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鄧方方,程 梅
(濱州醫學院護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
社交焦慮是指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由于自己在社會角色和社會行為上無法達到預定的目標時所產生的焦慮。主要表現為:與他人交往時不自在、緊張、擔憂和恐懼,因害怕被人誤解和他人否定的評價而產生的回避、退縮行為[1]。本科實習護生作為將來的臨床護理工作者,人際交往能力是必備的素質之一。陳檁等[2]的研究顯示,本科護生實習期間社交焦慮水平較高,高于大學生常模,因此關注實習護生心理健康及社交焦慮問題至關重要。
領悟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對自身被外界支持程度的主觀感受與評價[3],對個體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自尊是指個體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對個體認知和情感有重要影響,自尊與自我接納、自我效能感、自我評價等關系十分密切。以往研究表明,社交焦慮、自尊、領悟社會支持三者之間關系密切,表現為社交焦慮程度較高的個體往往自尊水平較低[4],而個體自尊水平可正向預測領悟社會支持水平,自尊水平越低個體領悟社會支持水平越低[5],同時社交焦慮與領悟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社交焦慮程度越高,個體領悟社會支持水平越低[6],這提示自尊可能作為一個內在因素影響社交焦慮與領悟社會支持的關系。本研究選取煙臺市某醫學院校168名本科實習護生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探索其社交焦慮、自尊、領悟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檢驗自尊在社交焦慮與領悟社會支持之間的作用,以期為本科實習護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實證依據和指導。
采取方便抽樣方法對煙臺某醫學院校168名本科實習護生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68份。其中男生76人,女生 92人,年齡 18~24歲,平均(20.66±1.19)歲。
1.2.1 研究工具(1)一般情況調查表。研究者自行設計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年級、戶口、生源地、家庭月收入等。
(2)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該量表由Watson及Friend在1969編制,汪向東等人修訂,由28個條目組成,測量社交回避與社交苦惱兩方面。量表總分0~28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交回避與社交苦惱程度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5。
(3)領悟社會支持量表。該量表最初由Blumenthal等編制,用來衡量個體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程度;姜乾金等將量表引入我國并證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嚴標賓和鄭雪在其基礎上進行了部分修改,將“領導、親戚、同事”改為“老師、同學、親戚”,使其在表述上更適用于大學生。量表共12個條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3個維度組成。采用Likert 7級計分法,1分為極不同意,7分為極同意,總分12~84分,分數越高表明領悟社會支持程度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0。
(4)自尊量表。該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編制,用于評定青少年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本研究采用王孟成修訂的自尊量表,該量表只有一個維度,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總分10~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7。
1.2.2 統計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初步處理,包括計算各變量均值(標準差)以及進行各變量間pearson相關分析,采用AMOS 21.0軟件建立結構模型,驗證中介效應。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本科實習護生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同自尊量表得分呈顯著負相關,自尊量表得分同領悟社會支持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呈顯著正相關,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同領悟社會支持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呈顯著負相關。結果見表1。
為檢驗自尊在社交焦慮與領悟社會支持關系中的中介作用,以社交焦慮潛變量(將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中的回避分量表和焦慮分量表作為社交焦慮潛變量的兩個指標)為自變量,以領悟社會支持潛變量(將領悟社會支持量表中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3個維度作為領悟社會支持潛變量的3個指標)為因變量,將自尊量表總分觀測變量作為中介變量,進行路徑分析,結果見圖1。所得模型對數據的擬合指標為:χ2=6.078,χ2/df=0.868<5;RMSEA=0.00<0.08;NFI=0.985,TLI=1.005,CFI=1.000,GFI=0.988,AGFI=0.965,以上數值均大于 0.90。

表1 社交回避與苦惱、自尊、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各維度相關矩陣
