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米
貴州省遵義市新蒲區奧體路遵義市體育運動學校 563000
體校招生難的問題早已席卷全國,生源不足、質量不好已成為體校發展的最大難題之一,來體校讀書的學生大部分并不是真正有體育天賦的孩子,家長們也是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將孩子送進體校,他們常常是覺得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易管教,才會想到把孩子送進體校練練。導致體校招生難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學生的出路不暢。目前,體校生最常見的有三種出路,一是取得突出運動成績,成為職業運動員;二是在體校學習至畢業后,憑借優秀的專業運動成績參加體單招考試被大學特招,成為大學生,畢業后能成為中小學的體育教師或教練,但這仍然只是一小部分;三是和社會接軌,從事和體育專業無關的一些職業,如當兵、物業管理等。據《中國青年報》報道,“體校的選材難,歸根結底是因為體校的出口太窄。”經調查,大多數體校學生的畢業去向不外乎這幾種情況:高水平運動員占10%,高校占10%,企業和單位占30%~40%,其他占40%左右。
絕大多數體校生不可能成為專業運動員,他們只能繼續在體校讀書直至畢業。過去,中專畢業是國家包分配,而且上了中專戶口“農轉非”,這些都是吸引家長送孩子進體校的誘因,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體校不僅生源不愁,還曾火過一陣。但隨著時代發展,體校對家長、學生的吸引力逐漸喪失,畢業生不包分配,中專學歷競爭力太低,戶口是農是非不再有天壤之別。國家包分配工作的時代早已成為過去,體校生在畢業后自主擇業已成常態,但體校生在就業大軍中缺乏競爭力。我們的學生從體校畢業時只有中專學歷,可以想象,現在連本科生的就業壓力都非常大,中專生想找個稍好點的工作不更是難上加難嗎?更何況,體校生因為在文化課學習上相對欠缺,他們除了體育技能外,其他各方面能力相對普通。中專生都處于絕對劣勢,這更增加了他們找工作的難度。就我所在的學校而言,我們學校設有體育中學、體育中職。學生來源以初、高中生為主,這部分學生除特殊體育人才輸送外,一部分走體育單招完成高等教育,一部分走向社會自主擇業,還有一部分上高職,學習一技之長,繼續職業教育,考取具有等級的技能證書,最終到人才市場選擇就業。
體校生升學、就業困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注重文化教育,我常和同事們討論一個問題,“我們愿意送自己的孩子進體校嗎?如果我們都不愿意,又怎么指望其他家長把孩子送進體校呢?” 為改變體校輕視文化教育的弊端,國務院辦公廳在2010年轉發了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文化教育成為運動員培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但在實際工作中,幫助運動員提高文化素質依然十分困難。體校生文化考試的結果顯示,小年齡段運動員的成績明顯好于大年齡段運動員,這說明,專業運動訓練時間越長,運動員荒廢學業的情況越嚴重。盡管國家體育總局從2012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行對青少年運動員賽前文化測試制度,但也存在現實困惑,孩子練了那么長時間,如果在文化測試中不合格,你能不讓他參賽嗎?家長會跟你拼命的。
為了讓更多地體校生有個好的出口,體校發展模式需要根本性的轉變,體校如果一切工作都圍繞運動訓練展開,重視文化教育只能停留在口號上。我認為只有改變體校辦學理念才能解決體校的生存困境。保留體校教練,但同時聘請各學科的優秀老師到校任教,要把體校辦成整體教學質量優良同時又有體育特色的學校,有運動天賦的孩子可以在體校獲得專業訓練指導,往運動員方向發展,其他孩子就和普通學校的學生一樣,該怎么學習就怎么學習,升學不受任何影響,又有發展體育特長的機會。這樣的體校,會不受家長歡迎嗎?目前,國內部分省市已有一些體校與普通學校合并,或是依托在普通學校辦學。這樣的體校既有良好的教學條件又有體育特色。
體校要走多元化發展道路,主張開放式辦學,比如,場地、訓練資源對社會開放,體校有區別于其他學校的自身優勢,可利用現有優勢服務廣大青少年,在這個過程中幫助更多人培養體育興趣,從中再發現體育苗子。
體校應當變為體育少年宮,以往,體校所關注的對象就是在校的幾百個學生,但現在要樹立面向幾千個人的概念,先打開門讓更多人進來。但面向社會之前,解決體校學生與優質教育資源的銜接更為關鍵,現在我們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上學,由教練來適應‘菜單式訓練’。換言之,就是由學生為訓練“服務”轉變為訓練為學生“服務”,畢竟,在體校畢業后真正能進入一線隊的人僅有10%,在這樣的殘酷現實面前,我認為,體校生第一身份是學生,其次才是運動員。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健康問題再度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以休閑、娛樂、健身為主的體育活動,市場也應運而生了一些新的人才缺口,體育服務類的專業人才,是市場很緊缺的人才。對接市場需求體育職業教育的開展也順理成章。這樣有力地拓寬了學生的就業門路,部分學生也不用為以后的工作操心了。
我覺得,現在的體校不僅僅要在努力培養、輸送高水平的體育后備人才上抓緊抓實,更要在培養社會體育和體育產業領域的服務人才方面走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我們要抓住這個良好的契機,為體校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也是市場給予體校調整結構的最好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