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究其根本是一個引導兒童去探尋生活意義的課堂。它主要關注的不是教人學會一些謀生的工具性知識和本領,它關注的是使人懂得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有什么是值得去追求的,它要幫助人去生成有意義的生活,去過有意義的生活,去形成內在于人的、有道德意義的世界。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育;生活化;社會化;活動化
2018年3月27日,我有幸聆聽了王老師執教的《新中國的節日》。課堂上,王老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巧妙安排教學環節,讓低年級的孩子們認識國旗、國徽。為了形象化,王老師將國旗、國徽設計成了小圖標張貼在黑板上。整堂課孩子們侃侃而談,激情高漲,愛國之情溢于言表。課后,當老師帶著孩子們離開會場時,不慎將國徽的圖案掉在了地上。匆忙中,老師沒有發現。一個孩子從國徽的圖案上踩了過去,后面一個孩子似乎發現了,略微遲疑了一下,依然從旁邊匆匆走過。就這樣,有不慎踩上去的,有匆匆路過的,有略微遲疑的……我們的國徽的圖案安靜地躺在地上,已然支離破碎。最后,清理會場時,工作人員發現了,才撿了起來。
課堂上,國徽高高張貼;課后,國徽的圖案滿目瘡痍。讓我感慨萬千。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僅僅停留在課堂上嗎?不,還應該在課后,在放學,在周末,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我想說:讓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一直行走在路上!
一、道德與法治教育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小學生對道理的認識還處于一個懵懂的狀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還很幼稚。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應把道德與法治教學同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關注生活本真,并指導生活,從而實現真正的教育。道德與法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應以學生生活、學習的時間和對象為目標,形成一個學校、家庭、社會的生活體系,全面實施道德與法治教育。引導學生走出校門,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
因此,當我在執教《新中國的節日》一課時,我從孩子們升國旗的過程中,拍攝了一組圖片:升旗時,衣衫不整的,手插在褲兜里的,依然在奔跑的;太陽熾熱,用手遮擋頭部的……看到自己在升國旗時這一幅幅照片時,孩子們從開始彼此說說嚷嚷,到后來鴉雀無聲。這時,我先讓孩子談談你看到了什么;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說說國旗升起時,我們應該怎么辦。孩子們侃侃而談:升國旗時,我們應肅立致敬,穿戴整齊,神態莊嚴等。我認為,這樣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才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因為,這一切都來源于孩子們真實的生活。
二、道德與法治教育社會化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社會中生活。因此,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也應該回歸社會這個大課堂。怎樣才能讓道德與法治教育回到社會之中,我想我們必須打破封閉式的課堂教學,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與現實社會有機結合,通過社會生活來理解課堂內容,通過社會生活來驗證課堂內容,通過社會生活來真正實現課堂內容。
于是,在執教《新中國的節日》時,我讓孩子們帶著問題“我們的國旗會在哪些地方升起,為什么”走出課堂。孩子們通過回家詢問家長、上網查閱、實地走訪等多種形式,最后呈現的結果令我驚喜異常:國旗在公安局、法院、檢察院等地方升起,那是因為她象征著我們祖國執法嚴明,公平公正;國旗在校園升起,那是因為祖國希望我們了解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我們應努力學習,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國旗在奧運賽場升起,那是因為她代表了我們偉大的祖國,那是我們至高無上的榮譽,能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國旗在澳門升起,那是因為澳門回到了祖國這個大家庭;國旗在南極升起,象征我國科考事業邁出了里程碑的一步……這樣一來,就不再是課堂上老師幾張簡單的幻燈片呈現。通過讓孩子們走出課堂、動手查閱、實地采訪,讓我們的幻燈片更具內涵,更有社會意義。
三、道德與法治教育活動化
蒙臺梭利曾說:“聽到的記憶不深,看到的容易忘記,只有親身體驗到的才刻骨銘心,終身難忘。”而活動又是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實施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主體性生成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要把活動作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形式,引導學生通過直接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與大自然、社會進行接觸,產生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從而獲得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對世界、對生命的情感體驗,促進道德的形成和發展。
執教《新中國的節日》時,我設計了關于“國旗國徽國歌”的有獎知識搶答活動。先以微信的形式將小知識讓孩子們知曉,并讓他們通過上網查閱二次豐富。然后通過班隊課,開展了有獎知識搶答活動,旨在通過活動讓孩子們將這些常識記住。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我的課堂變得異常活躍,孩子們暢所欲言,互相補充,共同學習。
一位德國學者曾做過一個巧妙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卻在享用佳肴的同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鹽需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道德與法治教育只有走出課堂,在“生活”這碗湯中,才能讓孩子們深受啟發。正如魯潔曾說:“道德與法治教育不是預設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動。”因此,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回歸生活,回到社會,才能煥發活力,從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讓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一直行走在路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