根據溫忠麟等[7]對結構方程模型檢驗擬合指標評判準則,本研究所得模型較好地擬合了數據。從模型路徑系數及顯著性可以看出,社交焦慮對自尊的效應系數顯著(β=-0.81,P<0.01),即a顯著;自尊對領悟社會支持的效應系數顯著(β=0.37,P<0.01),即b顯著;加入中介變量后社交焦慮對領悟社會支持的直接效應不顯著(β=-0.24,P=0.55),即c'不顯著。結果表明,自尊在社交焦慮與領悟社會支持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圖1 自尊在社交焦慮與領悟社會支持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顯示,本科實習護生社交焦慮與自尊水平呈顯著負相關,這與我國諸多研究結果一致[4,8-9]。社交焦慮是指對某一種或多種人際處境有強烈的緊張、憂慮或恐懼的情緒反應和回避行為。汪濤等[4]的研究表明,醫學生社交焦慮與其自尊水平、人格特質顯著相關,自尊水平越低、性格越內向的醫學生面對社交存在越多的焦慮情緒。王穎宏[6]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社交回避與苦惱同自我接納呈顯著負相關,原因主要是自我接納水平高的個體,自信程度高,在社交場合中更坦然、淡定,不會過于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因而社交焦慮水平低;而自我接納水平低的大學生,自尊水平較低,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表現出極度的不自信,一旦出現不愉快的社交經歷就會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從而對社交產生回避與焦慮情緒。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科實習護生自尊與領悟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張靜敏[5]指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自尊水平高的個體更坦誠,對他人防范和戒備更少,遇到問題更加傾向于向他人求助,并且愿意接受他人的幫助,因此獲得的社會支持更多;而自尊水平較低的個體,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傾向于保護自己,對他人戒備心較強,遇到問題時不善于求助他人,因此領悟社會支持較少。另外,自尊水平高的個體能做到自我欣賞、自我接納并且容易接納他人,在遭遇困境時會主動與他人交流溝通,堅信他人會幫助自己,因此能充分感知到來自周圍人的支持;自尊水平較低的個體自我認可程度較低,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不接納自己也不接納他人,將自己封閉起來,無法很好地感知到來自外界的支持。
本研究結果表明,本科實習護生社交焦慮與領悟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這與以往關于大學生社交焦慮與領悟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結果一致[6]。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社交焦慮水平高的本科實習護生對社交多采取回避態度,不利于結交新朋友,也不利于積累豐富的社會資源,因此,在遭遇困境時很難得到周圍人的關心和支持;而社交焦慮水平低的本科實習護生,多擁有自信、開朗、樂觀的人格特質,能很快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并且積極主動地結交新朋友,同時能夠在社會交往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容易信任、接納、依賴周圍的人,這有利于其領悟到更多的社會支持。
中介效應分析結果顯示,自尊在本科實習護生社交焦慮與領悟社會支持間起完全中介作用。也就是說,本科實習護生社交焦慮對領悟社會支持的影響,是通過自尊這一路徑實現的。社交焦慮可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對領悟社會支持水平產生間接影響,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大學生社交焦慮與自尊水平關系緊密,焦慮水平高的大學生多數自尊水平低。汪濤等[4]的研究表明,護理專業大學生社交焦慮狀況明顯高于其他專業學生,且多表現為自尊水平低,與異性及陌生人交往時不夠自信、害羞等。韓思竹等[9]的研究指出,自尊能直接預測社交焦慮水平,二者呈顯著負相關,據此他推測社交焦慮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外在表現,其自身的自尊水平則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內在因素。自尊是個體對自身價值和自我接納程度的總體感受,已有研究表明自尊可作為一個中介因素調節個體心理健康狀況。張灝等[10]的研究指出,自尊在大學生焦慮情緒與總體幸福感間起中介作用,提高大學生自尊水平可以降低負面情緒帶來的消極影響,緩解焦慮、孤獨等心理壓力。張偉玲[11]的研究顯示,自尊在自我接納和社交焦慮間起中介作用,自尊水平高的大學生能很好地接納自己,從而緩解社交焦慮。張奇等[12]的研究表明,大學生自尊水平與社會支持水平呈正相關,自尊水平高的大學生社會支持水平高。李玲[13]的研究表明,高水平自尊不僅能幫助大學生緩解焦慮情緒,還能幫助其積極尋求社會支持,建立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從而提高個體領悟社會支持水平。
對于本科實習護生而言,進入臨床實習后,生活、學習環境及學習任務發生了很大變化,社交主體由原來的同學和老師變為醫院帶教老師、醫生、病人及病人家屬等更廣泛的人群,所面臨的人際關系更為復雜,這就要求實習護生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靈活多變的協調能力。社交焦慮水平高、自尊水平低的實習護生,由于不自信、害羞等心理問題,對社交多采取回避與恐懼行為,這不利于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社交焦慮水平低、自尊水平高的實習護生,擁有開朗、樂觀的人格特質,愿意主動與他人溝通,并樂于維持與他人的友好關系,這有利于其產生良好的社交體驗,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實習護生進入醫院后,不僅要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還要完成各項繁重的臨床護理工作,這就要求其擁有較高的與人合作能力和尋求社會支持水平。自尊水平低的實習護生,由于不善與人交往,加之存有自卑、否定、不信任他人等心理,不愿意尋求他人幫助,導致領悟社會支持水平較低;而自尊水平高的實習護生,遇到問題時愿意信賴、依靠他人,會積極主動尋求他人幫助,善于充分調動身邊的社會資源,與他人合作共同解決難題,最終獲得更多社會支持。
因此,本科實習護生在臨床實習期間首先要正視自己,加強自信心培養。其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緩解社交焦慮情緒,積極調動周圍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再次,學校和教師應當重視本科實習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接納自己,提高自尊水平,并教會其與人溝通的技巧,提供豐富的社會資源,幫助他們盡早融入社會。最后,學校應做好本科護生實習前培訓及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幫助實習護生提前了解和熟悉醫院環境,緩解緊張情緒,為他們進入臨床實習、應對緊張忙碌的實習任務、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