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琦
作者:張世琦,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講座開始,沈洋老師提問: 在聲樂學習學習過程中,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回答者中,有人提到機能和修養,沈洋老師對此作了闡釋。
機能為生理學名詞,百度詞條解釋為∶泛指在物質(物體)的系統中,其某一部分應有的作用和能力,也指細胞組織或器官的作用和活動能力。聲樂中的機能約指歌唱中,人體參與歌唱的所有器官各自發揮的功能。歌唱中,這些器官發揮功能的過程越正常、越自然、越協調,歌唱機能就越好,歌唱者就會感到越輕松自如。歌唱中的所討論的機能通常是在生理完全成熟的情況下進行,如果生理沒有完全成熟而過多談論機能是沒有意義的。
歌唱機能不可“速成”,它在學習時間的不斷積累中得到加強。良性的機能會促使優質技能的形成,優質的技能使歌唱者在歌唱中,尤其是具有一定難度作品的表演和較長強度的演唱中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
百度詞條對修養的解釋為:指人的綜合素質,道家的修煉、養性等。出自呂巖的《憶江南》2。修養是通過修行后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是一個內涵相對寬泛的概念,主要用于人對思想和行為的外在表現,歌唱中的修養主要表現在學習者對待藝術的態度、對歌唱及音樂作品的認知程度以及對其他相關知識認知的深度和廣度,歌唱者的修養對藝術形象的創造具有重要意義。
修養屬心態范疇,并不是以物態呈現,而是通過事物顯現出來。對于歌唱者而言,對待藝術的態度是體現歌唱修養的首要及主要因素。學習者要在藝術修養上得到提升,須要自問藝術觀:在你眼里,音樂藝術(歌唱)是什么?“學習音樂之時,是否想過自己真正熱愛什么?如果熱愛音樂(歌唱)藝術,是否想過把音樂或古典音樂或聲樂看做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沈洋老師如是說。
藝術存在于人的精神層面,并讓人產生敬畏之心,它通過人的感知獲得相應的藝術感受,藝術不等同于藝術品,對于音樂會進行中交頭接耳、玩手機的觀眾,藝術品存在,而藝術并不存在于這個場合。對于學習者,如果自己感知不到歌唱藝術,就意味著沒有一個藝術的概念去審視藝術,藝術也不存在于學習者的學習生活中。藝術如同一面鏡子,你以何種態度對待她,她就會反射出你想得到的信息,對待藝術的態度決定學習者的成績、成就和成敗,歌唱者應熱愛歌唱藝術,以低的身段去看待、仰視歌唱藝術。
認知是修養形成的重要途徑,歌唱者的認知包含對專業知識的認知和其他知識的認識。
專業知識的認知水平決定著歌唱者對聲樂作品風格、情感等方面的把握和表達的準確性。如美聲唱法的學習者,對西方音樂史、西方聲樂史知識應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歌唱者的學習往往會涉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聲樂作品,這些作品對聲音的要求都不盡相同,即使同時代,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或同一作曲家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作品在演唱上也有一定差別,而西方聲樂史等知識就可能對歌者的學習提供宏觀意義上的指導。對特定聲樂作品相關知識的認知,如詞曲作家、創作背景、地域及民族特征(民歌)、調式調性、音區、音域、節奏節拍等,都在微觀上決定著歌唱者對作品風格、情感等方面把握的準確性。
除了專業知識的認知外,非專業知識的認識也對歌唱者修養的提高也具有促進作用,如文、史、哲或其他藝術知識會從不同角度影響或提升歌唱的藝術修養。
歌唱者的修養的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除了具備積極的藝術態度、相對廣泛的知識之外,歌唱者的人生體驗、生活閱歷也是修養的組成部分,歌唱者在不同年齡段演唱同一首作品,除了技術層面的變化之外,藝術層面的改變的主要來自歌唱者修養的變化。
一般來講,歌唱藝術的組成部分至少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即技術層面和藝術層面,機能屬于技術層面,是人體參與歌唱的器官的運動功能和能力,機能的完全形成與人體機理的成熟相對應,因此,歌唱中的機能形成相對較慢;歌唱者修養的構成因素體現在歌者對待藝術的態度,認知水平的高低等多個方面,屬于歌唱的藝術層面,歌唱中,藝術和技術互為作用:技術為藝術“提供”保障,藝術為技術“提供”歸宿。
注釋:
1、沈洋老師講座中談到:“……我們就像一個家庭來交流、探討,嘗試去感覺藝術”
2 、唐·呂巖《憶江南》:“學道客,修養莫遲遲,光景斯須如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