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
摘 要:課前準備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的參與與體驗,能夠降低教師上課的壓力與難度,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基于此,對“課前準備我能行”活動評價案例進行了相關論述,首先對小學生特點以及相關教材等進行了分析,其次從評價主題以及評價目標等方面對案例進行了呈現,最后從綜合性評價過程、評價結果呈現形式以及評價實施總結等方面對評價內容進行了探討,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課前準備;評價主題;評價內容
從現階段小學一年級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學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并沒有做好課前準備,在上課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書本忘帶或者是帶錯書本等現象,為課堂教學帶來眾多不良影響。因此對于教師來說,應該增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通過活動評價案例分析,對課前準備策略進行有效挖掘,尋找適合小學生的課前準備方法,進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一、概述
(一)學生特點
經過近兩個月的學習生活,一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課堂學習習慣。孩子們知道上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但有部分孩子還是會忘記,需要老師或組長提醒。尤其是會忘記檢查鉛筆是否削好,等到做課堂作業的時候才發現。忘記帶書本、作業或美術工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因此前一天根據課程表整理書包的習慣還需強化。
(二)教材分析
《上課了》是《校園生活真快樂》單元的第4課。承接第一單元,本單元依然是入學適應教育,熟悉與了解上課內容?!罢n前準備好”是《上課了》的第一課時,本環節的“課前準備好”有兩層含義:一是做好上課學習用品的準備;二是做好上課的思想與精神準備。
二、案例呈現
(一)評價主題
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靜心上好這堂課——“課前準備我最棒”主題活動。
(二)評價目標
1.第一層析
學生在課程表上畫上與課程相對應的圖片,能做到一看課程表就知道每天要上哪些課。了解做好課前準備的方法和重要性,形成課堂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準備。
2.第二層析
通過多次的實踐,培養學生學會做好課前準備的方法。知道課前準備的好處并能夠做到。運用多元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第三層析
繼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知道課間放松心情、積極休息的好處,知道課前準備的好處并能夠做到下課先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然后再休息[1]。
(三)評價內容
綜合性評價過程
1.第一階段
每位學生設計一張圖文并茂的課程表,可以畫上與課程相對應的圖片,也可以畫上自己喜愛的圖片。
【設計說明】
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認識課程表是有一定難度的。這里我們讓一年級學生設計他們能看懂的、帶有圖案的、更加直觀化的課程表。
2.第二階段
進行“課前準備我最棒”的評比活動。
【設計說明】
根據課程標準制定三個層面的評價,通過評價讓學生知道課前準備應該做到哪些要求,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準備的好習慣。
【設計說明】
表上設計了加★項目,學生個體存在個性差異,這部分的評價更加突出強調了學生前后時間段的比較,有進步,就值得肯定。
(四)評價結果呈現形式
根據總評,得到20顆★以上為“課前準備小達人”;得到16★~20顆★為“課前準備小能手”;得到15顆★及以下為“課前準備潛力生”。并進行表彰頒發獎品,提高學生積極性,樹立學生信心,滿足學生成就感[2]。
(五)評價實施總結
通過此次評價,班級大部分的孩子課前準備有所進步。第一周評價表上有學生這樣評價自己的同桌:上課鈴響了,他能人坐端正,腳放平,課本放好,筆袋放在書本的旁邊。但是,鉛筆、橡皮沒有放在筆袋里。被評價的學生也表示會在下一周中改正。
第二周,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聽到鈴聲,立刻坐端正,腳放平。提前放好課程表上的課本,鉛筆、尺和橡皮放在筆袋里,筆袋放在書本的旁邊,安安靜靜等老師來上課。
課堂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就是過一種有組織、有紀律的學習生活。我們尊重差異性就是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要在同伴交流、教師引導中實現學生個體的主動發展,對學習評價活動進行設計,讓學生用最喜愛的畫畫形式來幫助自己認識課程表,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每一個學生。要關注學生的進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