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山
摘 要:柳城縣是柳州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本文在闡述柳城縣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柳城縣發展現代農業時應注重的問題。
關鍵詞:柳城縣;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策略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34
1 柳城農業基本情況
柳城縣是柳州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距柳州市48km,總面積2109km2,其中,耕地面積7.8萬hm2;轄12個鄉(鎮),2個管理區,131個行政村;總人口41.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64萬人。近年來,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先后榮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科技進步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廣西十佳蠶桑生產基地縣、廣西現代農業產業示范科技縣。自廣西區黨委、政府做出創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的重大決策以來,柳城縣把示范區創建作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一號工程”來抓,截止2017年底,全縣已獲區級示范區1個、市級示范區3個、縣級示范區5個、鄉級示范區3個,開辟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子,但示范區的創建仍面臨一些難以破解的問題。
2 存在問題
2.1 經營主體實力不強
示范區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弱。示范區仍主要采用傳統的簡單訂單農業模式,入駐企業、合作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不夠緊密,推行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形式較少,即便推行也是小規模試點,未形成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
2.2 科技水平總體不高
部分示范區沒有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和示范,未購置農產品加工設備??萍既瞬抨犖楸∪酰痉秴^引高級職稱技術人員少。
2.3 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示范區仍以賣原料和粗加工農產品為主,農產品加工比例低,未對產業結構調整起到優化作用。
3 加快柳城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啟示和建議
綜合分析,柳城縣在發展現代農業時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
3.1 高標準、高起點、高要求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
要緊緊圍繞縣委提出的“建設柳州主要衛星城和現代休閑生態田園城市”這一主題,進行高標準、高起點、高要求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把示范區建成農業田園綜合體,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以橘園、桑園、茶園、農田為主體的農業公園,形成“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麗圖景。帶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和商貿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打造以古砦、鳳山為重點的民俗風情和宗教文化旅游區。對接周邊市縣區,打造以太平、龍頭、沖脈、寨隆、社沖、馬山為重點的現代休閑農業示范區。
3.2 抓龍頭、建基地、帶農戶,推進農業產業化
龍頭企業是分散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聯結的紐帶,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科技創新、深化加工、配套服務的功能。因此,要把引進龍頭企業作為示范區建設首要任務來抓。柳城縣種植業基本屬于傳統農業,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建設一批規?;a基地,可以帶動一大批農戶參與基地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對具備這些條件的龍頭企業要實行政策傾斜,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重點扶持,包括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用地優先、科技投入、信息幫助等多方面。在經營主體上,要鼓勵和支持多層閃、多形式、多成分的龍頭企業發展,以輻射帶動能力強弱作為龍頭企業的重要標準。在經營形式上,采取合同、契約、股份合作及聯戶、聯營等多種模式,使龍頭企業與廣大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3.3 堅持科技進步,推進技術創新,為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必須堅持科技進步,注重技術創新,用科技來支撐農業的發展。完善和落實優惠政策,鼓勵農業科研人員下鄉創辦科技園區、經濟實體;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積極與大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聯姻,加強合作,借助外力推進技術進步;加強技術培訓,普及先進實用技術;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
3.4 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業抗御風險的能力
要把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質量檢測檢驗體系的建設放在優先地位,加快發展。參考外地有關標準,盡快研究制定柳城縣農產品質量標準。分品種建立生產技術規程,用標準化手段促進農產品質量、效益的提高,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建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安全檢測手段,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完善流通體系建設,促進貨暢其流。健全中介服務組織,加快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采取扶持與引導的方式,加快農村合作總會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要盡快培育并形成適應市場經濟、功能齊全、機制有效、布局合理、交易有序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并遵循市場規律,加強監管;加強對外聯系,拓寬銷售渠道。積極與外地大型批發市場、農產品超市、流通企業等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促進農產品銷售,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探索和發展農產品網上交易方式,積極發展訂單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