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繁榮
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小川小學
據本人了解,作文教學搞不好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沒有把作文教學與語文課堂緊密聯系,沒有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作文訓練,造成作文教學與語文教學脫節,既沒有發揮語文課本中典范作品的示范引領作用,也沒有充分利用語文課堂對學生的訓練功能;二是作文課堂沒有很好的進行口頭作文訓練。鑒于此,筆者認為要教好作文,必須從以下兩點著手。
“將作文教學”貫穿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這是近年來在東面一些發達地方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的新教學方法。其觀點是把一個作文教學的整體知識劃分為若干個小環節,在于語文課上最適當的時候去訓練一個個環節,最后匯集成一個整體。如果把一種文章看作一臺整體的機器的話,那么構成這種整體的環節就可以看作一個個零件,進而可以把它一個一個的拆下來,再一個一個地制造,或者教學生制造。而這個學習零件制作的最好時機就是在課文中碰到這樣的零件,或者碰到相似的零件。這時,有了零件的樣本,我們再教零件的制造,就簡單了。這時,我們可以交給他們原零件的制造方法,也可以教相似零件的制造方法,時間一長,就有順利地教會了整臺機器所有零件的制造方法,甚至于教會相似零件、不同零件的制造方法。
比如寫人類記敘文的寫法,涉及到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和敘事,還涉及到順序、行文脈絡等問題。我們就可以把它劃分為怎樣寫肖像、怎樣寫行動、怎樣寫語言、怎樣寫心理、怎樣敘事、怎樣行文脈絡等一個個環節,在語文課堂上最合適的時機——就是遇到課文中寫這個環節最好的例子的時候進行這個環節的訓練。每次的訓練,不要貪大求多,只針對一個環節的寫法進行訓練,每次只學習一個,時間一長,經過積累,就學會整篇文章的寫法。
例如寫人物肖像,我們空洞地去教概念、講寫法,其實作用不大。但是碰見最適應于灌輸這一環節的寫法時,對照著范本去教,就不一樣了。這時,你給學生簡單地分析課文的寫法,然后讓學生用一段話去模仿,甚至于只用口頭描述,學生多數會寫成功。比如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學到寫陸虞侯“五短身材、四十上下年紀,白凈面皮、沒甚么髭須”。此刻,需要馬上告訴學生“這就是肖像描寫”,并引導學生分析寫法。學生通過分析課文會看到肖像描寫的要素是:個頭大小、年齡、面部特征、衣著等,此刻我們還可以展示三國演義中對云長、張飛等的描寫,然后展示一幅人物圖片,讓學生用一兩分鐘的時間寫圖片人物的特征。也可以指幾名不同特色的學生,讓大家說肖像特色。接下來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評價得失。再如行動描寫,原小學課本“小英雄雨來”,寫雨來藏好八路軍后,鬼子已經進了大門,他跑到后院,準備上樹翻院墻逃跑,剛上了一人多高被鬼子扯下樹后對于威逼利誘的一段描寫,一連串的動詞用的極好,上到這里,我們就完全可以讓學生揣摩學習,并給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練習。這樣,每個環節的訓練,也許就用五六分鐘左右的時間,但是學生往往牢牢地把握了這個環節的寫法。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若能這樣做,通過化整為零的訓練,日積月累,作文會不攻自破。也許有人會擔心這樣做會耽誤語文的教學,其實不然。這種做法,不但不會耽誤教學,反而會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因為寫作就是語文課教學的一個任務。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說作文是語文課的四個要素之一,因此就是語文的課業內容。另外,因為我們這樣的訓練,往往會使學生因分析寫法而透徹地領會文章,因為追求語法精煉而不斷研究字詞句子,導致基本功不斷長進,從而很好的促進語文教學。因此,這種做法,很有必要推廣,造福更多的學生。
傳統的作文教學普遍采用教師講寫法、學生寫作文、教師批閱、講評作文的模式,這種教法效率非常低,而且導致大量的入假現象。因為就叫的過程而言,往往是空洞的概念、空洞的寫法,然后安排學生課外完成。就寫作而言,學生往往無話可說,只好亂編完成任務,或者抄襲,同時作文的課后完成也給了學生入假的機會。就批改而言,作文交來,教師披星戴月精批細改,改的價值是僅僅供學校檢查,因為有幾個學生看教師的批改?
鑒于此,本人提倡作文課要采用當堂口頭寫作的方法,就是教師的講只占幾分鐘的時間,然后按座位先后讓學生口頭作文,學生評論得失,老師訂正得失,然后學生當堂完成,并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大家評價得失,教師補充。這種教法,尤其是小學低年級,一節課下來學生都能完成,并且得到“批改”,知道了自己的得失,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寫法。
作文教學,若能 注意這兩點,肯定會有收獲,望諸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