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 陳樹華
摘要 目的:探討臨床藥學在干預抗菌藥物合理使用中的效果。方法:收治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的住院患者75例為觀察組,實施臨床藥學干預;收治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的住院患者75例為對照組,未實施臨床藥學干預。比較兩組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率。結果:觀察組在用藥指征不符、聯合用藥不當、藥品更換頻繁、用法用量不當、越級用藥5個方面的抗茵藥物不合理使用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且用藥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抗菌藥物使用中實施臨床藥學干預能有效促進抗菌藥物合理使用,降低不合理用藥發生率。
關鍵詞 臨床藥學;抗茵藥物;合理用藥;干預作用
為觀察臨床藥學干預在抗菌藥物合理使用中的應用效果,我院對實施臨床藥學干預前后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12月我院開始實施臨床藥學干預,選取在此期間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的住院患者75例作為實施臨床藥學干預后研究對象;2014年1-12月未實施臨床藥學干預,將此期間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的住院患者75例作為實施臨床藥學干預前研究對象。實施前后均排除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及惡性腫瘤患者。觀察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9~78歲,平均(48.72±8.10)歲;疾病類型為呼吸系統疾病33例,外科系統疾病19例,消化系統疾病12例,泌尿系統疾病11例。對照組男42例,女33例,年齡11~75歲,平均(47.52±7.09)歲;疾病類型為呼吸系統疾病37例,外科系統疾病22例,消化系統疾病10例,泌尿系統疾病6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對照組僅進行一般性抗菌藥物使用宣教。觀察組實施臨床藥學干預,提供以下臨床藥學服務:①完善抗菌藥物使用規章制度:結合本院實際,遵循《抗菌藥物使用原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相關指導內容,制定抗菌藥物使用規范,在抗菌藥物使用過程中指導藥師介入,嚴格審核處方藥物。②嚴格執行相關規章制度:藥師需全員參與抗菌藥物使用過程,定期抽查處方及患者病歷,對用藥指征不明確、使用方法或劑量不當、療程過長或過短的情況及時通報并報告上級,一旦發現不合理用藥情況,立即聯系開方醫師,詢問患者疾病及診斷情況,指出不合理用藥情況并予以更正。③加強人員培訓與檢查反饋:通過專題講座、學術交流研討等各種形式加強對臨床醫師與藥師的培訓,使其意識到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緊迫性與重要性。作為臨床藥師,需要主動學習專科用藥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完善抗菌藥物使用知識。根據國內外抗菌藥物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需要深入普及抗菌藥物相關知識,包括常見病原菌分布、抗菌藥物使用原則、耐藥機制等,加強人員系統培訓。各科室需定期開展抗菌藥物使用考核與專項檢查,根據考核及檢查結果撰寫總結報告,并將結果反饋給臨床醫師、藥師,將考核結果與各科室管理目標掛鉤,保證獎罰分明。④抗菌藥物分級管理:根據不同抗菌藥物的藥物特性與應用特點,制定抗菌藥物分級管理體系并嚴格遵循,對不同等級的抗菌藥物規定不同的使用權限,非限制級抗菌藥物需由有處方權的醫師視情況使用,限制級抗菌藥物需經過主治醫師審核并簽字確認后使用,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需由臨床藥師聯合副主任醫師或以上專家會診后使用。同時運用信息系統設置醫師權限,有效限制抗菌藥物使用。⑤制定《臨床藥學實施與考核細則》,考核內容包括業務政策、規章制度學習、團隊協作、服務態度、臨時任務執行、建立藥歷、不良反應報告等,科室主管人員負責人員績效考核,并按時上報考核結果,將考核結果與各科室績效掛鉤,提高工作熱情,增強責任意識。
觀察指標:對實施臨床藥學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進行記錄和統計,不合理使用情況包括用藥指征不符、聯合用藥不當、藥品更換頻繁、用法用量不當、用藥療程過長、越級用藥。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實施臨床藥學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對比:調查發現,實施臨床藥學干預前后均有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發生,但實施臨床藥學干預后,用藥指征不符、聯合用藥不當、藥品更換頻繁、用法用量不當、越級用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實施臨床藥學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對比:在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上,實施后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明顯短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抗菌藥物主要指人工合成抗菌藥及抗生素兩種,加強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迫在眉睫[1]。臨床藥學是目前提高臨床用藥合理性、安全性、科學性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藥師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有利于實現臨床醫師與藥師的無縫對接與互動溝通,從而保證抗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2,3]。
我院在抗菌藥物使用過程中實施臨床藥學干預,研究結果充分說明臨床藥學能夠有效改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避免出現藥源性疾病,保證藥物治療效果與用藥安全性,同時減少不必要的醫藥資源浪費,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4]。在臨床藥學干預中,由藥師協助臨床醫師保證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生,通過在藥師與臨床醫師之間建立起一座溝通橋梁,使藥師能夠有效審核藥物處方,及時發現不合理用藥,并第一時間聯系臨床醫師進行更正,避免抗菌藥物的濫用[5]。
抗菌藥物是把雙刃劍,其問世以來雖然挽救了無數生命,但是藥物濫用現象及耐藥性問題卻日益突出,國家衛生部頒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后,我國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現象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藥師在抗菌藥物使用中的地位,并提出由藥師為抗菌藥物使用提供技術支持,由藥師對醫師處方的規范性和適宜性進行監測指導。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臨床藥學干預有助于促進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節約藥物資源,縮短用藥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竹麗,嵇遠洋.圍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的臨床藥學干預方法探析[J].北方藥學,2017,14(2):156-157.
[2]鄧林,黃昉.圍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的臨床藥學干預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7,19(4):409-410.
[3]蘇昆.I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臨床藥學干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8):124-125.
[4]肖伯安,鄭雪瓊,關嘉良.臨床藥學在干預抗菌藥物合理使用中的作用分析[J].北方藥學,2017,14(9):182-183.
[5]王丹,郝建澎,任春萍,等.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分析與臨床藥學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