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健
摘 要: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根據不同的課型選擇不同的引入方法,從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關鍵詞:興趣;生動;參與;實驗
數學是一門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它具有思維性強,邏輯推理嚴密,內容比較抽象難懂,枯燥乏味。作為教師,我們知道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取決于學生是否努力以及學生是否有鉆研的精神,而學生努力鉆研的程度則取決于他對這門學科的興趣。是否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則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我們常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學生的最好時機就是在課堂的開始。在引入新課時,只要教師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一節成功的新課引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承上啟下,使學生有準備、有目的地進入新課的學習、能為新課的展開創設學習情境。下面結合初中數學教材的部分內容,談談新課的引入的方法及策略。
一、引入新課的一般方法
1.開門見山法引入新課。即在上課時直接說出所要講述的課題。直接引入法最簡單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體的學習目標,因為所提出的新課題對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使學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維和注意力,缺乏學習的心向。經常用此法引入,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一般的情況下,不宜采用此法。
2.問題引入法。即針對所要講述的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通過對問題造成的懸念來引入新課。問題引入法用比較積極的形式提出了與所要學習課題有關的問題,點出了學習的重點,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指向更為集中,積極地期待著問題的解決。問題引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識相互聯系密切的新授課教學,或本節所研究的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新課。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或熟知的現象為基礎的前提下,提出學生似曾相識,但欲言而又不能的問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講“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讓學生想這樣的問題:兩個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對邊、三對角對應相等嗎?能不能少點條件使判斷簡單?這樣學生會懷著強烈的學習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以舊帶新入法。即通過復習已學過的知識,引入新課的學習內容。這種引課的特點是便于學生了解到新內容是舊知識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學生系統地把握知識的結構。這種引課一般適用于定理和性質的運用。如講《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第二節課時,運用復習引入法,把上節課講到的理論重新復習一下,就能讓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不感到生疏,利于新課的展開。
4.實驗引入法。實驗引入法最大的特點是直觀形象、生動活潑,且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便于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通過學生親身實踐操作而引入新知識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力、思考力,使知識引入自然,使抽象的問題變得通俗易懂。例如:《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課的引入。要求每個學生在紙上任意作一個三角形,剪開成三部分,然后把三個內角拼在一起,問:這三個內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5.資料引入法。即用各種資料(如科學發明發現史,科學家軼事、故事等),通過巧妙的編排、選擇引入新課。這種引課具有真實、可靠、生動有趣等特點。通過引入科學史上的有關資料,能從中有效地進行思想教育,進行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教育。通過講述生動的故事將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使學生的思維順著教師所講述的情節進入該課的學習。這種引課法由于可較詳盡地介紹史料,故一般用于比較抽象的單元教學的開頭,使學生通過史料對這個單元知識的產生、發展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因而從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單元教學的難度。如在講“勾股定理”時,可以講“百牛大祭”的故事,告訴學生畢達哥拉斯發現的勾股定理決非是受了神靈的啟示,而是他勤奮學習之所得。
6.激趣引入法。即通過游戲、迷語、詩歌、對聯等引入新課。這種引課方法可使學生對數學課獲得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講垂直時,出“大漠孤煙直”的謎語;講開方時,出“醫生提筆”的謎語;講“直線與圓相切”時出“長河落日圓”的謎語,等等。又如《有理數的乘方》可這樣設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紙依次折疊并計算紙的厚度。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紙張厚度所發生的變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時提出問題:繼續折疊20次、30次,會有多厚?教師作出假設:如果一層樓按高3米計算,折疊20次有34層樓高,折疊30次有12個珠穆朗瑪峰高。這一驚人的猜想使學生精神集中、思維活躍,進入最佳狀態。
二、引入新課時需防止的問題
1.方法單調,枯燥無味。有的教師在引入新課時,不能靈活多變地運用各種引入方法,總是用固定的、單一的方法行事,使學生感到枯燥、呆板,激發不起學習的興趣。
2.洋洋萬言,喧賓奪主。新課引入時不能信口開河,夸夸其談。占用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影響正課的講解。
3.離題萬里,弄巧成拙。引入新課時所選用的材料必須緊密配合所要講述的課題,不能脫離正課主題,不然不但沒有起到幫助理解新知識的作用,反而干擾了學生對新授課的理解,給學生的認識過程造成了障礙。
作者簡介
杜宏建(1974.08—),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廣西桂林;最高學歷:本科;職稱:中小學一級;單位:桂林市龍勝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