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
摘 要:《穹頂之下》,是2015年由原央視記者柴靜自費拍攝的一部聚焦空氣污染的深度調查作品。這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聚焦時下熱點的霧霾問題,片中,柴靜用將近一年的時間深度解析了霧霾的生成原因和解決之道。她走訪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也赴多國了解治理污染經驗,從國家與個人層面提出行動方案。
關鍵詞:穹頂之下;空氣污染;霧霾;治理
女孩伏在窗前,外面是被霧霾籠罩的世界,放大的鏡頭聚焦了時代的痛點。
《穹頂之下》中那一幕幕沉霧霾霾的鏡頭,那一串串客觀醒目的數字,讓麻木的人們再也無法淡定,壓抑、困惑、震撼之余不免心生余悸。霧霾可怕,穹頂之下的生存環境,著實令人窒息。
后期接受采訪時,柴靜絲毫沒有隱瞞自己制作《穹頂之下》的最初動機——為了孩子。柴靜的女兒沒出世便被診斷患有良性腫瘤,從一出生就接受手術,這讓柴靜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去關注環境健康問題。呼吸是健康方面最直接的領域之一,近年來,“霧霾”已經成為一個令國人天天接觸的名詞,它不僅現實的傷害著我們的身體,而且威脅著將出生的孩子。在“霧霾穹頂”下,作為一個母親是焦慮而恐懼的,因此柴靜決定拿起自己的良知和責任、理性和勇氣讓全社會切實認知霧霾危害,明白“同呼吸,共患難”,激發大眾從我做起的對共同的家園的愛惜和維護。
時長103分鐘的專題片《穹頂之下》把握了這個轉型社會的重要“問題單”,普及性地向觀眾們解答了三個關鍵性的問題:霧霾是什么,它從哪兒來,我們怎么辦。
第一,霧霾是什么?霧霾是一些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我們肉眼能看見的最小顆粒都是它的20倍。我們看不見它們,然而霧霾中卻有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質,它們的存在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當PM2.5值升高時,導致了患肺癌的幾率增加,人群的死亡率會隨之上升。第二,霧霾從哪兒來?中國能源結構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燒排放時大部分是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氣之中,煤炭沒有得到過清洗,石油沒有得到提煉,各種有毒物質隨著排放來到大氣之中,通過我們的呼吸進入身體。第三,我們怎么辦?在片子中,環保局的一位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現在都不敢開口,讓人看到里面沒有牙。”還有一個民營加油站的老板是這樣說的:“環保局是什么?你有義務但是沒有權利管。”
在霧霾的三問中,最令人無奈痛心的莫過于第三問:我們該怎么辦?片中,各部門發言人無奈的表情和推諉的話語,讓我們心寒心酸。環境部門對進城車輛進行檢查,發現排放超標的車輛卻擁有合格的手續,而且并未安裝油氣凈化設備,原因是司機購買的汽車違規獲得了合格的手續。難以進行懲罰。燃燒煤炭,經濟嚴重依賴鋼鐵行業,即使產能早已過剩,許多無牌照企業破罐子破摔,環保部門無法執法,因為事關十萬人的就業。環保局吃地方政府的飯,不敢砸地方政府的飯碗。環保局缺乏司法和行政的實際支持,沒有執法能力,相對強勢的政府和大企業顯得無能為力。
霧霾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各個部門遲遲放任,等待推諉的原因又是什么?歸其根源,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要求與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的矛盾。是迫在眉睫的能源結構改革與能源行業壟斷一家獨大的現狀的矛盾。
霧霾問題尖銳矛盾,柴靜句句質詢句句訴求。“們生活在終生暴露的實驗倉,而重霧霾期間對兒童和老人的傷害是最嚴重的。”“呼吸是沒有辦法選擇和逃避的,你的每一口它都在。”“顆粒物,是人類的一級致癌物。”“煤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最重要的要么降下來,要么洗干凈…”“法律的模糊性,大氣法53條執法主體的不明確”。“不執法就是逼人做假。”“用光所有的資源之前,用光所有的環境容量。”“中國用30年的時間,走完別人100年完成的工業化道路。可想而知,中國城市化的發展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文明,但若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樣的GDP就算全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意義呢?”“天然氣和石油的使用,天然氣石油公司和天然氣管道公司的匱乏,中石油中石化的壟斷”。“若開放市場,我國天然氣產量和探明儲量翻翻”。“環保部門的監督電話:‘12369,不是一串數字。以及每個人力所能及的小事。”
柴靜的苦口婆心試圖喚醒:霧霾之下,我們如何沖出穹頂?
①轉變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結構,進入早該進入的油氣時代,開放能源市場,轉變中石油中石化的壟斷局面。②提高汽柴油的國家標準,對不符合標準的工廠、企業、個人進行嚴厲處罰,加大執行力度。③向國外學習先進經驗,對排放超標的單位進行改造,使用技術手段從源頭解決污染排放問題,國家對清潔設備進行補助,各部門要配合給予監督和檢查。
《穹頂之下》 影片的最后,柴靜面向全社會呼吁:“有一天他們會說不,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生。”
霧霾雖可怕,但并非無法破解。同呼吸,共命運,我們每個人應該如主持人柴靜般,是治理霧霾的參與者,守望者和建言者。柴靜的努力,更多的是在悲觀中尋找出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我們共同的努力才能點燃希望,沖出穹頂,揮散霧霾,尋找陽光。
這部影片,切中痛點,讓人想到美國作家雷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該書在20世紀60年代推動了美國的環保進程。也有人指出,影片存在一些事實錯誤,摻入了較多個人情緒因素,但這部影片有感染力,推動了社會對環保的認識,有助其轉化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