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萍 呂佩思 曹克亮
摘 要:網絡實名制市政府的網絡監管措施之一,它的實行同時伴隨著網絡用戶言論自由、隱私等基本權利被侵害的風險。但為引導網絡空間良好發展,仍需要完善實名制相關立法及配套措施以減少實名制帶來的風險。
關鍵詞:網絡實名制;利弊;困境完善建議
一、 網絡實名制概述
(一) 網絡實名制含義:網絡實名制至今仍未有明確的定義。根據相關規定,筆者認為網絡實名制市網絡主體以提供真實有效身份信息進行網絡行為的前提。相關機構須對身份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及時的查驗。
(二) 網絡實名制的主體與客體:
網絡實名制的主體包括網絡用戶,即參與網絡活動發表意見的自然人與網絡運營者,涵蓋網絡所有者、管理者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三類。客體是指為了注冊使用網絡服務而提供的真實個人信息,具有溯源性,包括不局限于姓名、身份證號、電話等。
二、 網絡實名制的利弊之爭
(一) 網絡實名制可能限制表達自由
自2000年網絡普及以來,社會的重大事件幾乎都能引起網絡上的巨大反響與討論。但現今網絡不僅存在中肯、合理且有建設意義的觀點言論,卻也充斥著污穢、暴力等給他人造成傷害的網絡言論。網絡表達市信息能夠大量的自由傳播,使得網民可以事先表達自由。
部分學者反對網絡實名制,認為它限制了網絡表達自由。譬如觀點 “寒蟬論”就指出網絡實名制將不利于公民表達觀點。名應該由公民自愿自主決定,而非由政府強制實名。網絡實名制下,發表言論需提前實名以供審查,這便在某種程度上違背了網絡匿名表達的權利。
(二) 網絡實名制保護個人隱私
支持者卻認為實名制并不會造成表達自由的損害,反之,它有利于網絡言論的健康、有序發展。最初網絡實名制針對網絡暴力、污穢等言論提出的。網絡匿名雖然不會直接導致網絡暴力,但因其匿名性,無法將網絡主體與現實的主體對應起來,公民在發表言論時便少了責任的限制,肆意妄言。被網絡暴力侵害的對象毫無生活的隱私,個人名譽受損,嚴重侵害了受害者的個人權益。倘若實行實名制,能降低網絡暴力發生的可能性,創造一個和諧的網絡環境。
(三) 網絡實名制的法律價值考量
我國付子堂教授將法律價值分為“秩序、利益、平等、自由、人權、正義”六大價值。網絡實名制作為一項法律制度,能夠穩定網絡的秩序,也大大提高我國公安機關、行政管理機關處理事務的效率價值,卻同時也侵犯了網絡用戶出示身份證的自由價值。
網絡實名制基礎的法律價值為秩序。他的法律制度構建水闊在了行政權是為了遏制網絡犯罪與侵權、維護網絡良好秩序而設立的。雖然舍棄了小部分的自由,卻依然符合社會發展以及保護他人人身安全的必須。所以從法律價值來考慮網絡實名制是可行的,擔任如何平衡秩序、自由以及其他法律價值,實在具體法律制度構建時應當充分考慮的問題。
三、 我國網絡實名制的現狀、困境及改善建議
(一) 我國網絡實名制的立法現狀
全國人大常委會與2012年通過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決定了網絡用戶接入實名制;2017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決定了網絡接入、手機實名、即時通訊服務的網絡用戶實名。國務院于2002年頒布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定下了網吧實名制的條例。
(二) 網絡實名制的實行狀況
2009年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杭州市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保護條例》,這是我國地方政府第一次正式的一法律形式來確立網絡實名制。此后杭州大大小小的各類網站論壇發布實行實名制的公告。但該條例卻未得到有效的執行。這在某種程度上宣告了杭州網絡實名制的失敗。
2011年北京出臺《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其中微博用戶以“前臺自愿,后臺匿名“的方式來進行網絡行動,未實名登記的用戶使用將受限制。北京地區的微博實名制作為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影響了全國的微博用戶。
(三) 存在問題以及改善建議
網絡實名制應當由完整的法律制度來確保真正的實施。《網絡安全法》作為實名制法律中地位最高、效力最強的法律。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將由哪個部門追究責任,多數法規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只提到由相關部門來監管處罰,卻并未提及具體的部門。部門之間的權責劃分不明確,造成了網絡實名制的難以實施。
此外,網絡實名制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了明確性的法律。我國目前關于網絡實名制的規定仍然不夠清晰。而關于實名注冊應當提交的信息,各類法律法規的規定各不相同。
為了更好的改善網絡實名制的法律體系,我們應該堅定如下關于實名制立法應有的法律原則。
1.堅持法制統一
法律體系內部統一,才能讓法律發揮作用。網絡實名制立法必須遵循法律、憲法的要求,保持法律體系的內部統一。網絡實名制行政立法的主體多種多樣,當立法主體出現隸屬關系時,要注意法律法規的效力位階。要注意抵觸與沖突、重復立法。
2.監管、引導、自律相協調
網絡實名制的立法的出現是為了凈化網絡環境,維護網絡自由。因此,國家政府監管扮演的是監管、引導的角色,不能過多干預網絡活動。
3.比例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為比例原則。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行為時應當同時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以及公民的權益保護。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應該盡量限制不良影響在最小的范度之內。現今網絡飛速發展,國家立法的腳步也應緊隨其后。
總結:事實上,網絡實名制立法就是為了維護網絡健康,良性發展,避免人民群體的隱私受到傷害。網絡實名制并非限制表達自由、侵害隱私的制度,而是為網絡活動的安全提供了一把保護傘。但另一方面,網絡實名制僅僅是保護網絡安全一個工具和手段,卻非根本目的。要想讓網絡實名制發揮其最大的效用,必須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增強行業自律。
[參考文獻]
[1]王四新.《網絡空間的表達自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于志剛.《中國網絡法律規則的完善思路》[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
[3]張新寶.《互聯網上的侵權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