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歡歡
摘 要:APOS理論是美國數學家杜賓斯基等人提出的數學概念學習理論,現結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一課,闡述APOS理論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APOS理論;數學概念教學;分數的意義
數學概念是具體性與抽象性的辯證統一,是“過程”與“對象”的統一體。APOS分別代表學習的四個階段(活動階段、程序階段、對象階段和圖式階段),下面筆者將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為例,將單位“1”“分數”“分數單位”概念作為研究對象。
一、活動階段——直觀感知,積累感性認識
【教學片段】
師:(呈現月餅圖)看到這個月餅圖,你想到什么分數?
生:1/3,表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就是這塊月餅的1/3。
師:(出示一米的米尺)你想到用什么分數表示?
生:1/10,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
師繼續出示一升、一些物體的直觀圖,讓生看圖說分數含義。
【分析】“活動”是指個體通過一步一步的外顯性(或記憶性)指令去變換一個客觀的數學對象,在活動階段,學生借助直觀材料、數形結合,說出具體分數的含義,并在不斷變換客觀數學對象的過程中,感悟“變”與“不變”,積累分數概念的經驗。
二、程序階段——活動內化,形成概念表象
【教學片段】
師:剛才,我們說分數,現在,我們能不能自己在頭腦中想一個分數,并創造出來?
學生依次展示并說出一個正方形的1/2、一米的3/4、一堆蘋果的1/5、一堆桃的1/3、一塊大餅的1/4的意義,教師展示在黑板上。
師:比較黑板上的圖,在分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的分數也不同,平均分的對象也不同。
師:你能根據平均分的對象把它們分分類嗎?每一類都是把什么進行平均分的?
生:(生上臺分類)第一類是把一個物體進行平均分,第二類是把計量單位平均分,第三類是把一些物體平均分。
師:是的,把平均分的對象分成了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和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
【分析】“程序階段”是學生在頭腦中對活動進行描述和反思。這個階段,學生自己“做分數”,自覺內化之前的活動,在腦中建立分數表象,通過畫的方式將表象外化出來,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按照平均分的對象進行分類,將零散的平均分對象進行結構分類——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初步形成單位“1”的概念。
三、對象階段——抽象概括,揭示概念本質
【教學片段】
師:剛才分的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和自然數幾有關?
生:1。
師:數學上把平均分的對象,比如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我們把它叫作單位“1”。
師:上面這些圖分別是把什么看作單位“1”?
師:認識了單位“1”,上面的分數分別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這樣幾份?
師:你覺得什么是分數呢?
生:(在生交流的基礎上概括)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表示其中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
師:你能說說黑板上各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嗎?它們分別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分析】“對象階段”就是通過對前面活動階段、程序階段的抽象,認識到概念的本質,對其賦予形式化的定義和符號,成為一個具體的對象。通過提問: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和自然數幾有關?并追問概念的本質,將平均分對象放到更高層次的結構中,將之前的“程序”壓縮為一種“對象”:單位“1”、分數、分數單位的形式化定義,從而實現分數概念過程和對象的統一。
四、圖式階段——知識整合,形成概念結構
【教學片段】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單位“1”、分數、分數單位這三個概念,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生: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數是分數單位,表示其中幾份的數是分數。
生:任何一個分數都是由一個或幾個分數單位組成的。
師:還記得以前學的整數的計數單位嗎?一個整數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生:整數的計數單位有個、十、百、千等,一個整數就是由幾個整數單位組成的。
師:沒錯,我們目前學到的數,不管是整數還是分數,這些數都是由幾個計數單位組成的。
【分析】圖式階段,指的是學生能夠把之前相應的“活動”“程序”“對象”以及與某些一般原理相聯系的其他“圖式”進行整合,形成個體頭腦中的認知框架。這階段,教師通過啟發學生將單位“1”、分數、分數單位三個概念聯系起來,橫向構建三者概念之間的關系,又回憶整數的意義,形成縱向聯系,最終形成認知結構。
參考文獻:
[1]鮑建生,周超.數學學習的心理基礎與過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張興華.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4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