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上海電機學院 上海 200000)
“課外體育活動”是指體育課堂以外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總和。既包括學生在校內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參加體育活動,也包括學生自發的一切校內外體育活動。它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學校體育目的的基本途徑之一 。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掌握體育鍛煉的技能和方法尤為重要。但近年來,由于諸多外界原因,課外體育活動呈現出松懈隨意的狀態,從大學生體質調研的結果看,前景令人擔憂。
通過對上海市浦東新區部分高校開展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認知態度、活動形式、鍛煉時間、場地器材以及課外體育活動管理等方面的情況,綜合找出目前上海市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試圖尋找提高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普及程度和效能的方法,為高校落實《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進一步深化高校體育改革提供參考。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上海市浦東地區4所大學大一、大二部分在校生總計1000名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分,回收989份,其中有效問卷955份。
(1)文獻資料法。
搜集閱讀國內外體育課外活動相關文獻書籍為總體研究把握研究方向打下基礎。
(2)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要求,經過多方專家效度檢驗,設計問卷(內容包括:課外體育鍛煉的形式、次數、持續時間、強度、課外體育活動的場地選擇等)
(3)訪談法。
對調查學校的部分教師和部分學生進行訪談,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的確切資料,為研究提供了幫助。
(1)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動機。
鍛煉動機是指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滿足的需要或需求,是人們參與和維持鍛煉行為的心理動力。體育鍛煉動機是激發、維持運動員從事體育運動的內部動力或心理動因,是體育鍛煉行為的直接原因,也是體育鍛煉行為的動力 。根據表 1數據,分析得出:男生主要參與體育活動是為了“塑形、提高技能、娛樂”,另外還有有效的“緩解壓力”。女生則除了為了“塑形”參加體育活動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消磨時間和應付考試”。總體上9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參加體育課外活動能很好的增進身體健康,說明極大部分大學生能很好的認識到參與課外鍛煉對提高自身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另外還能看出,大學生對“掌握技能、消遣娛樂、促進交流、消遣發泄”的功能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但其中也有將近半數的同學是為了應付考試參加課外鍛煉,這部分同學對體育鍛煉持有消極態度,對學校體育活動的展開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制定各種各樣的措施和方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使大學生建立良好的體育鍛煉態度和意識。

表1 上海市大學生對參加體育課外活動動機(多選)(N=955)
(2)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項目。
課外體育活動項目的選擇是建立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之上自由選擇。由表2可以看出,男生課外活動項目中排名前三的項目是健身,籃球和跑步。女生課外活動項目排名前三的是跑步,羽毛球和健美操。其中,跑步項目是大學生參與度最高的課外體育活動項目之一,也是最為簡單和有效的鍛煉方法,由于其不受場地和器材的限制,所以備受學生歡迎。乒乓球和羽毛球都屬于隔網類小球項目,趣味性強,難度適中,也較受學生歡迎。而足球、籃球、排球等為身體對抗類的項目,項目負荷強度相對較大,故男生人數明顯高于女生人數;健美操要求身體協調性較強,故女生人數明顯高于男生。但也有小眾項目,學校應加大各類活動項目的宣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表2 上海市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項目統計表(N=955)
(3)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頻率。
由圖1可知,每周1-2次運動的學生有450人(47.12%),其中女生多于男生。超過30%的學生能保持較好的鍛煉習慣(每周至少3次鍛煉),男生多余女生。但仍有五分之一的學生運動沒有固定運動規律,無規律運動的男生明顯多于女生。說明大學生中沒有鍛煉習慣,未能擁有一定的鍛煉意識和習慣的人數仍占據相當的比例。大學應多加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激發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熱愛,從而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圖1 上海市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頻率(N=955)
(4)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平均每次活動時間。
從圖2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鍛煉時間在30-60分鐘期間。30分鐘以上的長時間運動男生人數明顯多于女生。46.58%的女生運動時間維持在30分鐘以內,持續運動能力稍弱。男生則偏好于長時間的體育運動,占男生總人數81.45%,說明在單次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上投入了較大的時間精力。

