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崢嶸,王凱勃
(1.黑龍江大學,哈爾濱150080;2.天津英華國際學校,天津301700)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而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全域旅游發展思路作出了部署。目前,我國相關學界關于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進行了諸多有益研究,如余潔(2004)運用灰色關聯法分析了區域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度極其相互作用;陳文捷等(2018)以廣西省為例,利用VAR模型分析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動態影響關系;趙傳松等(2018)在全域旅游視角下分析了旅游產業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但是全域旅游核心是實現區域資源有效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推動綠色發展,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理念和模式?;诖?,本文將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整體,在大力推進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我國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程度。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旅游業是成為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據統計,2017年我國旅游總收入5.40萬億元,增長15.1%;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占其總量的11.04%;國內旅游人數50.01億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長12.8%,實現了旅游業的高速增長,也說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由此可見,旅游業已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全域旅游作為新興的旅游業發展模式,可以充分融合旅游業與其他產業,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帶動區域經濟的綠色發展。
首先,從經濟層面看全域旅游可以使旅游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文化娛樂業、餐飲業與商品零售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區域內產業的融合升級并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隨著全域旅游模式的日漸成熟,區域內的第三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占比提高將充分改善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其次,從社會層面看,全域旅游能夠全方位整合當地的旅游資源,對于引進投資、促進就業與增加居民收入等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全域旅游將提升居民整體文化素質與精神文明建設,景區內旅游設施與景點的建設不僅能夠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也能為當地居民的娛樂生活與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積極的影響,將全方面的推動區域內社會文明。最后,從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看,旅游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很高,全域旅游模式的開發可以更高效地實現資源節約與綠色發展,進一步提高了對區域內生態保護的要求,在旅游業逐漸作為區域內支柱產業的同時,將逐漸淘汰高污染型企業,對于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旅游業與區域發展系統的協調較為復雜,綜合考慮旅游業與區域發展的相互作用,并借鑒路春燕等(2011)、葛全勝等(2015)與趙傳松等(2018)的研究基礎上構建如下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旅游發展與區域發展耦合協調指標體系
1.熵值法
本文采用熵值法對旅游發展水平u1和區域發展水平u2進行測算,測算公式如下:

第i年份第j項指標占該指標的比重為:

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為:

第j項指標的效用值為:Dj=1-Ej
公式中的xij表示第i年第j項指標的原始數值,ximax,xjmin分別代表 2007~2016年這 10年間第 j項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yij表示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
2.耦合協調度模型
參照國內外相關研究對系統間耦合協調度模型建立的思路,構建旅游發展與區域發展耦合協調度模型。具體計算公式為:

式中,C為耦合度值,D為耦合協調度值,T是旅游發展與區域發展綜合協調指數,u1、u2分別表示旅游發展和區域發展的綜合水平值,α和β是待定權數。由于旅游發展只是促進區域發展的一個因素,區域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參考徐玉蓮等(2011)、程鈺等(2015)的研究,將 α 和 β的值分別設定為0.4和0.6。C值越接近1,表示旅游發展與區域發展系統之間耦合度越好,D值的取值范圍為[0,1],D的值越趨近于1,表示旅游業與區域發展水平的協調發展程度越高,兩系統越趨向有序協調;反之,協調發展程度越差。進一步地,根據旅游發展與區域發展水平的對比,若u1>u2,則屬于區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若u1=u2,則旅游發展與區域發展同步,u1<u2,則旅游發展水平相對滯后。
雖然全域旅游提出時間較短,相關數據較少,但通過各年份縱向分析旅游業與區域發展水平的耦合協調水平,也可以更充分地了解我國旅游業發展現狀。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國旅游發展與區域發展耦合協調度數值及
由測算結果可以得出,2007-2016年我國旅游發展水平與區域發展水平皆為上升趨勢,旅游發展與區域發展的綜合發展指數u1、u2呈現逐漸上升趨勢。2007、2008年旅游發展平穩增長,雖然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旅游業受到沖擊,但奧運會的舉辦對我國旅游業發展帶來機遇,兩相結合使2008年旅游業得到平穩發展。2007-2012年區域發展水平增長較快,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國內經濟穩步增長,區域發展呈現可持續發展態勢。2012年之后區域發展速度減緩,是緣于我國人口紅利消失,房地產業低迷,工業產能過剩,生態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所致。
但2007-2016年旅游發展與區域發展之間的協調程度不斷提高,耦合協調度呈穩步上升態勢,說明二者之間協調態勢較好;同時2008-2010年耦合協調特征為旅游發展相對滯后,說明這段時期區域發展水平較高,為以后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1-2016年區域發展相對滯后,說明這段時期旅游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而區域發展對于旅游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有所下降,難以和旅游發展水平同步,旅游業對于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強,快速帶動區域內經濟發展。
“互聯網+全域旅游”是知識社會創新下的新興旅游開發模式,以互聯網思維推動旅游業發展表現在各個方面。例如構建區域旅游電子商務平臺,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區域特色旅游產品的標準化、品牌化經營;也可通過電商平臺,把特色旅游產品與相關服務變成旅游收入的重要來源。另外,利用云技術與數據分析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多功能旅游服務中心,為區域內的旅游經營提供快速信息渠道與經營管理的智慧規劃,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與計算機技術推進旅游業進一步發展。
全域旅游模式更好地完成了區域內各要素的優化組合。傳統景區與傳統旅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而個性化、多樣化的旅游產品與景區建設會吸引更多的游客探索豐富的旅游資源。因此區域內的旅游服務在注重物化資源的同時,也應開發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環境、旅游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實現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與旅游資源的統一,創造多元化的全域旅游模式。在開發新型旅游項目時應注重整體規劃,發展地區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并引導挖掘當地的人文素養與人文景觀,以旅游思維引導美麗鄉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旅游業本身具有綜合性與跨行業的特點,與其他行業相比,可以更為快速有效地實現產業融合,所以旅游產業必須要以其自身的旅游資源與行業特性為基礎,緊密融合一、二、三次產業。例如文化教育、金融服務、電子商務,農產品加工、交通運輸等行業,都將更好地健全全域旅游模式。同時其他行業也通過旅游業吸納更多的消費者,利用旅游業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進一步推動三產融合發展,改變以往單一的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
目前全域旅游引領下的旅游業發展規模與產業融合度顯著提升,因此旅游業管理崗位亟需大量綜合性人才,同時也需要政府與相關行業組織積極參與進來,形成完善的管理協同機制,明確各主體的管理任務與指責,可以有效避免割裂式的管理模式帶來的旅游資源破壞與旅游資源的低水平開發。在大數據分析信息時代,通過各個部門的協同管理,可以有效完成整個區域的旅游資源高水平開發,形成整體的規劃與完善,進一步推動旅游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