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璐,張長青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150080)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一篇中,對推進綠色發展、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生態系統保護以及改革生態監管體系進行了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由此可以看出,推進綠色發展和發展環境友好型經濟的最基本的措施是發展循環經濟,同時循環經濟也是推動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鏈接的最有效途徑。因此,如何尋求更好的區域循環經濟模式是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體現。
我國自2005年開始啟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到2007年底啟動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在第二批試點工作開展中,新增20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覆蓋11個行業。2016年國家發改委已確定建設包括天津市靜海區等61個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生態經濟、綠色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此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與循環經濟結合,發展區域循環經濟,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已成為今后的經濟發展方向。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由于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區域循環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因此需要各地方積極探索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1.理論和實踐脫節
目前,循環經濟理論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實踐經驗反過來又促進了理論的發展。我國相關學界關于循環經濟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和成熟。然而,縱觀我國現階段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研究遠遠落后于循環經濟實踐經驗,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缺乏理論支撐,理論和實踐脫節已是不爭的事實。
2.缺乏激勵機制
企業是循環經濟實踐的主體,但對發展循環經濟的責任感和認同感不足,這源于企業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不足。
首先,我國自然資源定價偏低,在較低成本下,以更高的價格銷售產品,致使企業在生產中大量消耗資源;同時由于技術研發成本較高,許多采用循環生產模式的企業,在生產初期往往會產生高成本,利潤下降,這阻礙了生產技術推廣。其次,我國環境稅收政策不完善,環境稅收效應較弱,不利于資源的循環利用,也妨礙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3.循環體系不健全
我國目前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還缺乏完善的循環系統,垃圾循環利用率低。一是垃圾的分類回收還沒有實現,大量的可回收材料被丟棄,不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二是垃圾回收利用系統缺乏,回收滯后,利用效率低,嚴重影響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4.公眾參與意識不強
循環經濟發展需要全社會參與,而各區域在循環經濟建設中,公眾參與較少。一是公眾獲取信息能力不暢,幾乎很難獲得關于循環經濟建設的知識。二是公眾仍然缺乏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雖然大多數理解并贊同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發展,但僅停留在了解和理解的層面。三是非政府組織不成熟,由于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缺乏有效溝通,不利于公眾參與到循環經濟建設中。
經過實踐,國外已經逐步摸索形成了發展區域循環經濟的典型模式,有代表性的為“生態工業園模式”。目前雖然對于生態工業園的分類,因其劃分標準還沒有形成統一標準,但大致可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在特定園區內進行工業集中,即共區型生態工業園(見圖1);另一種是將范圍擴大到區域內的生態產業鏈合作,即虛擬生態工業園兩大類(見圖 2)。

圖1 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模式

圖2 布朗斯維爾生態工業園模式
共區生態工業園的SWOT分析
優勢:從經濟角度看,生態工業園有利于園區產業鏈上游企業處理廢棄物。對于上游企業,一方面可以節約處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廢棄物找到買家,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對于下游企業,獲得生產原料既方便又便宜,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此外,它們位于同一園區,在降低運輸和問詢成本的同時,各類企業可以共享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等公共設施,節約了處理成本。從環境方面看,利用廢棄物、廢水和廢熱構建的生態鏈,可以消耗園區內產生的污染物,有效地減輕污染,提高物質利用效率。
局限:由于地域范圍所限,進入園區的企業數量有限。對于某種類型的廢棄物,接收企業單一,上游廢棄物產出企業或下游廢棄物接收企業一旦出現問題,很可能導致生態鏈斷裂,穩定性降低。此外,為了享受便利的園區服務,需要占用土地進行建設,企業也需要搬遷來享受公共設施,這增加了搬遷成本。同時,每個園區要根據需要建造一個新的治理設施,增加了額外成本。
機遇:為了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各地區高度重視園區建設,提供了稅收、土地、產品價格等優惠政策,為其發展和壯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此外,人們對可再生產品的認識也增加了園區產品銷售的規模和途徑。特別是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為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風險:由于目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時間較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政府的強力干預往往會導致其偏離市場經濟的發展軌道。對環境效益的高要求也容易造成經濟的非理性。
綜上,可歸納如表1所示。

表1 共區型生態工業園SWOT分析
優勢:虛擬生態工業園的明顯優勢在于其沒有明顯的庭院圍墻,可以節省土地資源和建設成本。此外,企業不需要在同一地區進行生產,這節省了搬遷成本和由搬遷引起的許多社會問題。同時,由于不需要移動,可以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園區的生態網絡,參與形式更加靈活,減少了對某個企業的依賴,避免了由于生態供應鏈中斷而引起的生產波動。當然,無論企業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否相同,參與園區的企業都利用產業生態學規律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從而具有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的優勢。
局限:由于園區的企業不在同一個地區,因此產生了大量的運輸成本,降低了園區的經濟效益。此外,為了在成員之間找到合適的可交換材料和合適的價格,企業需要不斷地相互問詢和談判,這增加了交易成本,增加了虛擬園區的不經濟性,同時廢棄物的運輸過程也會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
機遇:當前區域一體化趨勢逐漸加強,增加了區域間物質流動的路徑和效率。便利的區域交通、先進的信息交流平臺、區域的協調發展為園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加快也為虛擬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風險:虛擬生態工業園區的興起時間較短,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完全意義上的虛擬生態工業園,也沒有任何案例經驗可循。此外,地方政府對虛擬生態工業園認識不足,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得企業普遍不愿參與這些園區。
綜上,可歸納如表2所示。

表2 虛擬生態工業園SWOT分析
首先,優化產業結構是推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調整產業結構,使其朝生態化方向發展;同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電子信息和生物工程等技術,使循環經濟的優勢得以發揮擴大。其次,政策與監管體制是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保障。各級政府應完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為循環經濟提供政策保障,促進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完善生態監管機構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另外,綠色發展和技術創新為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技術創新是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大力發展資源替代技術、資源節約技術、能量利用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等高新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資源循環利用,進而推動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
綜上,目前我國經濟已進入轉型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化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發展區域循環經濟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區域循環經濟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我國經濟轉型。但是,目前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還處于的探索階段,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科技開發的不斷投入,也需要企業的認知和公眾的認可。各個區域在發展區域循環經濟時,應該根據自身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身的區域循環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