圖2 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平均每次活動時間
(5)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
由圖2可以看出,因為與朋友、同學一起參加體育活動能夠比較輕松,同時能培養學生之間的友誼,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所以大部分大學生傾向于和朋友同學一起進行課外體育活動。還有25.3%的大學生會選擇獨自參與課外體育活動,認為不受他人及外界因素干擾的鍛煉更加專注,效果更佳。“教師指導”鍛煉的學生比例教“獨立鍛煉、結伴鍛煉”則相對較少,因教師資源有限,且大部分參與教師指導的學生是學校校隊的學生,故能夠享受教師指導的其他學生人數有限。在高校應該加大教師對課外體育活動的指導力度,大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圖3 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N=955)

表3 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多選)(N=955)
(1)大學校園體育場地條件差。
表3數據顯示,場地器材條件滯后是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場地條件的好壞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器材設施落后,數量不足都無法滿足學生體育鍛煉。因此,需要學校加大設施建設的投資、提供多種科學先進的運動器材以豐富學生進行運動,滿足學生要求。減免對大學生場館收費,不以營利為目的開展體育運動項目,要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形成良好鍛煉氛圍。
(2)大學校園體育校園文化薄弱。
大學體育文化氛圍對高校文化建設、學生健康體質的培養和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學是否重視體育文化建設,對體育的宣傳力度的高低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高校可通過體育相關活動傳播體育文化思想、學習體育文化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介紹開展體育文化的各種內容和方法,從而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3)缺乏專業的體育指導。
老師是否指導課外體育活動會間接影響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大部分學生自身鍛煉技能和水平有限,但大學課外鍛煉往往因為體育指導資源有限,大學生無法得到正確的指導,沒有科學的訓練方法和訓練計劃,從而對身體造成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極大程度影響學生鍛煉的積極性。
(4)學校體育管理不規范。
高校重視力度、督促力度、組織力度不夠,對學生體質與健康的組織管理就很難落到實處,更難以起到良好的引導與監督的作用。目前,上海市各高校基本都針對各自學校的情況,按照《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嚴格要求,逐步貫徹落實學生體質測試工作,切實引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達到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目的。
(5)大學生缺少體育活動的時間。
現在很多高校在校生,學習、就業壓力很大,影響學生生活作息規律此。外,還有一大部分學生把精力放在網絡上,極大程度縮短鍛煉時間,從而忽視課外體育活動。
(6)沒有鍛煉習慣。
體育鍛煉習慣是 “經過反復練習逐漸養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模式”。好的習慣是興趣發展培養形成。只有通過教育者的精心設計與管理,在學校中形成持久的、穩定的有特色的體育文化,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形成鍛煉的習慣。
大學學校體育應給予體育教學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并采取有效方法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同時在校園范圍內舉辦一系列的體育鍛煉活動,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激發學生鍛煉熱情,為培養其終身體育的思想奠定基礎。
在高校不斷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體育教學投入經費不足、體育設施落后、場館建設水平差、器材短缺、無法及時維護修理等現象是影響高校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高校應重視和加大對體育場館場地建設的投入,完善體育器材和設施,及時更換老化損壞的器材,為高校體育教學和大學生課外鍛煉提供良好的條件,以滿足大學生的鍛煉需求。
專業的體育指導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體育鍛煉。對大學生進行正面、積極的引導,加強理論知識的教育,能更好的加深大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從而達到最佳鍛煉的效果,此外還能極大程度上避免了體育運動損傷的發生。
學校要大力營造和培育校園體育文化,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文化層次、校園體育設施條件及學校傳統的體育特點,制定不同的體育活動,形成有自己風格和傳統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多舉辦校園賽事、區域聯賽、知識競賽和講座等活動,積極推廣一些新興體育項目(輪滑、攀巖、花樣跳繩),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帶動校內體育鍛煉的全面開展。
大學系統的組織與管理是保障課外體育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對引導學生起著重中之重的作用,是課外體育活動的核心部分。所以學校一定要制定嚴密的管理辦法,積極靈活的、有系統性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