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捷
摘 要:土壤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源頭之一,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存質量。本文我國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土壤資源管理現狀,并對加強土壤資源管理和可持續利用的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土壤資源;管理;可持續利用
中圖分類號:X95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42
農產品產地環境包括水、土壤、空氣等,其中土壤污染及其導致的環境質量惡化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和潛伏性等特點,往往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才會被發現。因此,加強土壤資源管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刻不容緩。
1 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土壤資源管理現狀
近年來,因土壤污染造成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發。2014年5月,湖南“鎘大米”事件震驚全國,原因就在于湖南土地普遍遭受重金屬污染;同年,廣東相關部門檢測發現,珠三角多個地區土壤污染造成蔬菜重金屬超標10%~20%;陜西鳳翔“血鉛事件”,造成數百名兒童不同程度的鉛中毒,此類事件層出不窮。土壤污染物主要有鎘、鉛、砷、鉻、汞、鎳等重金屬,以及DDT等有機物,主要來源于工礦企業排污、生活廢水排放和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壤污染通過農作物、水產品、飲用水等途徑進入人體,對群眾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我國耕地大約為1.2億hm2,其中受污染耕地就有近0.1億hm2,占8.3%,土壤污染地區分布為南方重于北方,其中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以及老工業基地尤為嚴重。
土壤污染嚴重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比如,我國對有機氯農藥已禁用超過30a,但在各類農產品中仍有殘留,而重金屬主要分布在土壤耕作層,直接被農作物吸收。據調查,我國約10%的糧食、24%的農畜產品和48%的蔬菜存在質量安全問題,其中農藥殘留超標主要集中在糧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殘留農藥的種類和數量持續增加,其中以有機磷農藥問題最為突出;重金屬殘留超標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區和礦區農產品;硝酸鹽含量超標主要在農業集約化地區,特別是塑料大棚產出的蔬菜較為嚴重。我國因土壤污染造成大量農產品達不到農產品標準和綠色環保要求,出口面臨嚴峻挑戰,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2 加強土壤資源管理與可持續利用的措施
2.1 構建土壤資源質量檢測網絡
目前,我國雖然開始意識到土壤資源保護問題,但對土壤環境檢測多為局域性資料,數據信息也沒有公開發布。近年來,國務院要求必須高度重視和摸清土壤環境狀況,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勢頭。因此,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逐步、分區、分階段地進行全國土壤資源環境質量調查和評價工作,并且建立長期的動態監測網絡。
2.2 完善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土壤環境標準體系與評價方法
目前,我國頒布的無公害農產品相關標準中只有農藥殘留、重金屬和硝酸鹽含量等做出了標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也只考慮了DDT和六六六等有機污染物,忽略了土壤污染物超標造成的農產品污染。因此,土壤質量標準與評價應參考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結合起來。同時,在東北、京津唐、膠東半島、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主要農產品產地建立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發揮示范作用。
2.3 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對策的研究
2.3.1 工程措施
包括換土、翻土、客土、去表土等,能夠去除大多數污染物,適用于多種條件,但這種方法容易降低土壤肥力,并且成本較高。
2.3.2 化學措施
通過在土壤中添加抑制劑和改良劑等化學品,降低污染物的水溶性和擴散性,降低進入農產品的污染物含量,從而減輕對農產品質量的危害,比如在土壤中加入石灰等堿性物,將重金屬轉化為氫氧化物,化學措施操作簡單,適用于土壤污染較輕的地區,但在重污染區,很難將農作物中污染物含量降低到可食用的標準。
2.3.3 生物措施
通過培養微生物和特定的動植物,達到降解或吸收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目前土壤污染以微生物治理為主,近期我國植物修復方法有了很大進展,比如陳同斌等發現和改良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并且在湖南郴州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植物修復基地,但植物修復存在種類少、生長慢、生物量低等不足,還要考慮不能讓植物中的污染物進入生物鏈。
2.3.4 生態措施
充分利用生物的抗逆性,提高生物適應污染環境的能力,同時采用適當的工程和化學措施,提高污染土壤的利用率,比如,汪雅谷等進行了不同蔬菜在污染土壤的種植試驗,發現對重金屬富集較弱的蔬菜能夠降低50%~80%的含鎘量,減少了土壤中鎘進入生物鏈的能力。
3 結語
土壤資源管理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好壞,與人民健康和農業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因此,需要加強土壤資源管理和土壤污染治理,使土壤資源能夠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實現土壤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董元華,張桃林.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土壤資源管理與可持續利用[J].土壤,2003(3):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