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芳
摘 要:中國國土遼闊,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國土資源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為持續社會經濟的發展,應重視對林業資源的保護。發展林業資源不僅可以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還能提高我國的經濟效益。本文將對林業資源造林的方法,及其在林業資源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林業資源;造林方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58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逐漸加強,保護林業是我國當前的重要目標,林業資源對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發展規模已逐漸擴大,正確的造林方法對其發展和保護資源更加有利。
1 造林方法
1.1 直播造林法
直播造林又稱播種造林,直播造林顧名思義就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到土里的造林方法,此種種植方法工序簡單,操作容易,適合大面積的林業播種。但是此種方法對林地要求嚴格,多數適用于種粒大、種源充足及容易發芽的樹種,如油茶核桃等。直播造林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條插、穴播和撒播等。
1.2 分殖造林法
它是指通過樹木的干、支、根及地下根莖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可以節省樹苗培育的時間和節省育苗所產生的費用,增加造林速度,不僅操作簡單而且成活率普遍較高。此外,幼苗的生長速度較快,同時具備其母枝的優良性狀,有利于其以后的生長,由于是分殖造林,種植條件有一定的要求,且受材料和數量的影響,宜種植的品種有松樹、楊樹和柳樹等。
1.3 植苗造林法
又稱栽植造林,是以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其使用歷史久遠,是一種普遍的造林方法。采用植苗造林的材料,必須帶有根系,下栽后可較快地恢復,能快速的地適應林地生活,對于地質貧瘠等較差的地理環境,應對苗木進行事先培育,以確保正常生長。
1.4 選擇造林樹種
樹種的選擇是林業造林的前期工作,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地區發展狀況,所選擇的種子應適宜當地的自然環境,對于生長能力弱或者對氣候要求條件較高的樹木,不適合選擇在西部地區,種植在西南地區為宜,應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種植。因闊葉樹對自然環境要求較低,落葉層對土壤起到保濕的功效,落葉的腐殖質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中的養分,其外形美觀,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所以可提高對其種植比例,快速改善土壤結構和林地質量。
1.5 選擇種植時間
對于造林時間,大多數選擇在春季,由于近年來全國各地林業區域的樹木有所不同及造林工作進行順利,所以造林時間普遍提前,南方地區應選擇在12月初—次年2月末最為宜,不可超過3月份,在此期間種植,不會流失過多水分,樹苗成活率高。由于樹苗的根系活動較早,且在冬季造林時充裕足,人工充裕,對人員的工作分配均勻,可保證造林的質量。北方地區四季分明,種植時間可選在2月末—5月初,栽樹天氣盡量選在雨后晴天,此時,土壤松軟,適合栽樹且土中養分成熟,有利于樹苗成活,對于干旱土地、霜凍土地和澇地不宜種植。
1.6 發展混交林
1.6.1 改善立地條件
在實踐中可以發現,混交林與單純林相比,其林內光照弱,氣溫、地溫偏低,風速小,蒸發量少,空氣中的濕度加大,從而改善了林內小氣候。由于混交林的冠層較厚,葉面積大,落葉等物較多,所以比單純林更能提高土壤肥力。
1.6.2 充分利用空間和營養提高產量與數量
因與不同的樹種搭配,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地上地下空間,使具有不同生長特點的樹種搭配在一起,不同層次的利用光照和水分。多種樹木搭配的種植方式,不但利用了環境條件,促進樹木之間相互生長,還提高了樹木的產量,總蓄積量高于單純林。
1.6.3 具有防護功能
由于混交林冠層濃厚,根系深,其落葉對土壤有著改善作用,地下結構相對于單純林復雜,所以,混交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有防風固沙的作用。
2 林業養護及注意事項
保護好林地,可為發展林業經濟提供有利的基礎,此外,還要進行林業結構調整,改變單純林種植方式,廣泛合理地種植林業新產品,針對不同林質種植相應的適合品種,改善林地質量。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密不可分的,經濟效益可以保證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的速度直接影響種植的數量和質量,保證著林業的生態環境。
林業造林前應對造林地進行清理,造林條件的好壞對造林施工后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要將造林地上的雜草、枯枝以及倒木等雜物徹底清除,清理方法是: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化學藥物清理。割除清理可采用人工或機械進行清除。火燒清理是將林中雜物進行集中火燒消毀,期間注意應避開大風等不利天氣,做好防火措施。
3 結論
林業是人類及生物圈中賴以生存的條件,林業的發展直接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的發展,隨著人們對林業的過度開墾及亂砍亂伐的現象不斷發生,導致環境問題不斷增加,改善林業發展,加強林業保護是當今首要目標,為良好的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帶動國民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