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琴
一、前言
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教育可以指導青少年保持生理健康,而異性交往道德教育能幫助青少年在順利完成青春期轉折過程中建立起高尚的情操,對今后學生的恰當的異性交往態度和方式的形成極其重要,所以,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教育和異性交往道德教育必須同步進行。筆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根據我國青少年心理發展水平及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傳統梳理了以下主要的青春期異性交往道德。
二、真誠尊重
尊重是對某人或某事充滿敬意。異性交往中要以尊重為前提,要做到既尊重自己的父母或其它監護人,也要尊重自己或他人。
尊重自己的父母或其它監護人,意味著青少年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不違背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準則,如父母規定的可以在外面呆到多晚。這些準則有助于保證安全,減輕父母或其它監護人不必要的擔心。尊重他人,意味著尊重他人的選擇和價值觀。對方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迫對方。不應該慫恿對方違背其父母或其它監護人的準則,不對對方說粗話,不強迫對方表達情感,對待異性同學講究禮貌,不可過分任性。異性相處冷熱適度,既不要過分冷漠,刻意疏遠,也不要過分熱情,嘩眾取寵。
三、責任感和義務感
責任是指分內應做的事。青少年異性交往中要有責任感和義務感。
首先,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的任務,而中學階段的主要任務和義務就是學習和增長知識。如果因為“戀愛”影響了學習,影響了一生的事業和幸福,那么從一生的發展來看這樣的所作所為也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不負責任的表現。
其次,青春期與異性交往,絕不是為了尋找自己未來的另一半,而是為了了解異性,學會如何與異性相處,建立與異性的友誼;同時,學習異性的長處,取長補短,提升學習效率。友誼和愛情,雖然在生活中同樣重要。然而相對而言,愛情是更嚴肅的事情,愛情不僅有親密,還應有責任和承諾。但是青春期是人生中多變的季節,隨著長大,青少年想法和觀點經常會改變,如果草率地和異性建立“戀愛”關系,不僅對別人,對自己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四、羞恥感
青少年由于性意識的萌芽,對異性產生愛慕,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現象,過分壓抑對于身心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在當今信息開放的年代,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開放型的人際交往成了社交的主旋律,因此,不要刻意將與異性交往神秘化。但是在與異性交往過程中,也要明白異性交流的界限,不要過分隨便。過分拘謹固然令人不快,但也不要過分隨便,諸如嬉戲打鬧,你推我一把,我擰你一下等不雅的舉止應力求避免。大方得體,言談舉止文雅莊重,不過分隨便,有些不宜在異性面前講的玩笑話也不要講,有些話題不能在異性之間交流的也不要亂說。
五、美感
伴隨著生理成熟,男女同學會由小學階段的互相排斥變成一種彼此接近的需要,開始欣賞異性,對異性產生一種朦朧的好感,渴望了解異性、接近異性。這是非常正常,也是非常美好的感情。而且青少年異性之間恰如其分的交往和友誼有助于個性的全面發展,每個人都能在這份恰如其分中找到與異性交往的快樂、充實、被人接納與完善自己的美好感覺。在與異性同學交往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認識自身的性別角色,也有利于從多個角度認識自我。通過異性交往,可以培養交往過程中所需的教養和智慧,促進個體進一步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Smetana,J.G.,Campione–Barr,N.,Metzger,A.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inter personal and social context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6,57(1):255-284.
[2]Reisman,J.M.Friendship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ental health or social competence.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85,(5):383-391.
[3]Sharbany,R.,Gershoni,R.,Hoffman,J.E.Girlfriend,boyfriend: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intimate friendship.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1,(17):800-808.
[4]Connolly,J.,Konarski,R.Peer self-conception adolescence:Analysis off actors structure and of associations with peer experience.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994,(4):385-403.
[5]Hay,L.,Ashman,A.F.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emotional stability and general self-concept:The inter play of parents,peers,and gend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Development & Education,2003,50(1):77-91.
[6]余丁鳳,高軍.未成年少女意外懷孕終止妊娠的心理護理干預[J].當代護士,2012(10):106-108.
[7]秦淑芳.無知無畏?未成年少女人流危害多[J].家庭醫學,2009:10.