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摘 要:生態農業的建設不僅是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實現農業科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農民經濟高效,多樣發展和職工增收的新途徑。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已經成為我區經濟轉型過程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向之一。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再到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史上的重要產業變遷,也是我區建設“綠色廣西”,實現中國夢的具體目標。本文首先討論廣西的農業自然環境,接著討論了農業建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生態農業;“綠色廣西”;解決措施
生態農業是集可持續發展農業,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一體”的立體型農業發展模式,是遵循生態經濟學規律進行經營和管理的集約化農業體系。農業生態化強調立足區域自然資源特點,利用現代化技術設備,運用生態系統中生物共性和物質循環再生原理,采用系統工程方法,一方面大力加強農業環境保護、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育,循環與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充分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提高農業生產率、優化農業生產方式,緩解農場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統一。因此,協調農業發展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建設推廣生態農業是農業現代化技術革命的方向。它與廣西農業綜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創造最佳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分不開的。
一、廣西的農業自然環境
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孕育了大量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尤其盛產水果,被譽為“水果之鄉”。廣西地處中國華南沿海,位于東經104°26'—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大陸海岸線長1595公里;東西最大跨距771公里,南北最大跨距(南至斜陽島)634公里。廣西處于被稱為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云貴高原的東南邊緣,兩廣丘陵的西部,南邊朝向北部灣。整個地勢為四周多山地與高原,而中部與南部多為平地,因此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與東南之間呈盆地狀,素有“廣西盆地”之稱。位于自治區東南部的貴港市擁有廣西最大的平原“潯郁平原”。 其特征是: 1.盆地大小相雜。 2.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 3.丘陵錯綜。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臺山)占廣西總面積26.9%。 5.喀斯特廣布,占廣西總面積37.8%,集中連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東北。廣西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北以賀州——東蘭一線為界,此界以北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區各地極端最高氣溫為33.7-42.5℃,極端最低氣溫為-8.4-2.9℃,年平均氣溫在16.5-23.1℃之間。全區大部地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雨水豐沛,干濕分明,季節變化不明顯,日照適中,冬少夏多。 廣西是全國降水量最豐富地區之一。各地年降水量均在107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區為1500-2000毫米。 熱量豐富,四季宜耕。 廣西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曖,熱量豐富。各地年平均氣溫16.0-23.0℃,等溫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氣溫由北向南遞增,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區遞減。各地累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3.7-42.5℃,累年最低氣溫為-8.4—2.9℃。 日平均氣溫≥10℃積溫(下稱≥10℃積溫)表示喜溫作物生長期可利用的熱量資源。廣西各地≥10℃積溫5000-8000℃,是全國最高積溫省區之一。如此豐富的熱量資源,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多熟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由于我區復雜多樣性的自然環境,導致了我區農業結構的多樣性。即使是同一樣的農作物,也因生態區域不同要種植不同生態型的品種。
二、廣西生態農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針對我區農業自然環境的現狀,近年來我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并且一了長足的進步。但要將我區的生態農業向更高層次推進,仍然問題突出,困難繁多。
1.“綠色”意識還比較薄弱,短期效應思想束博
生態農業要求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采用有機肥料取代化肥,以生物鏈防治病蟲害,使用綠色飼料養殖畜牧,使用綠色獸用藥品防治疾病。這些都可能會在短期內使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風險增大。經濟效益不明顯。另一方面,我區農民收入相對較低,消費能力不高,生產觀念比較落后,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防治農業產業化的積極性。
2.生態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產效益的統一,但我區的生態農業發展距離這個目標仍然有很大差距。很多地方甚至僅僅依靠種植業來發展經濟,難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一些區縣的生態技術應用不足,推廣力度弱,技術培育和服務體系不健全。從經營層面上看,生態農業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規模小。“生態農業戶“比較常見。”生態農場“發展有所欠缺。難以形成生態農業產業化。
3.生態農業資金投入不足
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田水利、能源、國土整治、環保等多個領域,我區農業經濟的發展本來就比較薄弱,加之各級政府重視程度不同,有的甚至還沒有將發展生態農業擺上議事日程,生態農業發展的資金缺口較大,投入不足,嚴重制約生態農業的發展。因此,發展生態農業的激勵機制建設不完善,影響農民參與生態農業的積極性。
三、發展我區生態農業的對策建議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生態農業則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保護生態農業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當前我區農村和農業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我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立足點之一更是我區實現轉型跨越的著力點之一。
1.提高發展生態農業的意識,提升生態農業發展地位
發展生態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正確認識生態農業,才能保障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因此,要擴大宣傳教育,提升全社會對建設生態農業重要性的認識,培養我區的種、養殖戶良好的生產習慣。各級政府要引起重視,編制發展規劃,明確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基本思路和階段性工作。把發展生態農業上升為我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改革措施。要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產業化經營為手段,制定優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完善市場體系,健全市場規則。規范市場行為,做好質量檢驗和標準認證,營造良好空間。
2.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建立生態型水資源利用模式
生態農業的水資源農業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我區農業用水長期的發展戰略。從我區農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出發,必須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要確實加大節水灌溉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主導作用,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和資源整合,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節水灌溉的投入力度。要大力推行新的節水方式,改變目前渠系水利用率低,田間水利用率低和水分生產率低的“三低”狀況。大力開展連片耕地的整合,水利設施的合理配套建設。完成澆地向澆作物的轉變。引導農戶采用抗旱高產品種。有效提高水分生產率。在缺水嚴重的西北灌區更要采取以渠補源,以井保豐的措施,最大限度的用好地表水。要建立節水新機制,一方面對供水單位嚴格實行計劃管理,另一方面對農戶實行基本水量和調控水量雙重定額管理。要加強宣傳培訓,通過各種媒體、采用多種方式,積極開展節水灌溉和農業節水科普教育。宣傳發展節水灌溉的意義、效益和經驗。提高全民節約用水節建設發展現代化農業意識。
3.開發綠色農產品,大力推廣無公害肥料及生物農藥的施用
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引導產業化經營機制開發綠色農產品。嚴格按照生產標準,實行科學管理。規范生產和加工環節。積極鼓勵綠色食品加工企業投資綠色農產品開發。逐步形成大企業、大集團開發綠色農產品的格局。提升綠色農產品的開發檔次、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作用。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綠色農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根據綠色消費趨勢,發展市場機會,選擇恰當的發展戰略。制定綠色經營策略計劃。大力推廣無公害肥料及生物農藥,推廣施用面積,恢復綠肥作物的種植,提高生物有機肥制作技術,創造優惠條件,鼓勵農家肥加工企業大力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生態農業是當今時代能夠更好的保護我國生態環境的必然要求。在開展生態農業的種植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同時,避免了對環境的污染。但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發現,距離國家和社會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并提出改進生態環境基礎上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以期為實現我國農村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有效平衡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梁興英.新常態下煙臺生態農業的發展策略[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 2016(03).
[2] 黎振強,楊新榮.生態農業投入產出的經濟利益誘導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 2014(12).
[3] 劉某承,熊英,倫飛,張永勛.歐盟農業生態補償對中國GIAHS保護的啟示[J]. 世界農業.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