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英
摘 要: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積極傾聽是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思維“軌跡”,積極傾聽是因勢利導,點燃學生探究的火花;積極傾聽是發現課堂中有意義的“意外”并能精彩地生成。
關鍵詞:積極傾聽;數學;探究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在傾聽中等待,在傾聽中交流,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一、積極傾聽是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思維“軌跡”
案例一: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教師出示了長方體和圓柱體的實物,師:你覺得圓柱體和長方體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呢?
生1: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
生2: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的高。
生3:長方體的體積與圓柱的體積相等。
生4:所以圓柱的體積也是底面積乘高。(師板書: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師:有不同看法嗎?(教師可能只是隨心的一問,沒有想到會有不同的想法。)
生6:圓柱的體積等于圓柱側面積的二分之一乘半徑(這時班上立馬炸開了鍋,許多同學議論紛紛,都指責他講錯了。)
師:你能說說為什么可以這樣求嗎?(學生可能是預料到自己錯了,說不出。)
生7:他說錯了,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
師:同意生7的同學請舉手。全班學生都舉手,教師默認。
在上述案例中,生6的想法真的是錯誤的嗎?我仔細問了生6是怎么想的,他說是他不小心把圓柱體碰倒了,發現它的底面積是圓柱側面積的一半,高是圓柱的半徑。多有創造性的思考啊!該老師聽了生6的回答時,沒有仔細傾聽,認真思考,當學生由于緊張而說不上來時,沒有鼓勵學生,而是讓全班學生舉手表決,實際上是對學生暗示“生6是錯誤的,生7是正確的”。對于這種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教師要耐心傾聽,不要貿然給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而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要能夠及時捕捉到生成點,讓他的思維智慧的火花得以放大,才能生成一節成功的課。既讓這位發言的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也滿足了班級其他學生探究的欲望,使課堂教學因“延遲評價”而美麗。
二、積極傾聽是因勢利導,點燃學生探究的火花
案例二:曾經聽過一節《認識分數》的公開課,在認識二分之一的時候,當師生共同經歷了分蛋糕的過程,認識了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后,教師讓學生利用事先準備好的一張長方形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反饋時,大部分學生的折法都在教師的預設之中。
生1:我豎著對折,其中一份是這張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
生2:我橫著對折,其中一份是這張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
生3:我斜著對折,其中一份也是這張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
教師見學生的回答基本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正準備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不料一個女生卻迫不及待地舉起手來:“老師,我還有不同的想法。”
這位女生說道:“我把這張長方形紙先橫著對折,然后又豎著對折……”
她還沒有說完,教室里很多學生喊道:“這不是嗎?”
年輕的教師似乎也直覺地意識到這個女生的想法和自己的預設不一樣,便忙著給出結論:“沒錯,你折出的是,快坐下吧!”于是又進行了下一環節的教學。
在上述案例中,那個女生的想法就這么被老師倉促地否定了。當時我正好坐在這個女生的旁邊,就問她:“你是怎么想的?能把想法說給老師聽聽嗎?”她說:“我把這張紙橫著對折后又豎著對折,這樣就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了四份,這兩份正好是它的二分之一。”我聽后點頭道:“對啊,但是我覺得對折一次就夠了,為什么還要對折一次呢?”“我先橫著對折,折出了二分之一,然后我又想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也能折出二分之一呢?這不,再豎著對折也折出了二分之一,所以我就折了兩次。而且我還發現,這邊的2份是它的二分之一,還是它的四分之二,而且我覺得這里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一樣大……”多么愛動腦筋的學生啊!她不僅把今天學習的幾分之一折出來了,而且舉一反三折出了幾分之幾,更難能可貴的是,居然還能夠借助圖形比較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大小。多有創造性的思維啊!我們的老師為什么不給她表達思維的機會呢?輕而易舉地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給否定了!由于這位教師不能夠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讓本來可以延伸的環節不能得到延伸,課堂上也少了很多不可預約的精彩!
三、積極傾聽是發現課堂中有意義的“意外”并能精彩地生成
案例三:曾經在校內聽過一位教師上的“11~20數的認識”數的認識的過程中,教師發了10張數字卡片給學生,要求學生點到名就能說出自己的卡片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師:請這些數字中最小的數字先上來。
生:11是由一個十和一個一組成的。
師:比10大三的數字請上來。
生:是我,13是由一個十和三個一組成的。
師:比20小4的學生請上來。
生:16是我,16是由一個十和六個一組成的。
……
11至20的各個數字都站在講臺上,教師要求學生按照數字的順序從小到大排好隊。當老師讓學生回到座位上時,大部分學生秩序混亂地擠成一團,只有一名女生大聲喊道:“不能擠,要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走。”
在這個案例中,這名女生“意外”的話語很值得我們老師反思。作為一名教師,要耐心去傾聽有價值的課堂意外,把這種意外融入我們事先預設的教學環節中,冷場的時候及時調整,出錯的時候重新構建,用自己的智慧把很多不可預約的意外轉化成課堂上精彩的生成!我們每一個教師要正確對待意外的生成,讓學生智慧的思維火花在課堂上得以放大,讓我們的課堂處處流淌著動態的美麗!
教師應成為學生認真傾聽的典范,通過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流露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呈現學生在課堂中積極而有個性的數學思維,從而彰顯學生數學學習的智慧,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及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