究方法應有的獨特作用。
在結題環節,我們總結出“1體、2段、3類、4性”的指導策略。“1體”是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結題報告撰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成人化的替代傾向。“2段”是將結題驗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校范圍的預備結題階段,重在研討和梳理前期研究成果;第二個階段是區域范圍的正式結題階段,重在總結提升和物化成果。“3類”是指根據上述八大類型的小課題類型,提煉出三類文本報告的提綱框架模板,即研究報告類、調查報告類、實驗報告類,供學生根據探究類型自主選擇。“4性”是指文本表達要體現出邏輯性、完整性、豐富性、生動性。
深圳作為國家教育改革實驗區,在開展探究形態課程的實踐探索過程中,遭遇了課程整體設計不盡科學、制度保障不系統、教師指導能力欠缺等諸多困境。雖說“初生之犢,其形必丑”,但幾年來的實踐證明,由于探究形態課程秉持“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觀,符合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契合未來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已逐漸顯示出其內在的蓬勃生命力。如何有機結合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式學習、研學旅行等形式,整合和發揮地方特色教育資源,開發出更多類型的特色探究形態課程,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雙重層面持續深入推進,是未來探究形態課程發展亟待解決的雙重任務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