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盛蕾
摘 要:高校貧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由于經濟的原因,有著焦慮、抑郁、人際關系緊張等的心理特征,通過體育鍛煉改善和強化貧困生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幫助其降低因經濟窘迫、生活困難而產生的不良情緒,是他們能夠樹立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學習,增強學習的動力。
關鍵詞:心理健康;體育鍛煉;貧困生
一、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現狀分析
(一)專業課學習基礎薄弱,導致心理嚴重自卑。很多貧困生雖然主觀上學習很努力,但是由于基礎薄弱等客觀原因,成績長期處于劣勢。并且很多高職院校在招收學生時有相當一部分是普高生畢業生,他們和中專畢業生不同,從未接觸過專業類課程。這其中貧困生又占了一定的比例,而高職院校的學制通常只有三年,他們要趕上專業的學習基礎和進度有一定的困難。學習時間短,專業基礎差加上自信心不足,導致了原本就內向的貧困生更封閉自己的情緒,不愿與人交流。
(二)生活和就業困難導致壓力增大。貧困生不僅是經濟上不寬裕,在知識、見聞和自信心上也存在“貧困”的現象。在外語學習上,貧困生由于自卑發音不準確而不敢開口講;還有貧困生由于安全防范意識薄弱,本想著通過兼職來改變經濟狀況,但是卻被不法分子利用,騙取了工作介紹費等,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每年畢業季,貧困生面臨求職就業壓力,由于缺乏自信,不善人際交流因此,在求職過程屢屢受挫。
(三)缺乏自信心。由于經濟和家庭環境的原因,導致貧困生心理較為內向,不愿意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也不愿意站在人前展示自己,在語言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缺乏自信,慢慢就變的自卑和自閉起來。
(四)自尊心強而抗壓能力低。很多貧困生由于自尊心的緣故并不想讓周圍的老師和同學了解具體的家庭經濟狀況,當經濟遇到困難時也不向班主任和輔導員求助尋求幫助,而是自己獨自面對。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內心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很小的事情都會容易觸發他們的消極情緒,發生抑郁的情況。他們一方面承受著日漸增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苦悶不愿與人交流,久而久之容易引發心理疾病。還有些學生會因此而做一些極端的事情,這些都是校園安全當中的極大隱患,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體育鍛煉對提高和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研究證明,人在運動后大腦會分泌一種多種肽類物質,這種物質能夠使人產生愉悅的感受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此能改善和預防心理疾病。1919年,日本的森田正馬首先開創了森田療法,將體育鍛煉系統地運用在心理疾病治療干預上,經過不斷的實踐和完善,新森田療法將繪畫、音樂、娛樂等運用起來,提高了治療效果。在高校學習中,體育課程就是介入貧困學生心理建設的很好的切入點,通過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貧困生心理健康,使他們能夠釋放自己的壓力。通過運動慢慢與同學進行協作交流、舒緩心理壓力,更好的融入班級生活。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著手。
(一)使體育老師掌握貧困生基本情況,使老師能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設計體育活動。輔導員以及班主任老師需與學院體育老師溝通,讓體育老師能夠及時準確的了解所授課班級貧困生的基本情況,在教學中加強對個體的交流,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加大這些貧困生與其他同學的互動性,在運動中增進彼此的合作交流,通過運動來有效的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
(二)探究符合貧困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模式。體育老師可根據貧困生的興趣特點以及活動習慣,尊重從實際出發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實施分層次體育教學模式,增強學生間的互動性。在教學中增強團體合作的項目,為降低貧困生的心理焦慮的感覺,適當的減少個人競技類項目,增多集體協作項目,以此來加強貧困生與班級同學間的互動。在進行體育課程考核時,制定多重的考核依據,而不單單以成績來對學生進行測評,可根據學生的出勤率、對待體育運動的態度、運動技能、團結協作等方面來全面的衡量學生體育水平,鼓勵貧困生養成運動習慣,改善心理,使其能夠在運動中樹立自信心。
(三)加強體育社團活動的組織和開展。社團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們可通過社團的形式,吸引貧困生更多地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去,培養其體育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通過運動來改善貧困生的社交能力,更好的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也可通過社團的活動來拓寬貧困生的興趣范圍,通過活動培養起運動興趣,在體育協作方面加大配合,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將健康教育滲透到體育課堂中。高校要重視貧困生的心理教育,以“健康第一”為原則,將健康教育滲透到體育鍛煉當中去,運動體育的特有方式,幫助其樹立健康的人格,鍛煉其抗壓受挫能力,提高與人的溝通交往能力,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增強自信。
高校貧困生問題是一個復雜的校園問題,雖然貧困生所需要的幫助是多方面的,而且其壓力大多來自經濟,但是積極地運用體育鍛煉的手段,幫助其身心健康發展,通過鍛煉的形式來加強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和負荷刺激都有著非常積極地作用。我們要了解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和形成原因,從貧困生的實際出發,把體育鍛煉作為育人的一個途徑,幫助其調節不良情緒,增強學習的動力,營造良好的校園運動環境,通過鍛煉幫助和弱化貧困生的消極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樹立積極良好的心態面對校園生活和學習。
參考文獻:
[1]王巖.針對貧困生特點實施高校體育的調查與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4(1).
[2]方舒君.高校貧困生心理特征與體育鍛煉的研究,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